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福州話地名表
福州民系由閩東地區起源,世界各地都有聚居區。本表收集馬來西亞福州話地名。
馬來語 / Mā-lài-ngṳ̄ | 福州話 / Hók-ciŭ-uâ | 官話 / Guăng-uâ | ||
---|---|---|---|---|
羅馬字 / Lò̤-mā-cê | 讀音 / tĕ̤k-ĭng | 漢字 / Háng-cê | ||
閩清 / Mìng-chiăng | ||||
Malaysia | Mā-lài-să̤-ā | 馬來西亞 |
西馬 Să̤-mā
編輯馬來語 / Mā-lài-ngṳ̄ | 福州話 / Hók-ciŭ-uâ | 官話 / Guăng-uâ | ||
---|---|---|---|---|
羅馬字 / Lò̤-mā-cê | 讀音 / tĕ̤k-ĭng | 漢字 / Háng-cê | ||
閩清 / Mìng-chiăng | ||||
Sitiawan | Sĕk-cê-lô | 十字路[註 1] | 實兆遠[註 2] | |
Kampung Koh | Mŭk-sṳ̆-làu | /muʔ sy lau/ | 牧師樓[註 1] | 甘文閣[註 3] |
Simpang Dua | Nê-dèu-lô | 二條路[1][2] | ||
Pekan Gurney | Săng-dèu-lô | 三條路[1][2][3][4] | 格尼市[3][4] | |
三條路[3][4] | ||||
Sé-dèu-lô | 四條路[1][2] | |||
Simpang Lima | Ngô-dèu-lô | 五條路[1][2] | ||
Lĕ̤k-dèu-lô | 六條路[1][2] | |||
Ayer Tawar | Chék-dèu-lô | 七條路[註 1][1][2] | 愛大華[註 3] | |
Raja Hitam | Dâ̤-ék-chŏng | 第一村 | 拉也依淡 | |
Kampung Merbau | Dâ̤-nê-chŏng | 第二村 | 甘光馬坡 | |
Kampung Jering | Dâ̤-săng-chŏng | 第三村 | 哲仁 | |
Kampung Cina | Hók-chiăng-iòng | 福清洋 |
東馬 Dĕ̤ng-mā
編輯馬來語 / Mā-lài-ngṳ̄ | 福州話 / Hók-ciŭ-uâ | 官話 / Guăng-uâ | ||
---|---|---|---|---|
羅馬字 / Lò̤-mā-cê | 讀音 / tĕ̤k-ĭng | 漢字 / Háng-cê | ||
閩清 / Mìng-chiăng | ||||
Sibu | Sĭ-bŭ | /si (p-)βu/[註 4] | 詩巫 | |
Kuching | Gū-céng | /ku (t͡s-)ʒiŋ/[註 5] | 古晉 | |
Sarawak | Să-lăk-uŏk | /sa laʔ uoʔ/[註 6] | 砂拉越[註 7] | |
Să-lăk-iŏk | /sa laʔ yoʔ/[註 8] | |||
Bintulu | Mìng-dŭ-lū | /miŋ tu lu/ | 閩都魯 | 民都魯 |
Màng-dŭ-lū | /maŋ tu lu/[註 9] | |||
Limbang | Lìng-màng | 林蠻 | 林夢 | |
Miri | Mī-lī | /mi li/ | 美里 |
備註 Bê-ció
編輯- ↑ 1.0 1.1 1.2 該福州話地名是福州人自家叫的,由曼絨古田會館青年團團長陳大國介紹。
- ↑ 國語名由馬來語翻譯。傳說「實兆遠」之名來自福州話「實在遠」,尚未考證。
- ↑ 3.0 3.1 國語名由馬來語翻譯。
- ↑ 請教詩巫《衛理報》主編黃先生的時候,黃先生寫的是「Xi bu」。
- ↑ 詩巫《衛理報》黃先生寫的是「Gu jin」。
- ↑ 黃培根《砂拉越人民受夠了》讀「Să-lăk-uŏk」。
- ↑ 漢字寫法,除「砂拉越」,詩巫《衛理報》黃先生提供了「砂羅越、砂朥越、砂勞越、沙拉越」。由字音來看,應該還有「Să-lò̤-uŏk/iŏk」這一讀音,未向伊確認。
- ↑ 詩巫《衛理報》黃先生寫的是「Sa la yuek」。
- ↑ 黃先生指出「Màng-dŭ-lū」之讀音,僅老人會講,可能受當地潮州音影響。潮州話讀Mang但是福州話讀Mìng的字爲閩字。
參考文獻 Chăng-kō̤ ùng-hióng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陳世傳. 南來文脈紮愛大華. 星洲日報. 2016-10-18.
開埠已百年歷史的愛大華(Ayer Tawar)與福州人南來開墾實兆遠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當年的福州先賢是從開墾甘文閣開始,一路延伸開墾了二條路、三條路、五條路,一直到了七條路(愛大華),即使到了今天,愛大華年長一輩的居民,還習慣把愛大華喚爲七條路(古田話)。
- ↑ 2.0 2.1 2.2 2.3 2.4 2.5 隔江山色. 七條路文物館——愛大華那些事. 星洲日報. 2019-03-06.
實兆遠開阜之初,以甘文閣為商貿中心,隨着一次次的擴展,依序出現了「二條路」、「三條路」等小鎮,最後擴展至「七條路」,亦即現在的愛大華。如今「四條路」已經湮沒不見,「六條路」也極少人提及矣。
- ↑ 3.0 3.1 3.2 慶開墾100週年重建60週年・3千格尼市村民大團圓. 光明日報. 2015-02-20 [2019-09-14] (cmn).
早在1910年,福州古田人便遷居到三條路鄰近地區定居及開墾,興化、福清、福州閩侯及閩清籍貫的居民亦陸續到來,但各籍貫居民設界為限,到了1950年才在英殖民政府的新村政策下,集體遷入三條路新村。直到1951年2月4日凌晨,發生馬共火燒三條路新村事件後,村民為了紀念撥款重建三條路的時任欽差大臣亨利格尼爵士(Sir Hendry Gurney),才將三條路改名為「格尼市」(Pekan Gurney)。
- ↑ 4.0 4.1 4.2 【今日霹靂頭條】格尼市新村百年慶 2400紅燈籠迎新春. 中國報. 2015-01-27 [2019-09-14] (cmn).
1919年至1920年期間,福州及興化人陸續前來原名為「三條路」的霹州曼絨格尼市落腳,但於1951年遭馬共分子縱火焚燒後,由時任欽差大臣亨利格尼爵士(Sir Hendry Gurney)重建新村,村民也為紀念其功勞,將命名為「格尼市」(Pekan Gurney)。來到今年,已有將近百年歷史的格尼市新村,現有約1500戶人家,約7000名各族村民,而華裔村民占超過95%。大部分村民仍以務農為生,如種植油棕、橡膠、各類農作物及飼養雞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