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大舞
周代是中國樂舞文化的第一高峰,特別是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在「制禮」的同時「作樂」,用「樂」這種聲形諧和的藝術型式來表現禮,培育禮。對公元前26世紀到前11世紀流傳的歷代樂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壯舉。從此,舞樂有了統領其他文化的崇高地位。 周公制禮作樂的過程除了創作紀念其父兄建周滅紂之樂武「大武」外更把傳說中的帝王從黃帝堯舜到商湯等五帝的樂舞整理與<大武>並稱為『六代舞』為雅樂舞蹈前聲,也是周代雅樂的主要內容。
『六代大舞』外尚有『六小舞』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及<象舞><萬舞>都是周代官廷雅樂舞蹈常見的,而在民間及貴族家庭的樂舞稱<散舞>,少數民族的稱之<四夷舞>,<儺舞><巫舞>則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先秦儒家的著作中可發現儒家視樂舞視為教化工具,雖然隨着春秋時代西周的禮樂制度受到破壞,但卻在各諸侯國宮廷女樂與民間樂舞發展起來,諸侯的樂舞是常用來招待娛樂賓客或是以禮品或貢品將樂人和樂器贈與之類,並在民間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