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宇宙(天體音樂或宇宙音樂 en:Musica universalis)是一種古老的哲學概念,相關「比例」在運動的天體上(太陽,月亮和行星)遵從音樂的普遍形式(MUSICA 音樂的中世紀拉丁文名稱) 。這種「音樂」並非通常從字面上理解的聲音,而是一個諧波、數學或宗教的概念。這個關於音樂的想法持續吸引思想家,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影響遍及各類學者、人文主義者。

歷史

編輯
 
Engraving from Renaissance Italy showing Apollo, the Muses, the planetary spheres and musical ratios.

天體音樂融合了形而上的哲學原理,數學關係表達精神的特質或「音調」,呈現在數字、視覺角度、形狀和聲音——所有連接在一個圖形的比例。畢達哥拉斯首次發現;音調的音程是按弦長比例產生,和諧的聲音頻率間隔形成簡單的數值比例。在一個理論被稱為和諧的天體,畢達哥拉斯提出,太陽、月亮和行星都散發著自己獨特的嗡嗡聲(軌道共振)基於他們的軌道改變,地球生命的特性反映了人耳察覺不到的天體物理聲音。隨後,柏拉圖描述的天文學音樂為「孿生」研究的感官識別:天文學的眼睛,音樂的耳朵,都需要知識的數值比例。

密宗基督教

編輯

伯蒂烏斯(en:Boethius)的《論音樂》一書中;音樂呈現這一中世紀概念涉及三個分枝。

  • 音樂的普適性價值。
  • 人體內部的音樂。
  • 音樂用於演唱和演奏。

也可參考密宗基督教(en:Esoteric Christianity):精神國度的地方如同「第二天堂」出現。

擴展閱讀

編輯

來源

編輯

Davis, Henry, 1901. The Republic The Statesman of Plato. London: M. W. Dunne 1901; Nabu Press reprint, 2010. ISBN 978-1-146-97972-6.

Hackett, Jeremiah, 1997. Roger Bacon and the sciences: commemorative essays. Brill. ISBN 978-90-04-10015-2.

Kepler, Johannes, 1619.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translated by E.J. Aiton, A.M. Duncan and J.V. Field (1997).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SBN 0-87169-209-0.

Pliny the Elder, 77AD. Natural History, books I-II, translated by H. Rackham (193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99364-0.

Smith, Mark A., 2006. Ptolemy's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Optics.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SBN 978-0-87169-862-9.

Soanes, Catherine, (ed.) 2006.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ISBN 3-411-02144-6.

Weiss, Piero and Taruskin, Richard, 2008. Music in the Western World: a history in documents. Cengage Learning. ISBN 978-0-534-58599-0.

參閱

編輯

en:Musica universalis

[Calter, Paul. "Pythagoras & Music of the Spheres". Geometry in Art & Architecture. Dartmouth College.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1.]

[Plant, David. "Johannes Kepler & the Music of the Spheres". Skyscript.co.uk.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