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的研究/關於共識、協作、及文化差異

Subject:維基百科的研究

以下的國內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解釋自己的一套理論前,我先來解釋一下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本來我是想找一套CMS的,看見同一伺服器供應商上有一個白痴(不好意思用上了這句話)說自己用DEDECMS生成了250000個文件,達到了伺服器(虛擬伺服器)的上限而被關,找管理員申述。從此我就對國內的XXXXCMS極為反感。轉而嘗試叫wiki的程序,以及後來的DRUPAL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到了幾套程序的差異,下面簡單說說:

  • 國內:Hdwiki,發展已有三四年左右,用法很簡單,可以說小孩子都會用。但是功能也很簡單,連做個表格的每個單元格的背景色都調不了(或者是我不會用,因為我覺得這功能太少,幾個小時就放棄了)。
  • 國外:MediaWiki和Drupal。歷史較長,雖然可能會比較難上手,但是功能的確很強大。無論是前台,架構還是對伺服器的支持,都十分強大。

可以說,HDwiki貌似抄襲了MediaWiki,其實只是抄襲了一個寫作模式,說白了就是一個殼。

讓我們再回到兩者的協作有何區別:

  • 國內:某個公司說,我要做個開源程序了(開源程序幾個字可以換成開放平台,後面的內容可以照套),於是大家在這個平台上忙活。但做了半天,你會發現核心的架構還是在這個公司手上。寫來寫去寫半天,你還是為對方打工,只不過你的工資是這個平台提供給你的功能(連現金工資都沒有)。而這個公司最後會說,我就是維基,我就是CMS,我就是這個行業的代名詞。
  • 國外:某幫人說,我要做個開源程序了,於是一幫人開始為這套程序忙活。有公司看到這裡有利可圖,就加入到開發中去,包括資金、人力等提供給這幫人,再提高其在項目中的話語權。最後程序是大家拿在手上的,項目也獲得了世人的肯定,每家投入過的公司則按照其投入度建立行業影響力。

就這個「霸主」而言,兩者的區別在於必然性。按照國外的模式,你的霸主地位是公認的,可以說,因為你投入了這麼多,甚至你的公司有很多員工都在為這套東西服務,而且有為這套系統保持投入,所以大家都覺得你是領頭羊。而在國內,你的系統好不好,只是你自己公司的說法。當然如果很多人願意繼續為你打免費工,你的霸主地位就很安全。但如果有個公司出錢再開個XXXCMS,人員會比較,會向更好的一方流動。這個「更好」可以包括給你更多的資金、更好的開發架構。但另一方面,這個更好是不是真的更好,是否有吸收前者的經驗,這點就不會有保證了。

類似的情況可以在國內的旅遊景點看到。中國有X名山,第X大奇蹟(這個X大於等於8)。但似乎你看回去巴西、美國、法國、南非,甚至是其它亞洲國家,很少有人會對自己國家的景點排資論輩。看起來似乎自己認了個第一,在國內就真的是第一。

回到維基百科的協作里,國內的這種思維模式似乎在這裡有所擴散。事實上,這種問題不但存在於大陸,也存在於港澳台等地的參與者身上。而這種模式在這邊可以體現在共識與投票之間的差異。有些人,不是想著通過參與到這個計劃中去,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而是以「誰的支持者多,誰就是對」的思路去參與協作。而這種思維方式帶來的,當然就是思維之間豎起壁壘的對立。當你的支持者眾多時,你當然可以贏。但當你的支持者不如另外一派,甚至新的第三方時,你就會失敗。如此黨爭,除了在鬥爭結束之時,告訴全體參與者誰對誰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體驗「共識」二字,甚至可以說,是自己利用資金、人力、時間架構一個平台,從而無限擴大自己一派的思想。這種表面上的開放,雖然將所有力量歸附於自身,卻也因為其來源並非不可超越,而最終很容易走向失敗。

因此,投票無論可以得出什麼結果,都無法說服任何一方,無法達成任何共識,從而為下一次的爭鬥埋下伏筆。只有轉變思路,真正地從協作、共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獲得永恆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