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台湾主要城市客运铁路干道路廊与设站策略更新之探讨/绪论
绪论
编辑正正过去十三载,清光绪十四年(西元1888年),自台北大稻埕至锡口(今台北松山)的铁路,即为清代“台湾铁路”最早完工的路段,开始营运载客,为台湾铁路客运业务之开端,也是今日台湾繁忙的环岛铁路系统最初的一块基石。
台湾的铁路运输跨度百年发展至今,是伴随著各式各样的挑战及变革一路走来,才有现在的样貌。过去所谓的革新往往指的是技术上的进步抑或是让步,如日人改良清代台湾铁路,将锡口经三重、新庄、林口、龟山抵达桃园,高坡度、不耐天灾且事故频发之路段去除,改经万华、板桥、树林、莺歌前往桃园,大大地减少了发生事故的风险。这样的路廊今日仍为全岛最为繁忙的台铁纵贯线北段所使用,自日治时期传承至今。如十大建设之一的台湾铁路电气化,如捷运及高速铁路,为区域及长程快速客运需求而引入特化的技术,范例甚多不胜枚举。
台湾铁路现在也面临著一波接著一波的革新,尤其桃园、台中、台南、高雄等铁路立体化及捷运化专案,在一般民众间与政治界内皆产生了极大的回响,新颖的词汇、各式前卫缤纷的展望将对美好新未来的期许传达给普罗大众,同时也成为政治人物的注目焦点,能促成选区内铁设施路高架化或地下化并获得成功的人,必能掌握获得广泛支持的巨额筹码。
这样的现象对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著各地铁路的改建和新建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铁路运输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对未来的展望已然成为名列前茅的热门话题,作为铁道爱好者也相当密切地关注著,是催生本专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次的变革不再只是技术上的进步或让步而已了。铁路的立体化及捷运化挑战了观念上的革新,同为重要的陆上运输系统,公路与铁路如同天生的仇敌一般争夺地盘和市场,但在铁路地下化或高架化以后,地面上空出来的空间往往让给车辆行驶,促成两者的共荣发展;台铁等传统铁路运输路网普遍被定位为城际运输系统,一个城镇、一个车站,但当某些城镇开始高度发展成为都会区,区域运输的需求开始产生,传统铁路就要担起城市内不同区域间短程快速交通的作用,于是在台湾就有了台铁捷运化这样的概念,并挑战捷运系统必须新建及城际与区域铁路运输不能放在一起的传统观念。
这些路廊与设站策略上的更新也挑战了社会现状,铁路的立体化会导致用地争议、工期铁路运行空间上的问题,规模较大的争议可发展为地区社会问题;铁路捷运化增加停靠站和班次,却经常因用地限制没有设置通过线,要么限制了列车的行驶速度,要么无法开行更多列车或设置更多车站,令原本铁路捷运化便捷的前景打上折扣。
本专题将尝试对台铁近期路廊与设站策略的更新,分为立体化及捷运化两大部分,作基本的探讨,给出总结、建议及展望,希望能够增进社会大众对台铁近期路廊与设站策略更新的认识,并提出可能的改善方案,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