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診斷
大多數癌症最初都是因為出現症狀,或透過檢查而被發現。但確定的診斷必需要經過病理醫師經切片檢驗確認。
症狀
編輯大致上癌症的症狀可分為三類:
- 局部症狀: 異常腫塊或腫脹(腫瘤),出血,疼痛和潰瘍。因為腫瘤壓迫周遭組織所引起的症狀,如黃疸。
- 惡性轉移的症狀: 淋巴結腫大、咳嗽、咳血、肝腫大、骨頭疼痛、骨骼因腫瘤轉移影響發生骨折以及神經系統的症狀。雖然癌症末期會出現疼痛的現象,但疼痛往往並不是惡性轉移發生的症狀。
- 全身性的症狀: 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病體質、大量出汗(夜間盜汗)、貧血
此外也有稱為腫瘤伴隨症候群的症狀,指的是身體因新生惡性腫瘤而在荷爾蒙,神經系統,血液,生化過程等方面出現紊亂的臨床症狀,但與腫瘤的轉移或入侵無直接關係[1],如血栓或荷爾蒙的變化。
上述中各種症狀都有可能由其他的疾病引起,癌症不一定是產生這些症狀的主因,確切原因仍需要鑑別診斷診察。
活組織檢查
編輯病患可能經由許多症狀或檢驗結果被懷疑罹患癌症,但診斷惡性腫瘤最確定的方式就是經由病理醫師對活體組織切片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做病理檢查來證實癌細胞的存在。許多活體組織切片,例如皮膚、乳房或肝臟等,在醫師的診療室內即可取得。但是其他器官的切片,則需要在麻醉情形下在手術室進行。
根據組織診斷可判定腫瘤的生長程度,其病程的分級和其他腫瘤特徵。這樣的資訊對於判斷病患的預後情形和選擇最佳治療方式上非常有用。細胞遺傳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對於提供有關癌細胞未來可能的發展情況以及選擇治療方式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病程分期
編輯目前最為廣泛採用的分期方式是經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所訂定的[2],癌症分期主要依據幾個主要原則:
- 腫瘤產生的部位
- 腫瘤的大小以及數目
- 淋巴結是否被侵入以及週邊淋巴結被侵入的情形
- 遠端轉移的發生與否
綜合以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腫瘤分期系統又稱為TNM分期系統,這樣的分期又可因檢驗的方式不同細分為臨床分期法 (clinical staging,cTNM)、外科分期法 (surgical staging,sTNM)與病理分期法 (pathological staging,pTNM)。一般所採用的都是TNM分期,如果病患進行手術,手術的檢查得到的分期結果就是外科分期法,若是手術切下的標本經病理醫師判定,其結果則為病理分期法。這些分期方式的定義均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和國際對抗癌症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共同維持並更新。
TNM分期系統中:
T分期(Tumor Developement)代表腫瘤的發展程度可分為:
- TX 無法找到原發性腫瘤或定義分期
- T0 沒有原發性腫瘤的存在
- Tis 原位癌
- T1-T4 根據腫瘤大小及生長擴散情形
N分期(Nymph Affect)表示依照淋巴結受到的影響情況分成:
- NX 無法確定淋巴結影響分期
- N0 無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癌細胞
- N1-N3 淋巴結轉移的情形
M分期(Migration)則是根據遠端轉移的情形分成:
- MX 無法確定遠端轉移的分期
- M0 沒有遠端轉移發生
- M1 已產生遠端轉移
而根據癌症發展的程度,又可分為零、一、二、三、四期等,及早期與晚期,通常零到一期算是早期,但在不同癌症中每期的定義和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確實的分期仍應參考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的定義。
以肺癌為例[3]:
IA | T1 | N0 | M0 |
IB | T2 | N0 | M0 |
IIA | T1 | N1 | M0 |
IIB | T2 | N1 | M0 |
T3 | N0 | M0 | |
IIIA | T3 | N1 | M0 |
T1-3 | N2 | M0 | |
IIIB | T4 | N0-2 | M0 |
任何T | N3 | M0 | |
IV | 任何T | 任何N | M1 |
篩檢
編輯癌症篩檢,是希望在一般大眾身上提早找出潛在未發現與早期無症狀的癌症。所進行的測試必須適合廣大民眾能夠負擔,並且安全,無侵入性而且不易有假陽性結果產生。一但發現癌症的跡象,更精確的後續檢驗,或使用侵入性手術取得組織切片以確定篩檢結果則是必要的。
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提早治療癌症能有較好的恢復情形和延長生命。許多不同的篩檢方式已經在實際進行。例如,乳房自我檢查等。由於乳房攝影檢查比乳房自我檢查能更早發現腫瘤存在,所以許多國家目前盡量讓所有中年婦女都能夠接受定期的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直腸癌可透過糞便潛血測試和大腸鏡提早發現。藉由切除潛在惡性息肉的治療,可減少發病率及死亡率。同樣地,子宮頸抹片檢查也能使檢驗者能早期察覺癌前病變區域並加以手術切除,這些篩檢也使得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的減少。此外,已有建議男性應在15歲時開始定期自我檢查睪丸以提早發現睪丸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通常建議應該定期進行直腸攝護腺觸診和攝護腺抗原血液檢驗,可有效偵測前列腺癌的產生。
癌症篩檢的爭議在於檢驗是否的確能夠延長生命,由於癌症的治療方法多半具有侵入性及對身體造成很大負擔,因為早期發現而進行治療反而不一定比完全不治療好。例如,在進行前列腺癌篩檢時,攝護腺抗原血液檢驗可偵測到極微小的腫瘤,但是或許終其一生,這樣的腫瘤並不會成為危及生命的問題。只是一旦經篩檢發現,一般都會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及診療。因此就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問題,而將病患放入不必要的併發症的風險中,如手術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與感染。用於確定診斷前列腺癌所做的前列腺組織切片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感染。前列腺癌的治療則可能導致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同樣地,對於乳癌的篩檢上,近來也有批評認為在一些國家所進行的乳房篩檢計畫所引起問題遠超過所解決的。因為在一般婦女身上做篩檢,產生許多因為陽性或假陽性結果而需要做更精確檢驗的婦女,造成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帶給假陽性者的沉重心理負擔。而這樣大規模的檢驗,最後往往只是找出幾個早期乳癌患者,所耗費的社會成本是值得討論的。
用醫學影像技術檢測癌症,也遭遇類似問題。這些醫學影像檢測技術都是成本相當高且耗費時間。由於偵測的靈敏度極高,常發現細胞病變,這樣的腫瘤也可以被認為惡性,而進行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治療方法。
相反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在所有種類的癌症篩檢中則具有最好的成本效益。以公共衛生考量來看,子宮頸癌的病程發展通常十分緩慢,長達數年,又具有明顯的危險因子(性接觸),因此有相當高的機會可在癌症仍是早期時篩檢出來,最重要的是,抹片的成本很低,能夠大量推行。基於這些原因,一項癌症篩檢是否應該進行,民眾的健康改善程度和篩檢的成本與治療的風險都必須列入考慮。
參考來源
編輯-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isbn1-55009-213-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6th Edition
- ↑ 國衛院肺癌診治共識第七章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