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間,俗稱希臘古典時期,產生了繼往開來的偉大詩歌形式-「悲劇」,脫胎於宗教祭典儀式,將史詩與抒情詩結合歌唱、音樂、舞蹈,成為一種聲音與動作的表演。其題材探討了人的現實處境、人神交戰、戰爭與死亡。


三位偉大的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525-456 BC)、索福克里斯Sophocles(469-406BC)、尤瑞匹底斯Euripides(480-406 BC);以一種類似接力的方式,將希臘悲劇的美學形式與內容推到一個日臻完熟的狀態,開啟了西方後世戲劇創作的磐石。雖然希臘悲劇的高峰十分短暫,但伴隨悲劇所產生的美學理論、文學批評卻影響深遠直至當代,最著名的莫過亞里斯多德的「悲劇論」-「悲劇是一種高貴的完整之行動的模倣……….它是被呈現戲劇的形式,而非敘述的形式中,透過了對於可憐與可怕的事件之再現,產生出有關這等情緒之適當的淨化作用。悲劇的「淨化」說,於焉界定了戲劇藝術的目的與功能,他也曾再三推崇尤瑞匹底斯的「伊底帕斯王」是悲劇的典範,令後世不斷模倣或研究;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成為其「精神分析」的重要觀點。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