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维基百科典范条目共同特质的分析/维基百科概论
维基百科概论
编辑维基百科的缘起与历史
编辑2000年3月,现在以创立维基百科为人熟知的美国企业家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创立了叫做Nupedia的百科全书网站。Nupedia为吉米所创建公司Bomis聘请各领域专家、采用类似实体百科全书的编写机制建立,具有严格的同行评审规范,意图制作以网路为平台、开放授权的专业百科全书,并透过广告赚取营收。
当时的想法,是想让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用全部语言写一部线上百科全书。起初,我们发觉自己的组织方法,管理严密、结构严谨、有学术性、方法古板。这对志愿编者而言谈不上有趣,因为我们有众多针对条目评论,并予以回馈的学术同行评议委员。这类似于在读研究生递交论文时,基本上会受到恐吓。——2007年1月31日,吉米·威尔士写于《新科学人》上的Nupedia专栏
后来,受聘于Bomis的工程师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向吉米介绍了维基(Wiki)框架,这个框架允许使用者在建立一个使用简单代码进行线上协作的平台,并含有搜寻与分类页面、建立页面连结、检视编辑历史及最近更改的功能,是建立大众协作线上百科全书的理想平台,Nupedia团队于是考虑以维基框架建立另一个能够让一般网路使用者进行编写的百科全书网站,可用以作为Nupedia编辑的基底,辅助Nupedia的发展。
这就是现在的维基百科,成立于2001年1月12日,并在一个月后便拥有超过一千条条目,同年9月7日便已突破一万条,显示自由协作平台在内容产出速度上的巨大差距。德语版维基百科在2001年3月启动,包含中文在内的另外十三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计画在同年5月正式开始。
维基百科的社群
编辑社群组成
编辑中文维基百科的社群可以被认为是由五个主要部分所组成:创作者、维护者、站务员、技术员还有推广者。
创作者是指主要活动为编写维基百科条目的用户,他们以各种不同方式为维基百科增加内容,不管是完全原创的编辑、翻译还是以现有内容为基底进行扩展,他们的作品是维基百科的最先端,是和维基百科读者接触最紧密的社群成员,也即是特色内容评选的参加人群。
维护者是以维护现有条目品质为主要任务的用户,他们修改条目的语句,使其更加通顺、客观、为条目补足参考资料,增加可靠性等,同时监视对条目的最新更改,并针对这些更改进行即时的检视与改善,尽其所能保证读者能够看见现有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通常回退员或巡查员会成为这一部分的主力成员,因前者拥有即时撤销破坏性编辑的权限,而后者拥有将新条目标示为巡查的权限,一旦取得权限,就会有集中在这一方面活动的倾向。
站务员是以进行站务工作为主要任务的用户,对一般用户来说,这包含政策规范的制定与改善、参与页面存废讨论等,对管理员而言则包含破坏者、扰乱者的封禁、被频繁破坏条目的保护、删除通过页面删除讨论或被标示为快速删除的页面、并进行包含页面存废讨论结案在内多个项目的协调工作,经常是参与维基百科一段时间后,现实变得较为忙碌的资深编者变换重心的目标。管理员和具有任命管理员权限的行政员则在当选后基本上都会专注于站务,而少于创作方面有所活动。
技术员是程式编写背景较为深厚的用户,通常以修改模板和模组、为全站或部分用户设计小工具,使编辑、维护或管理站务的程序更加便利等为主要工作,具有介面管理员权限的编者可以应要求修改现有的介面、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重要部件的繁简转换系统等。技术员通常在加入维基百科的中期就鲜少在一般条目进行内容编辑,但由于工作本质上较少涉及各类争议,经常给人稳定可靠的印象,因而在社群内得到广泛的尊重。
推广者是指进行维基百科推广活动、组织实体聚会或编辑活动、教育专案等的编者,有时比起在站内,在站外更加活跃。尽管在内容编辑及站务维护等内部活动记录上可能不尽亮眼,基于推广与组织活动需要强烈的行动力、要求不凡的企划组织力、以及能够透过这样的途径取得新的人脉网与讯息通道,令影响力得以有效传播,推广者一般被社群认为是对网站及社群贡献最大的人群。但如果编者作为计划领导人,而在执行中缺乏推广者的特征展现,社群亦往往有尖酸的比较评论出现,导致此类参与者的培养更加不易。
社群互动
编辑维基百科的社群互动是在七种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站内的编辑摘要、用户讨论页、页面讨论页、站务讨论页面、互助客栈、站外通讯软体及实体聚时的面对面互动。
编辑摘要是在用户做出编辑时加入的说明文字,能够在浏览页面编辑历史时看见。原本编辑摘要仅为一种标示编辑目的及进行附注的功能,但在页面编辑较为频繁的情境,特别是两位用户在近期交互编辑同一个页面的状况下,编辑摘要会被作为一种简单、迅速的短期交流手段使用,为维基百科社群各种互动中最基本的一层。由于编辑摘要的原先用意并非用于交流、难以整理、仅能使用纯文字、再加上不在同一页面进行编辑就没有办法进行回复的动作,也有认为在编辑摘要进行沟通是坏习惯的用户存在。
两位用户针对同一页面编辑问题进行讨论的主流方法,是使用用户讨论页。用户讨论页为每位用户皆有的个人交流空间,一位用户可以就特定用户的编辑或互动行为在其用户讨论页发起讨论主题,字数量不受限制、整理容易、脉络清楚、可以使用维基语法,相较于编辑摘要为短期交流使用,用户讨论页允许持续性的交流,并使用户间能够就更加复杂的问题更快速地达成共识。然而用户页通常仅限于两位用户参与讨论,如需要就与三位以上编者相关的编辑问题则通常会到该被编辑页面的讨论页进行,需要更广泛的社群介入者则到公开的讨论区互助客栈进行。两位用户间就站内行为的交流也经常发生于站外的通讯软体平台,但一般会建议能够在站内讨论就在站内讨论。
除了用户讨论页外,站内除了维基平台的系统内建页面(特殊页面)外,包含一般条目、政策与规范页面等皆有设置附属讨论页,如果用户有与页面相关的讨论需要提出,而不涉及任一特定使用者或特定编辑行为时,可以在讨论页面提出讨论。不过由于讨论页面上提出的讨论不会像用户讨论页通知用户一样发出未读通知,只有将页面列入监视列表(检视个人关注页面编辑历史的工具)的用户打开监视列表时才会看到,曝光率稍嫌偏低,有时会使用标注功能通知活跃于编辑该页面的编者,或是会移动到公开讨论区的互助客栈进行。
站务讨论页面是为了站内特定目的而设置的讨论页面,包含实质站务层面的页面存废讨论、破坏及扰乱申报等页面,以及特色内容评选页面和维基荣誉评选页面等社群活动页面。在这些页面发起的讨论均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多数需要管理员进行确认结果及关闭讨论,因此也是最常会看见管理员活跃的地方。
互助客栈是维基百科整个社群共有的讨论区,监视人数多、常时有主题进行讨论,因其活跃度而常有用户直接跳过讨论页,针对页面问题在互助客栈上发起讨论。互助客栈有消息、方针、技术、求助、条目讨论及其他等六个分区,来自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新闻、社群活动的消息,以及维基百科的里程碑(例如页面数)和与它们相关的讨论会在消息区被提出;方针与指引相关的讨论会在方针区被提出,同时社群已达成方针指引的内容修改必须先在方针区达成共识;技术区为维基平台的技术新闻、提出与报告技术问题及技术员提供新的小工具等的平台;求助区为不分区的求助,一般提供给新手使用,参与时间较久的编者遭遇非与消息、方针、技术、条目等相关的问题,通常会到其他区进行发问,这一区与消息、技术两区为活跃度相对较低的区域,争执相对也较少;条目讨论区为未在条目讨论页受到关注,或是可能需要社群进一步介入的问题等讨论的发起处;其他区则通常以社群协调、用户行为与用户间的互动为主要议题,容易有争端产生,是对社群影响力相当高的讨论区域。方针区原本亦为争论频发的讨论区,后由于提出方针指引问题及修改方案的格式标准化,加上《维基百科政策简报》的发行向用户公告与监视方针提案的进展与修改状况,讨论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站外通讯软体方面,除用户的个人直接通讯以外,维基百科的多个不同社群在通讯软体上设有群组,目前规模较大的两个为互联群及QQ群,前者为以Telegram群组为中心,与IRC、QQ、Discord等跨平台互联、共通讯息的群组,后者为多个属于同组管理群旗下的QQ群;由于前者主要活跃用户在遭到防火长城阻挡的Telegram上,即使设有互联的QQ群也难以吸收中国大陆用户,而后者则包含较多来自中国大陆的用户。另外,基于即时通讯软体的特性,日常讨论及闲聊也会在这些平台上发生,气氛一般较站内轻松。
社群协调
编辑维基百科的政策规范系统称为方针与指引,这些方针指引除了条目撰写上的内容规范,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社群在维基百科的行为规范,此段简介与社群的互动与协调相关者。
- 方针
- 文明:以尊重且体谅的方式参与讨论;不要忽略其他维基人的立场与结论;进行干练有条理的的论证,不进行人身攻击,并鼓励别人遵循一样的准则。(引自方针页首)
- 共识:共识是维基百科编者作出决议的第一途径;所有没有异议或不被其他编者回退的编辑,均可假定其具备共识;共识是可以改变的,过去的共识可被挑战,也并非必须遵守。(引自方针内文)
- 不要人身攻击:要针对文章内容发表意见,而非针对文章贡献者。对事不对人。(引自方针页首)
- 编辑战:使用者需要遵循编辑守则,协力构筑共识,如果不起效果的话,应当设法解决争论并寻求帮助。如果两位或团体多位作者就一个问题无法达成协定,因此不断地互相删改或撤销对方的编辑内容时,就被称为“编辑战”。(引自方针导文)
- 编辑守则:尽你所能去改进页面,不必要求完美。珍惜他人为维基所添的一砖一瓦,即使他们偶有错失。尽力以修补错误代替删除。(引自方针页首)
- 骚扰:不要为了阻止其他人使用维基百科,而做出恐吓威胁、对善意编辑吹毛求疵、反复恼人与不必要的接触、一再地人身攻击甚或张贴个人资料。(引自方针页首)
- 指引
- 假定善意:除非有明确的证据,不然应假定致力于这个计划的人们在试图帮助这个计划,并非在伤害这个计划; 如果需要批评,请对编者的行为展开讨论,但在没有明确的证据时要避免指责他人有不良动机。(引自指引页首)
- 礼仪:维基百科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著不同的文化。我们有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背景,有些时候非常多样。尊重他人是建设这部百科全书的有效合作关键。(引自指引导文)
- 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修改维基方针或规则最好的的途径是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而不是单方面行动。证明规则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是进行讨论。(引自指引内文)
- 建设性意见:当某些争议或矛盾发生的时候,不应该首先想著“这和我想法不一样,我应该怎么去驳倒它”,而应该时刻牢记“如何能够改进这个提议,使得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这个提议最大的作用,使得维基百科变得更好”。(引自指引导文)
- 游戏维基规则:如果有编辑者发现规则中存在漏洞,使得他们可以侵犯社群标准或不当使用管理工具,那这种行为就不应该视作是善意的失误。游戏维基规则以期绕过共识,或阻碍方针所反映的本质和精神的贯彻,是严格禁止的。 (引自指引页首及导文)
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
编辑条目编辑
编辑维基百科的条目编辑,传统上使用一种称为wikitext,中文俗称维基语法的特殊代码格式撰写,这个格式基于简化后的HTML,允许没有编写代码基础的用户较快速地上手、便于编写条目。目前包含维基百科在内,多数的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计划皆已布属视觉化编辑器,尝试达到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此工具已能进行基本的条目编写工作,但整体上有不少限制与改善空间存在。除了让新手编者能够快速上手以外,视觉化编辑器也利于资深编者快速且批量进行纯粹的内容文字修改,如错字修改或段落文风修饰等。
任何编者在页面做出的编辑,都会在该页面的编辑历史、全站的最近更改页面、以及关注该页面用户的监视列表中出现。任何用户都可以透过检查这些页面来追踪其变动状况,在协作上的应用包含检查进度、比较各更动版本间的差异、即时追踪破坏等;移除或增加大量文字的破坏行为在页面历史介面上极为显眼,容易被检测并迅速撤销。
除了页面历史以外,针对编辑还有过滤器的存在。过滤器是在最近变动中检查特定行为、文字组合,并将符合设定好的行为及文字组合的编辑,列入过滤器触发记录的自动化程式。过滤器可在触发的同时作出如在页面历史介面上标示特别的标签、警告做出编辑的用户、或者直接阻挡用户储存编辑等行为,也能什么都不做,只是列入触发记录。这些过滤器通常用来监视或阻止较不明显、每次仅涉及较少字数的破坏、或是太常出现但都具有类似或相同特征的破坏及扰乱,甚至是广告行为。除此之外,过滤器也会被用来追踪透过仍在开发中的编辑工具进行的编辑等行为。
巡查与回退
编辑维基百科设有巡查员及回退员两个基层站务权限,前者限制编辑数250以上用户申请,后者限制编辑数500以上用户申请。任何不具巡查豁免权的用户在建立包含条目在内的任何页面时,皆会在特殊的历史页面“最新页面”上被只有巡查员能看见的记号标记,并提示巡查员进行巡查。拥有巡查员权限的用户能够透过“最新页面”对最新创建的页面进行检查,将这些页面标示为已巡查,并通常会在页面上标示如缺少来源以支持可靠性等的维护模板,提醒往后阅读的编者及读者页面上的问题,或者对广告、破坏性质等页面提出删除或快速删除请求。
一般用户撤销页面编辑须透过编辑介面进行储存,但拥有回退员权限的用户能够直接抓取编辑撤销的执行令牌,允许伺服器执行其撤销动作优先于站上任何其他的编辑动作,令回退员能以最快速度去除破坏性编辑。相对于巡查员的最近页面,回退员则监视全站最新更改,或编辑过滤器的触发记录进行站务维护。如果回退员在同一页面对其他编者的非明显破坏性编辑进行三次回退动作,将因“回退不过三”原则受到冷静封禁处分。
页面存废
编辑条目页面可透过快速删除、页面存废讨论、关注度提报及侵权审核四个管道进入存废审定流程,并在透过前四者遭到删除后,可经由存废复核请求进行复核。
快速删除
编辑不需要经过社群进行存废讨论就能够删除的情况称为快速删除。提出快速删除的编者须在页面上标示快速删除模板、页面适用的快速删除条款,并在创建者的用户讨论页中进行提醒。对条目适用,较具代表性的有:
- 没有实际内容的页面。不包含任何具实际意义的文字或多媒体档案的页面。
- 纯粹破坏,包括但不限于明显的恶作剧、错误资讯、人身攻击等。
- 内容与曾经被删除的页面完全相同。
- 明显的广告宣传页面,或只有相关人物或团体的联系方法的页面。
- 未列明来源且语调负面的生者传记。
- 明显、拙劣的机器翻译。
- 非常短,不具对所描述事物进行定义叙述。
- 条目建立时之内容即与其他现有条目内容完全相同。
- 复制自其他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且完全没有翻译。
任何管理员能够检查页面是否适用所提出的快速删除条款,并自行进行删除。
页面存废讨论、关注度提报及侵权审核
编辑不适用快速删除条款,但被认为在各方面都难以改善的低品质条目页面,可被提出至页面存废讨论,由社群决定是否进行删除。通常采用投票制度决定;页面存废讨论一般持续七日,但如果持续七日后没有出现明显倾向支持或反对删除页面的共识出现,页面存废讨论将被以无共识结案关闭。页面存废讨论亦为一群特殊的创作者,“打捞者”活跃的地方,由于被提出页面存废讨论而非快速删除的条目通常被认为“还是有希望,只是希望渺茫”,许多条目集中花下心力仍存在改善并脱离低品质状态的可能性,打捞者即在页面存废讨论中寻找这样的条目,尝试改善它们,对增加维基百科的内容深度,及减少页面存废讨论的处理压力皆有不少贡献。
关注度提报是不符合通用关注度指引,或各领域个别关注度规定,因而不被认为具有收录进入维基百科资格的条目的提报处,基本上为页面存废讨论的子系统。被提报的页面会经历最长30天的观察期,页面的编写者及维护者可以使用这30天的时间,寻觅或产出能够证明条目主题关注度的可靠来源。如果30天后仍未有能够证明关注度的可靠来源被加入页面,或未在提报页面上被提出,则该条目将进一步移入正式的页面存废讨论程序,尚有7日存废讨论期,若仍未被提出则直接删除。
由大量从授权条款与维基百科不相容的来源复制内容而构成的页面,将被暂时屏蔽条目内容并送交侵权审核。侵权审核期是七日,在这段期间提报审核的用户须收集内容来源,比对内容撰写时间,并依比对结果再决定保留或撤销侵权提报。如果页面确实侵权,则七日后该页面将能被直接删除。
存废复核请求
编辑存废复核请求允许用户在页面存废讨论结束后提出异议,要求重新检查页面是否符合删除理由、要求等,或暂时还原以进行修改工作。要求重新检查的动作适用于经由上述四种管道中任何一种删除的页面,若请求复核的页面经管理员重新检查存档后未被驳回,快速删除的页面通常会给予发至页面存废讨论由社群介入决议;页面存废讨论则可能给予重写机会;针对关注度提报删除的页面,提请复核用户有为条目寻觅或产出能够证明条目主题关注度的可靠来源的责任,并由该用户与管理员共同议定决议期限;侵权页面则可视提出复核者意愿,将原有页面的内容透过电子邮件发送,并决定是否重写页面及重写页面的产出期限。
此请求系统亦能够提交页面存废讨论作出保留决定的复核请求,若保留决定被推翻,则页面将再次被送交存废讨论。也有许多编者单纯前来质问删除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