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趙元任標準的老國音
研究者:勝爲士、綺檐淸露
- 回到 > Subject:老國音
非趙元任標準的老國音,是指國音五聲及其個別聲、韻與趙元任不同的讀法。“國音京調”原則確立以前,五聲調值的標準未定,《國音字典》也未予標明,當時的人各用其鄉調讀國音,造成了許多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藍青官話”。後來“京國之爭”起,因國音、京音相差極有限,遂準照北京的聲調套入國音中讀。而由趙元任、王璞各自錄製的留聲機片,也均經教育部審定發行。
茲總結趙元任讀法如下: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
轉寫 | -1 | -2 | -3 | -4 | -5 |
調值 | /55/(˥˥) | /35/(˧˥) | /214/(˨˩˦) | /41/(˦˩) | /ʔ5/(˥) |
音長 | 最長 | 長 | 次長 | 短 | 最短 |
特徵 | 高 | 揚 | 起 | 降 | 促 |
音準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南京 |
- 趙元任的讀法中,入聲按南京標準“短促、收藏”,和陰平音高一樣,但音長只有其一半或三分之一。
王璞
编辑據王璞《中華國音留聲機片》: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
轉寫 | -1 | -2 | -3 | -4 | -5 |
調值 | /443/ | /455/ | /313/ | /41/ | /41/ |
音長 | 長 | 長 | 長 | 長 | 短 |
特徵 | 中 | 高 | 起 | 降 | 降 |
音準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 據說王璞把入聲讀為“短去聲”。
高元
编辑據高元《高元國音學》: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
轉寫 | -1 | -2 | -3 | -4 | -5 |
調值 | /5/ | /25/ | /114/ | /531/ | /ʔ5/ |
音長 | 1/2 | 1 | 1 | 3/4 | 1/4 |
特徵 | 高 | 揚 | 起 | 降 | 促 |
音準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南京 |
- 高元的音準與趙元任基本相同,但所載調值及音長卻與趙氏不一樣。
廖宇春
编辑據廖宇春《請速定國音國語之標準案》: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
轉寫 | -1 | -2 | -3 | -4 | -5 |
調值 | /11/ | /35/ | /214/ | /51/ | /ʔ5/ |
音長 | - | - | - | - | 短 |
特徵 | 低 | 揚 | 起 | 降 | 急 |
音準 | 天津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江北 |
- 廖宇春的五聲讀法只見於提案,陰平準天津為低音,入聲則準江北且促且急,是其特色。
陸衣言
编辑據陸衣言《國語發音學大意》: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
轉寫 | -1 | -2 | -3 | -4 | -5 |
調值 | /5/ | /35/ | /14/ | /51/ | /5/ |
音長 | - | - | - | - | - |
特徵 | - | - | - | - | - |
音準 | - | - | - | - | - |
汪怡
编辑《國語發音學》
參考
编辑-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