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維基百科典範條目共同特質的分析/維基百科概論

維基百科概論

編輯

維基百科的緣起與歷史

編輯

2000年3月,現在以創立維基百科為人熟知的美國企業家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創立了叫做Nupedia的百科全書網站。Nupedia為吉米所創建公司Bomis聘請各領域專家、採用類似實體百科全書的編寫機制建立,具有嚴格的同行評審規範,意圖製作以網絡為平台、開放授權的專業百科全書,並透過廣告賺取營收。

當時的想法,是想讓成千上萬的志願者用全部語言寫一部線上百科全書。起初,我們發覺自己的組織方法,管理嚴密、結構嚴謹、有學術性、方法古板。這對志願編者而言談不上有趣,因為我們有眾多針對條目評論,並予以回饋的學術同行評議委員。這類似於在讀研究生遞交論文時,基本上會受到恐嚇。
——2007年1月31日,吉米·威爾士寫於《新科學人》上的Nupedia專欄


後來,受聘於Bomis的工程師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向吉米介紹了維基(Wiki)框架,這個框架允許使用者在建立一個使用簡單代碼進行線上協作的平台,並含有搜尋與分類頁面、建立頁面連結、檢視編輯歷史及最近更改的功能,是建立大眾協作線上百科全書的理想平台,Nupedia團隊於是考慮以維基框架建立另一個能夠讓一般網絡使用者進行編寫的百科全書網站,可用以作為Nupedia編輯的基底,輔助Nupedia的發展。

這就是現在的維基百科,成立於2001年1月12日,並在一個月後便擁有超過一千條條目,同年9月7日便已突破一萬條,顯示自由協作平台在內容產出速度上的巨大差距。德語版維基百科在2001年3月啟動,包含中文在內的另外十三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計劃在同年5月正式開始。

維基百科的社群

編輯

社群組成

編輯

中文維基百科的社群可以被認為是由五個主要部分所組成:創作者、維護者、站務員、技術員還有推廣者。

創作者是指主要活動為編寫維基百科條目的用戶,他們以各種不同方式為維基百科增加內容,不管是完全原創的編輯、翻譯還是以現有內容為基底進行擴展,他們的作品是維基百科的最先端,是和維基百科讀者接觸最緊密的社群成員,也即是特色內容評選的參加人群。

維護者是以維護現有條目品質為主要任務的用戶,他們修改條目的語句,使其更加通順、客觀、為條目補足參考資料,增加可靠性等,同時監視對條目的最新更改,並針對這些更改進行即時的檢視與改善,盡其所能保證讀者能夠看見現有內容的最佳呈現方式。通常回退員或巡查員會成為這一部分的主力成員,因前者擁有即時撤銷破壞性編輯的權限,而後者擁有將新條目標示為巡查的權限,一旦取得權限,就會有集中在這一方面活動的傾向。

站務員是以進行站務工作為主要任務的用戶,對一般用戶來說,這包含政策規範的制定與改善、參與頁面存廢討論等,對管理員而言則包含破壞者、擾亂者的封禁、被頻繁破壞條目的保護、刪除通過頁面刪除討論或被標示為快速刪除的頁面、並進行包含頁面存廢討論結案在內多個項目的協調工作,經常是參與維基百科一段時間後,現實變得較為忙碌的資深編者變換重心的目標。管理員和具有任命管理員權限的行政員則在當選後基本上都會專注於站務,而少於創作方面有所活動。

技術員是程式編寫背景較為深厚的用戶,通常以修改模板和模組、為全站或部分用戶設計小工具,使編輯、維護或管理站務的程序更加便利等為主要工作,具有介面管理員權限的編者可以應要求修改現有的介面、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重要部件的繁簡轉換系統等。技術員通常在加入維基百科的中期就鮮少在一般條目進行內容編輯,但由於工作本質上較少涉及各類爭議,經常給人穩定可靠的印象,因而在社群內得到廣泛的尊重。

推廣者是指進行維基百科推廣活動、組織實體聚會或編輯活動、教育專案等的編者,有時比起在站內,在站外更加活躍。儘管在內容編輯及站務維護等內部活動記錄上可能不盡亮眼,基於推廣與組織活動需要強烈的行動力、要求不凡的企劃組織力、以及能夠透過這樣的途徑取得新的人脈網與訊息通道,令影響力得以有效傳播,推廣者一般被社群認為是對網站及社群貢獻最大的人群。但如果編者作為計劃領導人,而在執行中缺乏推廣者的特徵展現,社群亦往往有尖酸的比較評論出現,導致此類參與者的培養更加不易。

社群互動

編輯

維基百科的社群互動是在七種不同的平台上進行:站內的編輯摘要、用戶討論頁、頁面討論頁、站務討論頁面、互助客棧、站外通訊軟件及實體聚時的面對面互動。

編輯摘要是在用戶做出編輯時加入的說明文字,能夠在瀏覽頁面編輯歷史時看見。原本編輯摘要僅為一種標示編輯目的及進行附註的功能,但在頁面編輯較為頻繁的情境,特別是兩位用戶在近期交互編輯同一個頁面的狀況下,編輯摘要會被作為一種簡單、迅速的短期交流手段使用,為維基百科社群各種互動中最基本的一層。由於編輯摘要的原先用意並非用於交流、難以整理、僅能使用純文字、再加上不在同一頁面進行編輯就沒有辦法進行回覆的動作,也有認為在編輯摘要進行溝通是壞習慣的用戶存在。

兩位用戶針對同一頁面編輯問題進行討論的主流方法,是使用用戶討論頁。用戶討論頁為每位用戶皆有的個人交流空間,一位用戶可以就特定用戶的編輯或互動行為在其用戶討論頁發起討論主題,字數量不受限制、整理容易、脈絡清楚、可以使用維基語法,相較於編輯摘要為短期交流使用,用戶討論頁允許持續性的交流,並使用戶間能夠就更加複雜的問題更快速地達成共識。然而用戶頁通常僅限於兩位用戶參與討論,如需要就與三位以上編者相關的編輯問題則通常會到該被編輯頁面的討論頁進行,需要更廣泛的社群介入者則到公開的討論區互助客棧進行。兩位用戶間就站內行為的交流也經常發生於站外的通訊軟件平台,但一般會建議能夠在站內討論就在站內討論。

除了用戶討論頁外,站內除了維基平台的系統內建頁面(特殊頁面)外,包含一般條目、政策與規範頁面等皆有設置附屬討論頁,如果用戶有與頁面相關的討論需要提出,而不涉及任一特定使用者或特定編輯行為時,可以在討論頁面提出討論。不過由於討論頁面上提出的討論不會像用戶討論頁通知用戶一樣發出未讀通知,只有將頁面列入監視列表(檢視個人關注頁面編輯歷史的工具)的用戶打開監視列表時才會看到,曝光率稍嫌偏低,有時會使用標註功能通知活躍於編輯該頁面的編者,或是會移動到公開討論區的互助客棧進行。

站務討論頁面是為了站內特定目的而設置的討論頁面,包含實質站務層面的頁面存廢討論、破壞及擾亂申報等頁面,以及特色內容評選頁面和維基榮譽評選頁面等社群活動頁面。在這些頁面發起的討論均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多數需要管理員進行確認結果及關閉討論,因此也是最常會看見管理員活躍的地方。

互助客棧是維基百科整個社群共有的討論區,監視人數多、常時有主題進行討論,因其活躍度而常有用戶直接跳過討論頁,針對頁面問題在互助客棧上發起討論。互助客棧有消息、方針、技術、求助、條目討論及其他等六個分區,來自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新聞、社群活動的消息,以及維基百科的里程碑(例如頁面數)和與它們相關的討論會在消息區被提出;方針與指引相關的討論會在方針區被提出,同時社群已達成方針指引的內容修改必須先在方針區達成共識;技術區為維基平台的技術新聞、提出與報告技術問題及技術員提供新的小工具等的平台;求助區為不分區的求助,一般提供給新手使用,參與時間較久的編者遭遇非與消息、方針、技術、條目等相關的問題,通常會到其他區進行發問,這一區與消息、技術兩區為活躍度相對較低的區域,爭執相對也較少;條目討論區為未在條目討論頁受到關注,或是可能需要社群進一步介入的問題等討論的發起處;其他區則通常以社群協調、用戶行為與用戶間的互動為主要議題,容易有爭端產生,是對社群影響力相當高的討論區域。方針區原本亦為爭論頻發的討論區,後由於提出方針指引問題及修改方案的格式標準化,加上《維基百科政策簡報》的發行向用戶公告與監視方針提案的進展與修改狀況,討論環境有明顯的改善。

站外通訊軟件方面,除用戶的個人直接通訊以外,維基百科的多個不同社群在通訊軟件上設有群組,目前規模較大的兩個為互聯群及QQ群,前者為以Telegram群組為中心,與IRC、QQ、Discord等跨平台互聯、共通訊息的群組,後者為多個屬於同組管理群旗下的QQ群;由於前者主要活躍用戶在遭到防火長城阻擋的Telegram上,即使設有互聯的QQ群也難以吸收中國大陸用戶,而後者則包含較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用戶。另外,基於即時通訊軟件的特性,日常討論及閒聊也會在這些平台上發生,氣氛一般較站內輕鬆。

社群協調

編輯

維基百科的政策規範系統稱為方針與指引,這些方針指引除了條目撰寫上的內容規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社群在維基百科的行為規範,此段簡介與社群的互動與協調相關者。

  • 方針
    • 文明:以尊重且體諒的方式參與討論;不要忽略其他維基人的立場與結論;進行幹練有條理的的論證,不進行人身攻擊,並鼓勵別人遵循一樣的準則。(引自方針頁首)
    • 共識:共識是維基百科編者作出決議的第一途徑;所有沒有異議或不被其他編者回退的編輯,均可假定其具備共識;共識是可以改變的,過去的共識可被挑戰,也並非必須遵守。(引自方針內文)
    • 不要人身攻擊:要針對文章內容發表意見,而非針對文章貢獻者。對事不對人。(引自方針頁首)
    • 編輯戰:使用者需要遵循編輯守則,協力構築共識,如果不起效果的話,應當設法解決爭論並尋求幫助。如果兩位或團體多位作者就一個問題無法達成協定,因此不斷地互相刪改或撤銷對方的編輯內容時,就被稱為「編輯戰」。(引自方針導文)
    • 編輯守則:盡你所能去改進頁面,不必要求完美。珍惜他人為維基所添的一磚一瓦,即使他們偶有錯失。盡力以修補錯誤代替刪除。(引自方針頁首)
    • 騷擾:不要為了阻止其他人使用維基百科,而做出恐嚇威脅、對善意編輯吹毛求疵、反覆惱人與不必要的接觸、一再地人身攻擊甚或張貼個人資料。(引自方針頁首)
  • 指引
    • 假定善意:除非有明確的證據,不然應假定致力於這個計劃的人們在試圖幫助這個計劃,並非在傷害這個計劃; 如果需要批評,請對編者的行為展開討論,但在沒有明確的證據時要避免指責他人有不良動機。(引自指引頁首)
    • 禮儀: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着不同的文化。我們有着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背景,有些時候非常多樣。尊重他人是建設這部百科全書的有效合作關鍵。(引自指引導文)
    • 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修改維基方針或規則最好的的途徑是通過討論達成共識,而不是單方面行動。證明規則和政策中存在的問題的最好途徑,也是進行討論。(引自指引內文)
    • 建設性意見:當某些爭議或矛盾發生的時候,不應該首先想着「這和我想法不一樣,我應該怎麼去駁倒它」,而應該時刻牢記「如何能夠改進這個提議,使得我們能夠揚長避短,發揮這個提議最大的作用,使得維基百科變得更好」。(引自指引導文)
    • 遊戲維基規則:如果有編輯者發現規則中存在漏洞,使得他們可以侵犯社群標準或不當使用管理工具,那這種行為就不應該視作是善意的失誤。遊戲維基規則以期繞過共識,或阻礙方針所反映的本質和精神的貫徹,是嚴格禁止的。 (引自指引頁首及導文)

維基百科的運作模式

編輯

條目編輯

編輯

維基百科的條目編輯,傳統上使用一種稱為wikitext,中文俗稱維基語法的特殊代碼格式撰寫,這個格式基於簡化後的HTML,允許沒有編寫代碼基礎的用戶較快速地上手、便於編寫條目。目前包含維基百科在內,多數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旗下計劃皆已佈屬視覺化編輯器,嘗試達到所見即所得的編輯方式,此工具已能進行基本的條目編寫工作,但整體上有不少限制與改善空間存在。除了讓新手編者能夠快速上手以外,視覺化編輯器也利於資深編者快速且批量進行純粹的內容文字修改,如錯字修改或段落文風修飾等。

任何編者在頁面做出的編輯,都會在該頁面的編輯歷史、全站的最近更改頁面、以及關注該頁面用戶的監視列表中出現。任何用戶都可以透過檢查這些頁面來追蹤其變動狀況,在協作上的應用包含檢查進度、比較各更動版本間的差異、即時追蹤破壞等;移除或增加大量文字的破壞行為在頁面歷史介面上極為顯眼,容易被檢測並迅速撤銷。

除了頁面歷史以外,針對編輯還有過濾器的存在。過濾器是在最近變動中檢查特定行為、文字組合,並將符合設定好的行為及文字組合的編輯,列入過濾器觸發記錄的自動化程式。過濾器可在觸發的同時作出如在頁面歷史介面上標示特別的標籤、警告做出編輯的用戶、或者直接阻擋用戶儲存編輯等行為,也能什麼都不做,只是列入觸發記錄。這些過濾器通常用來監視或阻止較不明顯、每次僅涉及較少字數的破壞、或是太常出現但都具有類似或相同特徵的破壞及擾亂,甚至是廣告行為。除此之外,過濾器也會被用來追蹤透過仍在開發中的編輯工具進行的編輯等行為。

巡查與回退

編輯

維基百科設有巡查員及回退員兩個基層站務權限,前者限制編輯數250以上用戶申請,後者限制編輯數500以上用戶申請。任何不具巡查豁免權的用戶在建立包含條目在內的任何頁面時,皆會在特殊的歷史頁面「最新頁面」上被只有巡查員能看見的記號標記,並提示巡查員進行巡查。擁有巡查員權限的用戶能夠透過「最新頁面」對最新創建的頁面進行檢查,將這些頁面標示為已巡查,並通常會在頁面上標示如缺少來源以支持可靠性等的維護模板,提醒往後閱讀的編者及讀者頁面上的問題,或者對廣告、破壞性質等頁面提出刪除或快速刪除請求。

一般用戶撤銷頁面編輯須透過編輯介面進行儲存,但擁有回退員權限的用戶能夠直接抓取編輯撤銷的執行令牌,允許伺服器執行其撤銷動作優先於站上任何其他的編輯動作,令回退員能以最快速度去除破壞性編輯。相對於巡查員的最近頁面,回退員則監視全站最新更改,或編輯過濾器的觸發記錄進行站務維護。如果回退員在同一頁面對其他編者的非明顯破壞性編輯進行三次回退動作,將因「回退不過三」原則受到冷靜封禁處分。

頁面存廢

編輯

條目頁面可透過快速刪除、頁面存廢討論、關注度提報及侵權審核四個管道進入存廢審定流程,並在透過前四者遭到刪除後,可經由存廢覆核請求進行覆核。

快速刪除

編輯

不需要經過社群進行存廢討論就能夠刪除的情況稱為快速刪除。提出快速刪除的編者須在頁面上標示快速刪除模板、頁面適用的快速刪除條款,並在創建者的用戶討論頁中進行提醒。對條目適用,較具代表性的有:

  • 沒有實際內容的頁面。不包含任何具實際意義的文字或多媒體檔案的頁面。
  • 純粹破壞,包括但不限於明顯的惡作劇、錯誤資訊、人身攻擊等。
  • 內容與曾經被刪除的頁面完全相同。
  • 明顯的廣告宣傳頁面,或只有相關人物或團體的聯繫方法的頁面。
  • 未列明來源且語調負面的生者傳記。
  •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
  • 非常短,不具對所描述事物進行定義敘述。
  • 條目建立時之內容即與其他現有條目內容完全相同。
  • 複製自其他維基百科語言版本,且完全沒有翻譯。

任何管理員能夠檢查頁面是否適用所提出的快速刪除條款,並自行進行刪除。

頁面存廢討論、關注度提報及侵權審核

編輯

不適用快速刪除條款,但被認為在各方面都難以改善的低品質條目頁面,可被提出至頁面存廢討論,由社群決定是否進行刪除。通常採用投票制度決定;頁面存廢討論一般持續七日,但如果持續七日後沒有出現明顯傾向支持或反對刪除頁面的共識出現,頁面存廢討論將被以無共識結案關閉。頁面存廢討論亦為一群特殊的創作者,「打撈者」活躍的地方,由於被提出頁面存廢討論而非快速刪除的條目通常被認為「還是有希望,只是希望渺茫」,許多條目集中花下心力仍存在改善並脫離低品質狀態的可能性,打撈者即在頁面存廢討論中尋找這樣的條目,嘗試改善它們,對增加維基百科的內容深度,及減少頁面存廢討論的處理壓力皆有不少貢獻。

關注度提報是不符合通用關注度指引,或各領域個別關注度規定,因而不被認為具有收錄進入維基百科資格的條目的提報處,基本上為頁面存廢討論的子系統。被提報的頁面會經歷最長30天的觀察期,頁面的編寫者及維護者可以使用這30天的時間,尋覓或產出能夠證明條目主題關注度的可靠來源。如果30天後仍未有能夠證明關注度的可靠來源被加入頁面,或未在提報頁面上被提出,則該條目將進一步移入正式的頁面存廢討論程序,尚有7日存廢討論期,若仍未被提出則直接刪除。

由大量從授權條款與維基百科不相容的來源複製內容而構成的頁面,將被暫時屏蔽條目內容並送交侵權審核。侵權審核期是七日,在這段期間提報審核的用戶須收集內容來源,比對內容撰寫時間,並依比對結果再決定保留或撤銷侵權提報。如果頁面確實侵權,則七日後該頁面將能被直接刪除。

存廢覆核請求

編輯

存廢覆核請求允許用戶在頁面存廢討論結束後提出異議,要求重新檢查頁面是否符合刪除理由、要求等,或暫時還原以進行修改工作。要求重新檢查的動作適用於經由上述四種管道中任何一種刪除的頁面,若請求覆核的頁面經管理員重新檢查存檔後未被駁回,快速刪除的頁面通常會給予發至頁面存廢討論由社群介入決議;頁面存廢討論則可能給予重寫機會;針對關注度提報刪除的頁面,提請覆核用戶有為條目尋覓或產出能夠證明條目主題關注度的可靠來源的責任,並由該用戶與管理員共同議定決議期限;侵權頁面則可視提出覆核者意願,將原有頁面的內容透過電子郵件發送,並決定是否重寫頁面及重寫頁面的產出期限。

此請求系統亦能夠提交頁面存廢討論作出保留決定的覆核請求,若保留決定被推翻,則頁面將再次被送交存廢討論。也有許多編者單純前來質問刪除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