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有文字发明时(传说中的黄帝時代)起算,直到中華民國之前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聚集的,以汉族人口为主,同时包括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藏等少数民族所形成的多民族社会。

历史政治军事

编辑

历史事件、人物

编辑
1.1.1 古代史(传说时代-1600)
1.1.1.1 夏之前
1.1.1.2 三代(2100B.C.-220.B.C.)
1.1.1.3 秦汉(221.B.C.-220.A.D.)
1.1.1.4 魏晋南北朝(220-589)
1.1.1.5 隋唐五代(581-960)
1.1.1.6 宋元明(960-1644)
1.1.2 近代史(1600-1949)
1.1.2.1 清(1636-1911)

制度

编辑
1.2.1 行政制度
1.2.2 经济制度
1.2.3 军事制度

经济地理人口

编辑

经济

编辑

自然地理

编辑

人文地理

编辑
2.3.1 历代疆域
2.3.2 人口

思想文化教育

编辑

传统思想

编辑
3.1.1 儒

儒家是由春秋末年鲁国孔丘(551-479B.C.)所创立的学派。在先秦,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儒家思想遭到压制,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尤其是隋唐开科举取仕制度之后,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而获得日益尊崇的地位。

儒家奉《诗》、《书》、《礼》、《易》、《乐》、《春秋》为经典,以“仁”、“义”为核心思想,政治上推崇“仁政”、“德治”,强调等级差序的伦理关系。儒家思想因为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被历代传统统治集团认为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和社会稳定,从而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但是,儒家的尊君是有条件的。儒家理想的君王是“天道”的化身和代言人,是尊奉伦理道德的典范,是臣民的表率和榜样。而抽象的“天道”又被进一步具体化为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由此儒家发展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理想的君主应当勤政爱民,体恤民情,否则就是逆天行事,从而便不能再得到上天的庇佑,也没有资格再被称为“天子”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交通、通讯落后,民间舆论与意见很难直接上达朝廷,儒家思想又发展出一套“灾异示警”说,将自然灾异现象视为上天对皇帝的执政不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疏漏之处的警告,从而对王权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

3.1.2 道
3.1.3 法
3.1.4 释
3.1.5 其他

文字

编辑

艺术

编辑

古代教育

编辑

文化管制

编辑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对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百家语进行没收和焚烧。“非博士官所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1]焚书之后,民间仅允许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类书籍。

风俗

编辑

家族本位

编辑

注释

编辑
  1.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延伸閱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