學科:臺灣主要城市客運鐵路幹道路廊與設站策略更新之探討/地面鐵路造成的交通瓶頸

地面鐵路造成的交通瓶頸

編輯

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及防範措施

編輯
 
英國諾丁漢郡費斯克敦(Fiskerton, Nottinghamshire)鄉野一座原始的閘門式平交道。現已改為臂式遮斷機。
 
使用升降式遮斷機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平交道。
 
使用臂式遮斷機的臺南市東區榮譽路平交道。

鐵路在地面上運行,不免與現有的公路設施產生交叉,此時個別流量較高、沒有班表、均速較低的公路車輛,須在必要時讓道予均速較高、按照班表運行的鐵路運輸系統,並設置平交道以管理這樣的秩序。

平交道管理和規範的概念始於1839年的英國,當時動力鐵路運輸已發展30餘年、相當成熟的技術,應對班表和列車運行速度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防護措施來處理平面上的公路與鐵路交叉,英國政府即強制性規定任何鐵路與公路有所交叉的地方,必須設置閘門裝置,但並未對閘門裝置的規格進行標準化。在此之前,平交道經常是無人的,或由旗手揮旗對用路人進行提示,1839年法規定下後,這些旗手變成了所謂的道班,駐守在各個平交道固定的道班房內收發運行電報,並依據指示開放或關閉平交道閘門。道班的配置於1863年在英國成為標準,任何非私人、開放給大眾使用的平交道都必須配置道班。

但是道班的強制設置也給鐵路公司帶來了困擾,這些道班並不是公司的辦公人員,但是卻像他們一樣幾乎只需要坐在室內,工作就是收發電報和推閘門,也不像司機和養護工人需要大量的勞動,導致鐵路公司不願雇用道班,開始要求興建公路地下道或高架橋以建構公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減少平交道的用量,也減少了道班的用量,作為副成果也減少了事故量的發生率。這使1863年法規成為標準後,英國新建路線的平交道數量大幅減少,多以立體交叉代替。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1961年自動遮斷機的發明,由於設置自動遮斷機的成本又再大幅低於製造立體交叉,平交道馬上又變成了地面鐵路與公路交會的主流,當然事故率又再隨之增高了。

臺灣鐵路管理局統計民國96年至105年10年內總計平交道事故件數達356件,造成131人死亡、108人受傷。如果沒有平交道的話,這個數字會更高,不過平交道在列車通過,尤其是尖峰、誤點時經常造成進一步的公路交通堵塞,以及仍然具有發生重大事故導致雙方運輸系統均受重創的可能性,在資訊高度流動的網路媒體傳播之下,賦予了交通瓶頸這樣的名號、宣揚能夠一口氣改變城市外貌的立體化方案,成為驅使臺灣鐵道的路線設計朝向立體化方向進行的主要動力。

公路跨線陸橋及地下道等緩衝模式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