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JNO1/沙盒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邻国 生效日期 条约名 备注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2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 不适用
尼泊尔王国 1961年10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 不适用
缅甸联邦 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不适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4年3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不适用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2000年7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 不适用
2002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补充协定》 不适用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1995年9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的协定》 不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的补充协定》 不适用
2005年11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管理制度的协定》 不适用
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国 1963年3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不适用
196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 不适用
1972年 《关于中蒙边界548-I号界桩重建的协议书》 不适用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 不适用
1994年10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不适用
阿富汗王国 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 不适用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富汗王国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 不适用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992年1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边界条约》 不适用
1993年5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 不适用
1994年8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边界制度条约》 不适用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2000年4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条约》 不适用


公元二十一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汉民族人口分布[注 1]
大中华地区
地区 (华人人口)汉族人口(年代) 备注 备注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9,3502)618,9559(2021年) 不适用 不适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 (60,9863)55,5646(2021年) 不适用 不适用
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2299,3338[注 2])2094,9230(2020年) 不适用 不适用
其他国家[注 3]
国家 (华人人口)汉族人口(年代) 备注 备注
新加坡共和国 不适用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不适用
大韩民国 (3,7048[注 4])3,3754(2020年) 不适用
中华民国时代的主权恢复
条约
签订年代 条约名 地区 相关国家
1927年2月19日 收回汉口与租界协定 汉口英租界 英国
1927年2月20日 收回九江租界之协定 九江英租界 英国
1929年8月31日 中比间关于比国交还天津比国租界协定 天津比利时租界 比利时
1929年10月31日 收回镇江英租界换文 镇江英租界 英国
1930年4月18日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 威海卫英租界 英国
1930年9月17日 收回厦门英租界换文 厦门英租界 英国
1943年1月11日 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 不适用 英国
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 不适用 美国
1943年10月20日 中比为废除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事件条约 不适用 比利时
汉族王朝与西南诸族势力的冲突
槃瓠诸蛮势力
年份 冲突事件 备注
建武二十三年(47)~建武二十五年(49) 武陵郡地方的槃瓠蛮发兵叛乱,“大寇郡县”,至隔年(49)才被汉兵平定[2] 不适用
建初元年(76) 武陵郡澧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发兵叛乱,入侵零阳县的槃瓠蛮聚居区,叛乱最后在零阳县的槃瓠蛮发兵协助下平定[3] 不适用
建初三年(78)~建初五年(80) 武陵郡溇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发兵叛乱,入侵零阳、作唐、孱陵三县烧杀掳掠,直至隔年(80),叛乱才被五千多汉兵及充县的四千槃瓠蛮兵联合平定[3] 不适用
永元四年(92)~永元五年(93) 武陵郡溇水中游地区及澧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共同叛乱,“杀略吏民”,于次年被武陵郡汉兵平定[4] 不适用
永元六年(94) 武陵郡溇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再度发兵叛乱,又为汉兵夷平[4] 不适用
元初二年(115) 武陵郡澧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因埋怨“徭税失平”而与居于充县的“诸种”二千人一同发动叛乱,“攻城杀长吏”,地方汉官招募另一批槃瓠蛮兵讨平叛乱[5] 不适用
元初三年(116) 武陵郡溇水中游地区及澧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四千人“并为盗贼”,同郡又有一批千余人的槃瓠蛮暴乱,“烧官寺,抄掠百姓”,最后这两场槃瓠蛮暴乱亦由武陵郡汉官招募另一批槃瓠蛮兵而得以平定[5] 不适用
永和元年(136)~永和二年(137) 武陵郡的槃瓠蛮因为其“租赋”负担被上调至与汉族平民相同,遂决定“杀乡吏”发动叛乱,次年春,以兵二万围充县城、八千抄掠夷道,但叛乱不久后被平定,而增租赋一事无疾而终[6] 不适用
元嘉元年(151)~永兴元年(153) 武陵郡的槃瓠蛮有四千多人发动叛乱,然而只“拘执县令”后即“屯结深山”,隔年,在汉官招降后投降[7][8] 不适用
永寿三年(157) 长沙郡的槃瓠蛮发动叛乱,攻掠益阳并不时深入抄掠长沙郡汉区。 长沙郡槃瓠蛮自此一直处于叛乱状态,直至在延熹五年与零陵郡槃瓠蛮联兵大举侵掠汉区后才被汉兵逼降
延熹五年(162)~延熹六年(163) 零陵郡的槃瓠蛮及武陵郡的槃瓠蛮共同发起叛乱,零陵郡槃瓠蛮进入长沙郡,与当地槃瓠叛蛮联合,武陵郡槃瓠蛮则发兵六千北上围攻江陵县城,但久攻不下,汉军随即反击,击退围城的槃瓠蛮兵,汉军兵分两路,一路平定长沙郡内的槃瓠蛮,另一路进入武陵郡,降服当地的槃瓠蛮,但槃瓠蛮怀着降后再反的打算,于次年趁汉兵还师之后,起兵抄掠武陵郡,然而被郡汉兵打败,槃瓠蛮不得己而投降,平定槃瓠诸蛮的暴乱[7][9][8][10]
中平三年(186) 武陵郡的槃瓠蛮发动叛乱,很快被郡汉兵打败[11] 不适用
太和五年(231)~青龙二年(234) 吴国派兵讨伐武陵郡的槃瓠蛮,历四年时间来平定[12] 不适用
元嘉十八年(441) 天门郡槃瓠蛮叛,攻破溇中县,不久即被汉兵平定。 不适用
元嘉二十八年(451) 雉水地方的槃瓠蛮劫掠涅阳县 不适用
大明年间 建平郡地方的槃瓠蛮劫掠峡川一带,而巴东、宜都、天门三郡槃瓠蛮亦侵掠地方,令当地汉民逃命流散,致四郡汉民“百不存一” 不适用
廪君诸蛮势力
年份 冲突事件 备注
建武二十三年(47) 南郡潳山地区的廪君蛮起兵叛乱,劫掠汉民,汉兵平定叛乱后,将战后余下的廪君蛮七千多人迁至江夏郡沔中地区[13] 迁徙至江夏郡的廪君蛮又被称为“江夏蛮”,至公元五世纪因其居地又被称为“沔中蛮”。
永元十三年(101)十二月~永元十四年(102)四月 巫县的廪君蛮起兵叛乱,至次年为汉兵所平定叛乱,其余蛮人亦被迁徙至江夏郡沔中地区[14]
建宁二年(169)九月 江夏郡的廪君蛮起兵叛乱,很快被郡汉兵夷平[15] 不适用
位置 年代 个体 Y X X 备注
中国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遗址 约前2089~前1913 WD-1 不适用 N9a2
龙山文化晚期 WD-2 O2a2b1a2a1c(F3386) D5a2a1 不适用
蒙古东亚种
古代人类 近现代人群 年代 位置 个体
蒙古人东亚种古中原型 蒙古人东亚种华南组 仰韶时代晚期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孙庄村[16] 10人
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 中国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笃忠村[17][18] 15人
战国时代 中国内蒙古区清水河县王桂窑乡后城嘴村[19] 4人
春秋时代中期至战国时代中晚期 中国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马腾空遗址墓地[20] 27人
公元五世纪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南郊[21] 54人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华宇广场北魏墓地[22] 22人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金港园墓地 12人[23][24]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御东新区水泊寺廉租房墓地[25] 22人
蒙古人东亚种华北组 二里头时代 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门楼任乡新庄村[26] 2人
商代(先周) 中国陜西省铜川市瓦窑沟墓地[27][28] 13人
春秋时代晚期至战国时代初期 中国内蒙古区凉城县岱海窑子墓地[29] B组11人
战国时代中期 中国陜西省长安市临潼区零口村遗址[30][31] 7人
战国时代中晚期 中国内蒙古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将军沟村[31][32] 14人
战国时代晚期 中国内蒙古区凉城县水泉村墓地[33] 27人
西汉时代 中国内蒙古区清水河县姑姑庵村[34] 13人
蒙古人东亚种抚顺组 战国时代 中国内蒙古区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墓地[35] 84人
蒙古人东亚种 龙山时代 中国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36] 62人
商代早期 中国河南省荥阳市薛村遗址[28] 6人
春秋时代 中国陜西省凤翔县孙家南头墓地[37] 9人
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38] 47人
公元五世纪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东信广场墓地[39] 220人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御东新区御昌佳园[40] 39人
蒙古人东亚种 蒙古人东亚种 龙山时代晚期 中国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41] 4人
蒙古人东亚种 蒙古人东亚种 龙山时代晚期 中国陜西省神木县大保当镇野鸡河村木柱柱梁遗址[42] 3人
蒙古人东亚种 蒙古人东亚种华南组 公元前2800至公元前2100年 中国陜西省神木县店塔乡寨峁村寨峁遗址[43] 26人
蒙古人东亚种 蒙古人东亚种华北组 西汉时代 中国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南麓[44] 1人
明代中后期及清代 中国天津市蓟县桃花园墓地[45] 62人
蒙古人东亚种古华北型 蒙古人东亚种 龙山时代晚期 中国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祭祀坑[46] 104人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时代 中国辽宁省阜新县福兴地镇界力花遗址[47] 2人
蒙古人东亚种华北组 约公元前五千纪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姜家梁遗址墓地[48] 40人
春秋时代 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内垣阳村南墓地[49] 31人
东汉时代 中国内蒙古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查干陶勒盖墓地[50] 5人
蒙古人东亚种 蒙古人东亚种抚顺组 约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晚期 中国云南省宜良县汤池镇纱帽山墓地[51] 39人
蒙古人东亚种 公元五世纪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金港园墓地[23] 3人
蒙古人东亚种 清代 1人
蒙古北亚种
古代人类 近现代人群 年代 位置 个体
蒙古人北亚种古蒙古高原型 蒙古人北亚种布里亚特组 东周时代 中国内蒙古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52] 25人
蒙古人北亚种蒙古组 春秋时代晚期至战国时代初期 中国内蒙古区凉城县岱海窑子墓地[29] A组20人
蒙古人北亚种奥罗奇(Orok)组 约公元500年至公元1000年 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特罗伊茨基[53] 10人
蒙古人北亚种古西伯利亚型 不适用 约公元680年至公元858年 俄罗斯阿穆尔州沙普卡墓地[54] 6人
蒙古人北亚种 蒙古人北亚种蒙古组 公元11世纪至公元12世纪 中国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代墓地及阜新县关山辽代墓地[55] 5人
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4世纪 中国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56] 1人
混合种族[注 5]
混合的古代人种 近现代人类 年代 位置 个体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的混合 不适用 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中国新疆区吐鲁番市胜金店墓地[57] 31人
不适用 约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 中国新疆区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58] 24人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注 6]

[注 7]

[注 8]


[注 13]

[79]

[注 10]

[注 12]

[注 14]

[注 15]


[注 16]

[注 9]

[注 11]

[注 17]


[注 18]


①石固类型(约前4800~前4500)[79]: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前3)、尉氏县椅圈马遗址(1)、长葛市石固遗址(Ⅴ)

②后岗类型(约前4500~前4000)[79]: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前2-前1)、尉氏县椅圈马遗址(2)、长葛市石固遗址(Ⅴ)

③阎村类型(约前4000~前3400)[79]: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1-2)、尉氏县椅圈马遗址(3)、长葛市石固遗址(Ⅵ)

[注 19]


[注 20]

[注 21]

[注 22]


[注 23]


[注 24]


[注 25]

[注 26]

[注 27]


[注 28]

[注 29]


[注 30]


[注 31]

[注 32]

来源

编辑

[112][113][114][115][116]

[117]


[118][119]

[注 33]


[126][127]


位于汉洲边缘的平话汉族最初是秦汉时代南下的少量中原移民融合大量的百越土著而形成的汉族支系[128]


北川羌族带有约10%广西宝剑山遗址相关血统及约30%台湾汉本遗址相关血统等东亚南部血统[129]

数据

编辑
盎格鲁-撒克逊秩序集团与反抗势力
华盛顿军事轴心及其仆从国
政权 人口 生育率/0岁人口(年份) 公元2100年人口(中预测)[130] 名义GDP(美元)

联合国[131]/世界银行[132]

备注
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 美利坚合众国 3,3144,9281(2020年) 1.64/361,0000(2020年) 3,9404,1000 20,8937,4600,0000(2020年)
20,8937,4383,3000(2020年)

22,9961,0000,0000(2021年23.9%)

加拿大 3515,1728(2016年) 1.4[133] 5390,4000 1,6440,3728,6481(2020年)
1,6454,2340,7568(2020年)
1,9907,6160,9665(2021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6708,1234(2020年) 7048,5000 2,7641,9765,3965(2020年)
2,7569,0021,4107(2020年)
3,1868,5973,9185(2021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8021,9695(2011年) 6893,6000 3,8464,1392,8654(2020年)
3,8464,1392,8653(2020年)
4,2231,1620,5968(2021年)
法兰西共和国 6307,0344(2011年) 6085,2000 2,6303,1773,1455(2020年)
2,6303,1773,1455(2020年)
2,9374,7275,7953(2021年)
意大利共和国 5943,3744(2011年) 3687,4000 1,8887,0944,3687(2020年)
1,8925,7406,4222(2020年)
2,0998,8019,8258(2021年)
西班牙王国 4681,5916(2011年) 3088,1000 1,2814,8464,0044(2020年)
1,2814,8464,0043(2020年)
1,4252,7658,6282(2021年)
波兰共和国 3804,4565(2011年) 2308,2000 5966,1798,1106(2020年)
5966,2435,5719(2020年)
6740,4826,6397(2021年)
匈牙利 993,7628(2011年) 693,0000 1558,0843,6238(2020年)
1567,4313,4666(2020年)
1822,8051,7581(2021年)
葡萄牙共和国 1056,1614(2011年) 688,5000 2285,3924,5045(2020年)
2285,3924,5045(2020年)
2498,8646,4354(2021年)
捷克共和国 1043,6560(2011年) 1117,2000 2453,4948,9988(2020年)
2453,3932,2066(2020年)
2823,4084,9856(2021年)
斯洛伐克共和国 539,7036(2011年) 385,4000 1051,7256,4492(2020年)
1051,7256,4491(2020年)
1148,7070,6410(2021年)
拉脱维亚共和国 207,0371(2011年) 95,4000 337,0732,0816(2020年)
336,4546,0617(2020年)
388,7254,6228(2021年)
立陶宛共和国 304,3629(2011年) 150,3000 565,4695,7475(2020年)
565,4695,7475(2020年)
655,0384,9704(2021年)
爱沙尼亚共和国 129,4445(2011年) 83,6000 306,5028,5472(2020年)
306,5028,5471(2020年)
362,6292,4353(2021年)
挪威王国 497,9955(2011年) 722,0000 3625,2234,7110(2020年)
3621,9831,8435(2020年)
4824,3701,9790(2021年)
芬兰共和国 537,5276(2011年) 502,4000 2697,5131,2854(2020年)
2718,3696,2949(2020年)
2991,5523,7589(2021年)
瑞典王国 1089,3567(2011年) 1318,8000 5410,6360,4340(2020年)
5414,8715,1474(2020年)
6274,3789,8887(2021年)
丹麦王国 556,0628(2011年) 709,4000 3560,8486,7686(2020年)
3560,8486,7685(2020年)
3971,0434,3478(2021年)
尼德兰 1665,5799(2011年) 1658,0000 9138,6539,5790(2020年)
9138,6539,5789(2020年)
1,0180,0705,6949(2021年)
比利时王国 1100,0638(2011年) 1152,1000 5218,6129,2587(2020年)
5216,7694,2134(2020年)
5998,7902,5377(2021年)
卢森堡大公国 51,2353(2011年) 87,9000 733,5313,2794(2020年)
733,5313,2793(2020年)
867,1080,3337(2021年)
冰岛 31,5556(2011年) 36,8000 217,1807,5725(2020年)
217,1807,5725(2020年)
254,5893,3915(2021年)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205,0189(2011年) 166,6000 535,8960,9581(2020年)
535,8960,9580(2020年)
615,2633,1889(2021年)
罗马尼亚 2012,1641(2011年) 1310,5000 2487,1603,9735(2020年)
2495,1133,3647(2020年)
2840,8756,3695(2021年)
保加利亚共和国 736,4570(2011年) 294,4000 698,8799,7669(2020年)
698,8934,7433(2020年)
802,7111,9426(2021年)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287,6591(2011年) 109,7000 149,0961,9335(2020年)
151,3186,6270(2020年)
182,6004,3499(2021年)
克罗地亚共和国 428,4889(2011年) 211,4000 572,0378,3669(2020年)
572,0378,3203(2020年)
678,3778,8543(2021年)
黑山 62,0029(2011年) 42,9000 47,8945,6724(2020年)
47,8072,2121(2020年)
58,0917,0961(2021年)
北马其顿共和国 202,2547(2011年) 121,0000 122,6369,9877(2020年)
121,1698,1815(2020年)
138,7926,9151(2021年)
希腊共和国 1081,6286(2011年) 638,1000 1888,3520,1626(2020年)
1888,3520,1625(2020年)
2162,4058,9485(2021年)
土耳其共和国 8468,0273(2021年) 8254,9000 7200,9808,0536(2020年)
7199,5482,1683(2020年)
8152,7175,1724(2021年)
合计 北约32国 10,0000,0000[注 34] 9,4455,8000 40,8318,1248,2556(2020年)
45,6029,0716,9889(2021年47.4%)
澳洲联邦 2541,7978(2021年) 1.58/29,4369(2020年)[134] 3808,9000 1,4234,7270,2121(2020年)
1,3278,3617,1068(2020年)
1,5426,5989,9992(2021年)
新西兰 469,9755(2018年) 606,9000 2120,4385,9128(2020年)
2117,3453,2308(2020年)
2499,9151,2236(2021年)
日本国 1,2622,6568(2020年) 1.34/84,0832(2020年)[135] 7364,4000 5,0577,5895,8707(2020年)
5,0401,0775,4084(2020年)
4,9374,2188,0461(2021年)
大韩民国 5157,8178(2022年6月)[136] 1.1/25,3946(2021年) 2410,3000 1,6378,9575,6535(2020年)
1,6378,9580,2792(2020年)
1,7985,3391,5091(2021年)
非主权国家 台湾 2356,1236(2020年) 0.9/16,5249(2020年) 1524,2000 6693,2400,0000(2020年)[137]
7749,4200,0000(2021年)[137]
合计 4国1岛 2,4000,0000[注 35] 1,5714,7000 9,0004,9527,6491(2020年)[注 36]
9,3035,4920,7780(2021年9.6%)[注 37]
乌克兰 4373,3762(2020年) 2043,3000 1555,8186,7992(2020年)
1566,1786,1448(2020年)
2000,8553,7744(2021年)
瑞士联邦 865,4622(2020年) 1044,0000 7522,4804,5730(2020年)
7522,4804,5730(2020年)
8128,6692,8867(2021年)
以色列国 945,0000(2021年)[138] 1841,0000 4071,0085,4535(2020年)
4071,0073,6594(2020年)
4815,9126,6133(2021年)
爱尔兰共和国 493,7786(2020年) 572,2000 4258,8895,1413(2020年)
4258,8895,0992(2020年)
4985,5957,6714(2021年)
格鲁吉亚 372,8600(2021年)[139] 236,7000 158,9160,3714(2020年)
158,4292,2532(2020年)
187,0024,1392(2021年)
抗美同盟
政权 人口 生育率/0岁人口(年份) 公元2100年人口(中预测)[130] 名义GDP(美元)

联合国[131]/世界银行[132]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1993,6142(2020年)[注 38] 1.3/1198,8057(2020年)[140] 7,7255,6000[注 39] 15,0965,7826,0837(2020年)
15,0581,4140,4463(2020年)
18,1321,0708,3223(2021年)[注 38]
罗斯联邦 1,4285,6536(2010年) 1,1206,9000 1,4834,9764,4259(2020年)
1,4883,2187,5489(2020年)
1,7757,9991,9352(2021年)
白罗斯共和国 934,9645(2021年) 646,9000 602,5885,6563(2020年)
614,8958,8894(2020年)
682,1881,6484(2021年)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2405,2231(2008年) 2047,4000 158,4737,1620(2020年)
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 1750,0658(2020年) 4347,3000 155,7235,2320(2020年)
合计 5国 16,1369,5212 9,5504,1000 16,6717,5448,5599(2020年)
20,0075,4554,2999(2021年20.8%)[注 40]
非主权国家 阿布哈兹共和国 24,5246(2018年)[141]
南奥塞梯共和国 5,1547(2013年)[142]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 34,7251(2022年)[143]



中立阵营
政权 人口 公元2100年人口(中预测)[130] 名义GDP(美元)

联合国[131]/世界银行[132]

印度共和国 13,8000,4385(2020年) 15,2985,0000 2,6647,4874,8048(2020年)
2,6676,8795,1796(2020年)
3,1733,9759,0816(2021年)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2,2089,2340(2020年) 4,8701,7000 2578,2918,3030(2020年)
3003,0633,1697(2020年)
3463,4317,0486(2021年)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8399,2949(2020年) 7990,6000 9393,1623,6394(2020年)
2315,4757,1240(2020年)
巴西联邦共和国 2,1255,9417(2020年) 1,8454,8000 1,4447,3321,0425(2020年)
1,4485,6593,6739(2020年)
1,6089,8122,0812(2021年)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2843,5940(2020年) 3535,3000 1063,5858,6984(2020年)
阿根廷共和国 4519,5774(2020年) 4756,2000 3830,6715,8673(2020年)
3895,9103,5520(2021年)
4914,9270,0657(2021年)
泰王国 6979,9978(2020年) 4457,1000 5017,9539,1454(2020年)
4996,8175,7030(2020年)
5059,8165,5622(2021年)
新加坡共和国 585,0342(2020年) 544,6000 3399,8821,0353(2020年)
3452,9593,3898(2020年)
3969,8689,9888(2021年)
菲律宾共和国 1,0958,1078(2020年) 1,8014,8000 3614,8935,4350(2020年)
3617,5111,6292(2020年)
3940,8641,9343(2021年)
蒙古国 327,8290(2020年) 525,7000 131,3712,8495(2020年)
133,1298,1594(2020年)
150,9802,2828(2021年)
柬埔寨王国 1671,8965(2020年) 1911,9000 252,9125,1310(2020年)
258,7279,8012(2020年)
269,6106,1119(2021年)
古巴共和国 1132,6616(2020年) 647,8000 1073,5200,0000(2020年)
1073,5200,0000(2020年)
南非共和国 5930,8690(2020年) 7456,6000 3021,4124,3647(2020年)
3354,4210,1366(2020年)
4199,4642,8126(2021年)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2,0613,9589(2020年) 5,4609,2000 4298,9876,5802(2020年)
4322,9377,6262(2020年)
4407,7697,1536(2021年)
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1,0233,4404(2020年) 2,0522,5000 3693,0872,1389(2020年)
3652,5265,1278(2020年)
4041,4276,6093(2021年)
塞尔维亚共和国 696,6711(2020年) 326,6000 533,3502,0734(2020年)
533,3501,6425(2020年)
630,6813,4601(2021年)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9733,8579(2020年) 9103,7000 2711,5843,7578(2020年)
3432,4257,0827(2020年)
3626,3752,4071(2021年)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2,7352,3615(2020年) 2,9662,3000 1,0584,2384,0681(2020年)
1,0586,8893,5454(2020年)
1,1860,9299,1320(2021年)
缅甸联邦共和国 5440,9800(2020年) 5241,8000 702,8380,3009(2020年)
789,3025,7227(2020年)
650,6780,8984(2021年)


预测

编辑

2022年至2100年主要国家的人口

帝国统治

编辑
满清帝国在汉洲的驻防据点(八旗兵)
顺治时期
地点 初始驻兵 后续变动 驻防八旗在据点的兵力(公元1661年) 备注
独石口 公元1645年,满80 80
喜峰口 公元1645年,满8 公元1659年增至满16人 16
张家口 公元1645年,满4 公元1653年增至满20人 20
古北口 公元1645年,满4 公元1652年增至满12人 12
固安县 公元1645年,满50 50
采育里 公元1645年,满100 公元1658年,采育里及东安县的满150人中有127人移驻太原府 23
东安县 公元1649年,满50
山海关 公元1645年,满蒙46 46
沧州 公元1648年,满311 311
顺义县 公元1648年,满50 50
大名府 公元1648年,满蒙401 后于公元1649年移驻保定府 0
三河县 公元1649年,满50 50
保定府 公元1649年,满蒙401,自大名府移驻 401
昌平州 公元1651年,满37、蒙13 50
良乡县 公元1651年,满50 50
江宁府 公元1645年,满蒙2000 公元1661年增至3000人 3000
西安府 公元1645年,满蒙2000 公元1661年增至3000人 3000
太原府 公元1649年,满蒙612、察哈尔248 公元1651年,裁减满蒙50人移驻北京。公元1657年,察哈尔248人移归察哈尔。公元1658年,移满蒙250人驻杭州府,又调满127人驻太原府 185
德州 公元1654年,满蒙340 340
杭州府 公元1658年,满蒙1669、汉1378,又移太原府满蒙250改驻杭州府 3297
京口 公元1659年,汉2000 2000

人口

编辑
第二次治世时代各民族人口
汉国境内
民族 人口 聚居地 备注
汉族 1616,3863人(太康元年) 全国19州172郡国 不适用
匈奴人 约21,0000人(元康九年) 兹氏县、祁县、大陵县、蒲子县、新兴县;
句骊人 约5000人 荥阳县
氐族及羌族 约100,0000人 关中、陇西

朝鲜世系

编辑

夫余王国(含传说)

(1)夫余王
解夫娄
(2)夫余王
(1)东夫余王
金蛙
(2)东夫余王
带素
公元?年~公元22年
曷思王
名不详
夫余王
夫台
夫余王
尉仇台
夫余王
简位居
夫余王
麻余
夫余王
依虑

高句丽王国(传说)

解慕漱
(1)东明圣王
朱蒙
公元前37年~公元前19年
(2)琉璃明王
类利
公元前19年~公元18年
(3)大武神王
无恤
公元18年~公元44年
(4)闵中王
解色朱
公元44年~公元48年
再思
(5)慕本王
解忧
公元48年~公元53年
(6)太祖大王

公元53年~公元146年
(7)次大王
遂成
公元146年~公元165年
(8)新大王
伯固
公元165年~公元179年
(9)故国川王
男武
公元179年~公元197年
(10)山上王
延优
公元197年~公元227年
(11)东川王
忧位居
公元227年~公元248年
(12)中川王
然弗
公元248年~公元270年
(13)西川王
药卢
公元270年~公元292年
(14)烽上王
相夫
公元292年~公元300年
咄固
(15)美川王
乙弗
公元300年~公元331年

百济王国(传说)

沸流(1)百济王
温祚
公元前18年~公元28年
(2)百济王
多娄
公元28年~公元77年
(3)百济王
己娄
公元77年~公元128年
(4)百济王
盖娄
公元128年~公元166年
(5)百济王
肖古
公元166年~公元214年
(7)百济王
古尔
公元234年~公元286年
(6)百济王
仇首
公元214年~公元234年
(8)百济王
责稽
公元286年~公元298年
沙伴(10)百济王
比流
公元304年~公元344年
(9)百济王
汾西
公元298年~公元304年

新罗王国(传说)

(1)居西干
朴赫居世
公元前57年~公元4年
(2)次次雄
朴南解
公元4年~公元24年
(3)尼师今
朴儒理
公元24年~公元57年
(4)尼师今
昔脱解
公元57年~公元80年
阿孝夫人(7)尼师今
朴逸圣
公元134年~公元154年
(5)尼师今
朴婆娑
公元80年~公元112年
金阏智昔仇邹(8)尼师今
朴阿达罗
公元154年~公元184年
(6)尼师今
朴祇摩
公元112年~公元134年
金势汉(9)尼师今
昔伐休
公元184年~公元196年
金阿道昔骨正昔伊买
金首留(11)尼师今
昔助贲
公元230年~公元247年
(12)尼师今
昔沾解
公元247年~公元262年
(10)尼师今
昔奈解
公元196年~公元230年
金郁甫光明夫人(14)尼师今
昔儒礼
公元284年~公元298年
昔乞淑昔于老
金仇道(15)尼师今
昔基临
公元298年~公元310年
(16)尼师今
昔讫解
公元310年~公元356年
(13)尼师今
金味邹
公元262年~公元284年

[144]


[145]


[146][147]

[148][149][150]



[151]

备注

编辑
  1. 基于很多人口调查只有华人人口数据,皆缺少汉族人口数据,所以笔者主要以2020年大陆地区的汉族人口比例(91.11%)来推算21世纪分布在其他地区及国家的华人人口中的汉族人口数量。
  2. 同年总人口2357,0130减去南岛人57,6792,得出2299,3338人。
  3. 不包括当地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华民国国籍的华裔人口。
  4. 2020年当地来自中国并持有大韩民国国籍的移民中有9,1392是朝鲜族,非朝鲜族的华人人口是3,7048人[1]
  5. 混合不是指某一种族混有其他种族成分,而是指两种不同的种族因大量混血以至不能轻易归类于某一种族之中的状态。
  6. 二里岗文化各期遗存分布[74]
    下层一期: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洛阳市偃师区商城遗址;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
    下层二期: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洛阳市偃师区商城遗址、荥阳市西史村遗址[75];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76]、垣曲县垣曲商城遗址[76]、绛县柳庄遗址[76]、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76];陜西省蓝田县怀珍坊遗址[75]、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铜川市耀州区北村遗址[75]
    上层一期: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洛阳市偃师区商城遗址、赵城村遗址[75]、西口孜遗址[75]、荥阳市西史村遗址[75]、巩义市稍柴遗址(4)[75]、伊川县白元遗址(2)[75];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76]、东阴遗址[76]、垣曲县垣曲商城遗址[76]、宁家坡遗址[76]、绛县柳庄遗址[76]、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76]、曲沃县阎村堡子遗址[76]、平陆县前庄遗址[76];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铜川市耀州区北村遗址[75]、礼泉县朱马嘴遗址[75]
    上层二期: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柘城县孟庄遗址、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巩义市稍柴遗址(4)[75];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76]、东阴遗址[76]、垣曲县垣曲商城遗址[76]、绛县柳庄遗址[76]、曲沃县阎村堡子遗址[76]、平陆县前庄遗址[76]、黎城县赵店遗址[76];陜西省蓝田县怀珍坊遗址[75]、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铜川市耀州区北村遗址[75]、礼泉县朱马嘴遗址[75]
    殷墟文化各期遗存分布
    一期: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殷墟遗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台西遗址;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铜川市耀州区北村遗址[75]、扶风县壹家堡遗址[75]、礼泉县朱马嘴遗址[75]、周原老堡子遗址[75]
    二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荥阳市西史村遗址[75];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铜川市耀州区北村遗址[75]、礼泉县朱马嘴遗址[75]
    三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
    四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陜西省西安市老牛坡遗址[75]
    多数说法将商文化分为二里岗文化(早商)与殷墟文化(晚商),两文化各分四期,少数说法在前两文化的基础上划分出中商文化,中商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又称为白家庄期,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二期,第二期、第三期即洹北花园庄商代遗存早晚两期,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77][76][75]
  7. 白燕文化,别称光社文化、东太堡文化,重要遗址如下
    山西省太谷县白燕遗址[76]、汾阳市杏花村遗址[76]
  8. 根据后岗二期文化分为两期3段说的观点,重要遗址如下
    早期1段: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大寒村南岗遗址、汤阴县白营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
    晚期2段: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八里庄遗址、大寒村南岗遗址、汤阴县白营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淇县王庄遗址
    晚期3段: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八里庄遗址、大寒村南岗遗址、汤阴县白营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淇县王庄遗址
    根据后岗二期文化分为四期说的观点[78],重要遗址如下
    一期: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镇薛庄遗址
    二期: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
    三期: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八里庄遗址、大寒村南岗遗址、汤阴县白营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淇县王庄遗址、宋窑遗址、新乡县李大召遗址、洛丝潭遗址、濮阳市铁丘遗址、程庄遗址;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镇薛庄遗址、武安市念头遗址
    四期: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八里庄遗址、大寒村南岗遗址、汤阴县白营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濮阳市戚城遗址;河北省永年县台口村遗址、武安市念头遗址
  9. 9.0 9.1 顺山集文化,约公元前6600~公元前5900年,遗存主要分布[79]
    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泗县于庄遗址
  10. 10.0 10.1 石山孜早期文化,主要源自顺山集文化发展而来[79],年代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300年,其遗存分布:
    安徽省宿州市芦城孜遗址、小山口遗址、濉溪县石山孜遗址
  11. 11.0 11.1 顺山集三期遗存,约公元前5800~公元前5500年,主要分布[79]
    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
  12. 12.0 12.1 大伊山类型,主要源自顺山集三期遗存发展而来[79],年代约公元前5300~公元前4000年,其遗存分布:
    江苏省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大村遗址、灌云县大伊山遗址、沭阳县万北遗址、邳州市大墩子遗址
  13. 淮河流域最初出现的考古学文化是淮河上游的贾湖一期遗存及其后继的贾湖文化,稍晚,在淮河下游出现顺山集文化[注 9],顺山集文化向西北方向发展为石山孜早期文化[注 10],顺山集文化原地则变为顺山集三期遗存[注 11],继之发展为大伊山类型[注 12]
  14. 贾湖一期遗存的年代约公元前6800~公元前6200年,遗存分布: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15. 贾湖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遗存主要分布: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长葛市石固遗址、郏县水泉遗址
  16. 裴李岗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河南省郑州朱寨遗址、新郑市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唐户遗址、新密市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中牟县宋庄遗址
  17. 双墩文化遗存主要分布[79]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遗址、怀远县双古堆遗址、淮南市小孙岗遗址、凤台县硖石口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濉溪县石山孜遗址、渠沟遗址、宿州市古台寺遗址、临泉县王新庄遗址、泗县唐圩遗址、张集遗址;河南省鹿邑县武庄遗址
  18. 北辛文化,年代约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000年,主要遗存分布[79]
    山东省藤县北辛遗址、滕州市西康留遗址、汶上县东贾柏遗址、兖州市王因遗址、济宁市玉皇顶遗址、张山遗址、泰安市大汶口遗址
  19. 大汶口文化分布广泛,在各地发展为不同的类型,其相关遗址分布如下
    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80]、邹县野店遗址[80]、临沂市大范庄遗址[80]、枣庄市建新遗址[80];江苏省邳州市梁王城遗址[80]、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新沂市花厅遗址、淄博市临淄区田旺遗址、五莲县丹土遗址、日照市苏家村遗址[81]、兖州市王因遗址
    刘林类型:江苏省邳州市刘林遗址[79]、大墩子遗址[79]、新沂市小徐庄遗址[79]
    尉迟寺类型: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萧县花家寺遗址、宿州市古台寺遗址[82]、芦城孜遗址、杨堡遗址、亳州市付庄遗址[82]、固镇县南城孜遗址、垓下遗址、孟城遗址、阜南县高庄遗址;河南省郸城县段寨遗址、鹿邑县栾台遗址[82]、永城市黑堌堆遗址[82]、周口市平粮台遗址[82]、商水县章华台遗址[82];江苏省泗洪县赵庄遗址[79]
    付庄类型:河南省郸城县段寨遗址;安徽省萧县金寨遗址
    前后屯类型:河南省禹州市前后屯遗址、谷水河遗址、瓦店遗址、吴湾遗址、登封县阳城(告成北沟)遗址、襄城县台王遗址、平顶山市寺岗遗址
  20. 山东龙山文化分布广泛,在各地发展为不同的类型,其相关遗存分布如下
    城子崖类型: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邹平县丁公遗址、淄博市临淄区田旺遗址、阳谷县景阳岗遗址、皇姑冢遗址、茌平县教场铺遗址、大尉遗址、乐平铺遗址、尚庄遗址、青岛市黄岛区王家庄遗址、东阿县王集遗址、前赵遗址、日照市苏家村遗址[81]
    姚官庄类型:山东省寿光县边线王遗址、
    尹家城类型:山东省滕州尤楼遗址
    尧王城类型:山东省日照市尧王城遗址、两城镇遗址、东海峪遗址、五莲县丹土遗址、临沂市大范庄遗址、莒南县化家村遗址、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79]
  21. 岳石文化的相关遗存分布如下: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邹平县丁公遗址、淄博市临淄区田旺遗址、新泰市雁岭关遗址[8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后陈遗址[84]、沭阳县万北遗址[84]、连云港市赣榆区下庙墩遗址[84]、灌云县大伊山遗址[84]、徐州市铜山区高皇庙遗址[84]、邳州市梁王城遗址[84];安徽省宿州市杨堡遗址[85]、芦城孜遗址[85]、太和县倪丘孤堆遗址
  22. 老官台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陜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遗址[86]、灞桥区半坡遗址[86]、北首岭遗址[87]、宝鸡市关桃园遗址[88]、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遗址[88];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88]、西山坪遗址[88]
  23. 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在各地先后发展为不同的类型,最初由老官台文化与斐李岗文化融合成为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及大张庄类型[89],仰韶文化各类型相关遗存分布如下
    ①大张庄类型:河南省方城县大张庄遗址[89]、淅川县沟湾遗址[89]、下王岗遗址[89];湖北省郧县店子河遗址[89]、刘湾遗址[89]
    ②八里岗类型:河南省邓州市八里岗遗址[89]、淅川县沟湾遗址[89]、下王岗遗址[89];湖北省郧县大寺遗址[89]、店子河遗址[89]、刘湾遗址[89]、枣阳市雕龙碑遗址[89]
    ③下王岗类型:河南省淅川县沟湾遗址[89]、下王岗遗址[89]、邓州市八里岗遗址[89]、镇平县赵湾遗址[89];湖北省枣阳市雕龙碑遗址[89]
    ④朱家台类型:河南省淅川县沟湾遗址[89];湖北省丹江口市朱家台遗址、十堰市犟河口遗址[90]
    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相关遗址分布如下
    ①北首岭类型: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福临堡遗址、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遗址[88][86]、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遗址[88]
    北首岭类型向东扩张,分化出枣园类型,而北首岭类型随后发展为半坡类型
    ②半坡类型: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遗址[86]、临潼区零口遗址[86]、临潼县姜寨遗址、华县元君庙遗址、潼关县南寨子遗址[91][92]、宝鸡市北首岭遗址[87]、眉县白家遗址、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遗址、铜川市李家沟遗址[86]
    ②枣园类型:山西省翼城县枣园遗址、垣曲县东关遗址、宁家坡遗址、侯马市褚村遗址、万荣县西解村遗址;河南省新安县荒坡遗址、三门峡市南交口遗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遗址
    枣园类型发展为东庄类型
    ③东庄类型:山西省芮城县东庄遗址[93]、垣曲县东关遗址[93]、苗圃遗址[93]、万荣县西解村遗址[93]、夏县西阴村遗址[93]、翼城县北橄遗址[93];河南省三门峡市南交口遗址[93]、三里桥遗址[93]、南家庄遗址[93]、灵宝县底董遗址[93]、底董北遗址[93]、晓坞遗址[93]、渑池县仰韶村遗址[93]、西湾遗址[93]、洛阳市王湾遗址[93]、济源市长泉遗址[93];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遗址
    东庄类型发展为庙底沟类型
    ④庙底沟类型:河南省陜县庙底沟遗址、三门峡市南交口遗址[93]、灵宝市西坡遗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遗址、潼关县南寨子遗址[91]、华县泉护村遗址[86]、眉县白家遗址、宝鸡市北首岭遗址[87]、高陵县杨官寨遗址[94][86]、白水县下河西村遗址[95]、扶风县案板遗址[96]、铜川市李家沟遗址[86]、岐山县王家咀遗址[86];山西省临汾市桃园遗址[97]、垣曲县苗圃遗址[93]、夏县西阴村遗址、辕村遗址、翼城县北橄遗址[93]、泽州县和村遗址[98]、屯留县柳行遗址[99];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100]、西山坪遗址[100]、秦安县大地湾遗址[100]、礼县高寺头遗址[100];青海省民和县胡李家遗址[101]、阳洼坡遗址[100]、化隆县安达其哈遗址[100]
    庙底沟类型衰落后分化为半坡晚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
    ⑤半坡晚期类型:陜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遗址[86]、灞桥区米家崖遗址[86]、临潼区零口遗址[86]、雁塔区鱼化寨遗址[86]、蓝田县新街遗址[86]、扶风县案板遗址[96]、宝鸡市福临堡遗址[86]、陇县原子头遗址[86]、临潼县姜寨遗址[86]、铜川市李家沟遗址[86]、岐山县王家咀遗址[86]、高陵县杨官寨遗址[86];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86]、天水市师赵村遗址[86]
    ⑤西王村类型:山西省芮城县西王村遗址、平陆县盘南遗址、垣曲县苗圃遣址[93]、河津市固镇遗址[102];河南省陜县庙底沟遗址、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笃忠遗址(2)、灵宝县涧口遗址[103]、洛阳市南陈遗址[104]、新安县麻峪遗址[104];陕西省商县紫荆遗址
    大司空类型: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遗址、鲍家堂遗址[104]、老磨岗遗址[104]、大寒村南岗遗址[104]、新乡县洛丝潭遗址[104]、辉县孟庄遗址[104]
    ④秦王寨类型:河南省洛阳市王湾遗址(2)、西干沟遗址、禹州市谷水河遗址(1-3)、襄城县台王遗址(1)、郑州市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3-5)、巩义市里沟遗址(2)、滩小关遗址(4)、新密市古城寨遗址(1)、武陟县东石寺遗址、长葛市石固遗址(Ⅶ-Ⅷ)、尉氏县椅圈马遗址(4)
  24. 泉护二期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发展而来,其主要遗址分布:
    陜西省华县泉护村遗址[86]、长安县花楼子遗址[86]、蓝田县新街遗址[86]、西安市灞桥区米家崖遗址[86]、铜川市李家沟遗址[86]、商县紫荆遗址[86]
  25.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遗存分布:
    河南省陜县庙底沟遗址[103]、灵宝县涧口遗址[103]、渑池县郑窑遗址、新安县西沃遗址[102]、偃师市滑城遗址、二里头遗址[103][102]、登封县阳城(告成北沟)遗址[103];山西省垣曲县东关遗址[103]、丰村遗址[103]、龙王崖遗址[103][102]、宁家坡遗址[103]、夏县西阴村遗址[103][102]、芮城县清凉寺遗址[103][102]、侯马市乔山底遗址[103][102]、东呈王遗址[102]、曲沃县曲村-天马遗址[102]、河津市固镇遗址[103][102]、屯留县水泉遗址[105]、太谷县白燕遗址[102]、岚县荆峪堡遗址;陜西省华阴县横阵遗址[102]、华县泉护村遗址、蓝田县新街遗址、武功县浒西庄遗址[102]、赵家来遗址[102]、扶风县案板遗址[102][96]、太子藏遗址[106]、兴平市田福遗址[106]
  26. 王湾三期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王湾遗址(3)、矬李遗址(3)、孟津区小潘沟遗址、偃师市灰嘴遗址、郑州市站马屯遗址(2-3)、大河村遗址、汝州市煤山遗址(1)[82]、北刘庄遗址[82]、漯河市郝家台遗址[82]、上蔡县十里铺遗址[82]、襄城县台王遗址[82]
    王琼认为煤山文化属于王湾三期文化,其王湾三期文化分期法大致同于靳松安,分为两期四段,早期约公元前2500~公元前2200,晚期约公元前2200~公元前1900[107],主要遗址如下:
    早期一段:河南省郑州市站马屯遗址(1)
    早期二段:河南省郑州市站马屯遗址(2)、登封市王城岗遗址(1)、洛阳市矬李遗址(1)、禹州市瓦店遗址(1)、漯河市郝家台遗址(1-2)
    晚期三段: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3)、洛阳市矬李遗址(2)、汝州市煤山遗址(1)、李楼遗址(1)、禹州市瓦店遗址(2)、漯河市郝家台遗址(3)、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下寨遗址
    晚期四段:河南省郑州市站马屯遗址(3)、登封市王城岗遗址(4-5)、洛阳市矬李遗址(3)、禹州市瓦店遗址(3)、漯河市郝家台遗址(4-5)、汝州市煤山遗址(2)、李楼遗址(2)、邓州市八里岗遗址、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下寨遗址、水田营遗址、金营遗址;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店子河遗址、辽瓦店子遗址、大寺遗址、青龙泉遗址、丹江口市乱石滩遗址、襄阳市牌坊岗遗址
  27. 王油坊类型,又别称为造律台类型,源自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有的观点认为其属于煤山文化或中原龙山文化,有的观点认为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有的观点认为是一支独立考古学文化,命名为王油坊文化,又被称为造律台文化,其主要遗址分布[108]
    河南省永城市王油坊遗址[108]、造律台遗址[108]、黑堌堆遗址[108]、鹿邑县栾台遗址[108]、夏邑县清凉山遗址[108]、杞县鹿台岗遗址[108]、商丘县坞墙遗址[108]、睢县周龙岗遗址[108];山东省梁山县青堌堆遗址[108]、曹县莘冢集遗址[108]、安邱县堌堆遗址[108];安徽省萧县花家寺遗址[108];江苏省兴化市南荡遗址[108]
    王油坊类型被视为是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109]或来源之一。
  28. 客省庄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客省庄遗址、西咸新区太平遗址、武功县赵家来遗址、临潼县姜寨遗址、宝鸡市岐山县双庵遗址、北祈家遗址[106]、樊家塬遗址[106]、眉县铁家沟遗址[106]、凤翔县纸房遗址[106]、商县紫荆遗址、咸阳市长武县将台山遗址[106]、旬邑县东牛家坡遗址[106]
  29. 广富林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
  30. 半坡类型器物组合
    尖底瓶:环形口尖底瓶
    庙底沟类型器物组合[97]
    钵:彩陶钵、敛口曲腹钵、直口弧腹钵
    盆:彩陶盆、敛口深曲腹盆
    瓮:彩陶瓮、灰陶瓮、深曲腹瓮、敛口斜折沿深曲腹夹砂瓮
    尖底瓶:重唇口尖底瓶
    罐:夹砂罐
    二里头文化器物组合
    罐:深腹罐
  31.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
    江苏省东台市开庄遗址[79]、蒋庄遗址[79]
  32. 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遗址分布[110]
    内蒙古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药王庙遗址、蜘蛛山遗址、东山嘴遗址、大甸子遗址、大山前遗址、三座店遗址、康家湾遗址、南山根遗址、小榆树林子遗址;辽宁省朝阳市邵杖子遗址[111]
  33. 羌名最早出现在殷墟时代的甲骨文,是商部落对西方敌对部落的他称,关中平原主要由郑家坡文化,也即先周文化以及商文化的分布范围[120][121],当时被称为羌的部落只能分布在商周华夏部落以北的陇东高原及以西的陇西高原之内,或可渗入关中平原西部边缘地带,但在商末周初以后,羌名却消失了数百年,代之以威胁周秦数百年的诸戎部落,经过由华夏部落建立的秦国长期军事征伐及移民渗透,戎部落或被驱逐或被同化,至秦代,华夏部落成为陇东高原及陇西高原的主要人群,而位于陕北高原的新石器时代石峁文化人群与以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人群为代表的华夏部落及现代汉族有着密切的线粒体遗传关系(mtDNA)[122],不能排除分布在陇东高原或陇西高原的戎部落与华夏部落有着亲缘关系,反之后来被他称为羌的人群晚至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并主要分布在陇西高原以西的河湟地区,与当时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乌孙以至稍后南下的匈奴人为邻,彼此时代相差700多年,聚居地也不同,所以晚商的古羌人不能等同于秦汉的羌人族群。
    自从诸戎攻破关中杀害周幽王姬宫涅、逼使周平王姬宜臼东迁伊洛后,关中就被各股诸戎势力及本土地方势力割据,以西犬丘为根据地的周朝附庸秦襄公——源自夷部落少昊氏的嬴姓氏族[123][124]——受周平王封为诸侯,遂步东向收复关中,直至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秦国兵抵西岳华山,完成对关中的光复,昔日关中的周部落尽为秦部落,部众亦以“夏”自称[125],成为华夏在雍州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此后西方诸戎部落再也不能成为威胁。
    根据后世传说,羌族最早的领袖叫无弋爰剑,相当于土家族的廪君、汉族的轩辕黄帝、希腊族的希伦(Έλλην)、犹太人的亚伯拉罕,羌语称奴隶为“无弋”,可见爰剑出身之低,爰剑的生存时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时任秦君为秦厉公,而爰剑是秦国的一个奴隶,可能是戎人也可能是夏人,爰剑在偶然机会下成功向西逃出秦国,在洮水以西的河湟地区居留,受到当地羌人拥立为领袖。
    迟至公元前5世纪末叶,在秦国由秦厉公的玄孙秦献公统治期间,秦献公曾经发兵西征诸戎,兵临渭水源,攻灭统治当地的狄䝠戎邦,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登基的第一年(前361)也派兵攻灭位于渭水源头的䝠戎邦,可见秦国至迟在公元前361年攻克陇西高原西部地区,将陇西高原全纳入秦国治下,这次西征加上公元前4世纪初华夏诸邦国的接连打击戎部落,引发诸戎部落惶恐西迁远离华夏部落,戎部落“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令远在河湟的羌人部落也感受到以秦国为代表的华夏部落的威慑,一部分羌人在爰剑的曾孙的领导下西迁入青藏高原,其后族众四散,分布在安多及康区,后世分化为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三大族,而留在原地的羌人则由的堂侄两兄弟统治,部众日渐强大,分化为26种羌人分别为兄弟26个儿子统治,其中之子的部众最为强大,所部被称为“研种”,显然秦国西征并不对羌人构成威胁。
    此后秦国专注于东征六国以统一赤县神州,以研种为首的羌人势力日渐强大,甚至不时南渡黄河进入秦国陇西地区劫掠,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平定六国后,派蒙恬增筑长城严守边境,才将完全终止羌人的劫掠行动,“众羌不复南度”,虽然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开始华夏陷入内乱,同年匈奴单于冒顿登基后不久即四出扩张领土,派兵将西方的月氏王国驱逐出草原,逼使月氏人自此偏居在河西走廊西北部,成为小国,但外部发生的巨变尚未影响羌人地区,华夏西北内边陇西、陇东等地亦尚得粗安无事近40年。
    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开始,匈奴帝国冒顿单于发动西征,派遣其子挛鞮稽粥与右屠耆王率军进攻分布在河西走廊东南部的乌孙,以及月氏王国,乌孙昆莫难兜靡被杀,其初生子猎骄靡被单于收养以吞并乌孙部众,而月氏王亦被杀,连头盖骨也被切下来成为挛鞮稽粥的饮器,但月氏人很快拥立月氏王之妻为王,女王拒绝服从匈奴,遂统率国内大部分部众西迁,匈奴西征军乘势追击,至前元六年(前174)“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西征军将整个塔里木盆地诸国一一征服才停下脚步,而月氏女王翻越天山山脉到达伊犁河谷下游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先住民斯基泰人后才安定下来,原来的统治者斯基泰王不得已统率部众南迁至阿姆河上游盆地,少部分未跟从月氏女王西迁的月氏人则向南翻越祁连山脉进入羌人聚居地与其杂居,被称为小月氏,而河西走廊被纳入匈奴帝国统治,与羌人居地相邻,与小月氏一同臣属于匈奴帝国。
    然而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后,约老上单于末年或军臣单于初年,匈奴派遣猎骄靡统率乌孙部众西征月氏,一举将月氏人驱遂,猎骄靡遂得以伊犁河谷为核心重建乌孙国并向匈奴称臣,而月氏人大部辗转南下,征服在早年进入阿姆河上游盆地的斯基泰人,在当地重新立国。
    羌人虽在匈奴帝国境外,但两者可能存在摩擦,汉景帝时代,研种留何以自愿为陇西郡守边为由向汉朝请求入塞,得到准许后得以入塞,散居于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等五县,留何的入塞守塞请求显然因匈奴而发,可证羌人与匈奴的相处并不和谐,所谓羌道(今中国甘南州舟曲县一带)在西汉初年才在边塞设立,安置如留何般内迁陇西郡的羌人以守备边界。然而陇西郡的羌人很快就与当地的华夏人闹翻而发起叛乱,留何所部可能亦参与其中,时任陇西太守李广立即敉平叛乱,并将诱降的800多羌兵杀害,可见当时陇西华夏与羌的族群矛盾之深,但陇西羌人不多,所以叛乱才被李广轻易消灭,直至此时华夏与羌之间的往来不多。
    元光二年(前133)华夏政权汉朝与匈奴帝国再次交恶,之后匈奴军频频南犯,只是这一次华夏并没有像过去一样主动向匈奴求和,而是开始遣兵调将反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汉朝派霍去病统兵西征,两度进入河西走廊沉重打击匈奴在当地的力量,第二次出击更途经河湟地区,令大受蹂躏的当地匈奴封建领主向汉朝投降,于是汉朝将关东地区一部分华夏部众西迁入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以加强对当地的控制。
    元鼎五年(前112)汉朝派兵攻略南越国,匈奴趁机派使横越河西走廊潜入羌人地区,唆使羌人发兵东侵华夏,秋九月,以先零羌为首,与封养羌、牢姐羌等羌人族群共同起兵,扬言十万大军东进,围攻华夏西边安故、枹罕二县城,汉朝随即在陇西、天水、北地、河南、河内五郡征发十万华夏兵西进援边,第二年冬十月即击溃羌兵,华夏部落与羌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以华夏全胜告终,而失败的羌人大部退出河湟谷地,西迁至“西海、盐池左右”安居,向华夏称臣,华夏乘势设立金城郡并设立护羌校尉负责羌人事务,此后华夏与羌虽时有摩擦,但大致上仍保持了近50年的和平。
    元康三年(前63),在匈奴长期煽动后,以先零羌为首与罕羌、䍐羌、开羌等其他羌人族群“解仇交质盟诅”,建立临时性的同盟关系,小月氏人羌侯狼何更派使者入匈奴,企图借匈奴军攻打鄯善国及敦煌郡以断绝汉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汉廷风闻先零羌计划叛乱的消息,于是派义渠安国出使诸羌视察有没有阴谋起兵侵边事宜,但义渠安国召见先零羌首领30多人后,以其言行悍逆将之全部杀害,后又纵兵杀掠先零羌1000多人,义渠安国可能确定了先零羌有叛乱的阴谋才采取暴力行径,叛乱前歹䍐羌与开羌的贵族靡当儿派其弟雕库密告汉官先零羌企图起兵叛乱的消息,但义渠安国的举动并未能将羌人起兵的可能消除于未萌,反而促使以归义羌侯杨玉犹非为首的先零羌立即发起暴动,与罕羌、䍐羌、开羌、煎巩羌、黄羝羌等一同劫掠其他弱小的羌人族群,叛军兵力在20000至50000左右,然后战事遂渐扩大,开始侵扰汉边,“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河湟一带开始陷入战火,至神爵元年(前61)初义渠安国派汉骑三千屯驻于浩亹县(今中国甘肃省永登县一带)以防备叛羌,但很快就被叛羌击败,“失亡车重兵器甚众”,三月浩亹败仗的消息传来,汉朝调遣各郡汉兵,加上少量胡兵、羌骑助战,总计六万大军往金城郡集结,四月派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酒泉太守兼破羌将军辛武贤等统兵平乱,又派开羌权贵雕库招降䍐羌、开羌,暂时稳定形势,同年七月,赵充国兵临湟水,开羌投诚,在开羌的指引下,汉军进击先零羌,先零羌军队望见汉军前来即惶恐撒退,在南渡湟水时汉军追杀,失去大量辎重,之后赵充国大军进逼䍐羌军队,其首领靡忘立即投诚,叛军开始土崩瓦解,䍐羌与开羌劫掠先零羌“羸弱畜产”,羌兵前后有10700多人投降,于是赵充国决定不再进军,罢兵屯田,留下10281汉兵屯田于浩亹县以西至临羌县一带,透过逼使叛羌“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墯之患”而溃亡,不过皇帝亦听从许延寿、辛武贤的意见,派兵追击叛羌,降4000多羌兵、斩首4000多羌兵,之后赵充国又陆续招降5000多羌兵。
    神爵二年(前60),形势继续对汉朝有利,截至五月,近50000叛军有31200人投降、7600人被杀、因饥饿溺死者5000至6000人,仅余4000多残兵败卒,同年秋季,先零羌首领杨玉犹非等被部属若零离留且种儿库联手斩杀,先零羌、煎巩羌、黄羝羌等残部在弟泽阳雕良儿靡忘四人领导下投降,汉廷因此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离留且种二人为帅众侯,儿库为帅众君,阳雕为言兵侯,良儿为言兵君,靡忘为献牛君,战争中投降的羌人被安置于金城属国,至此持续近4年的汉羌首度大规模交战才完全告终。
    永光二年(前42)七月,陇西郡的彡姐旁羌聚兵约30000发起叛乱,劫掠汉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天道”,皇帝派冯奉世领一万二千汉骑往平叛羌,冯奉世将汉骑分为前、中、右三军,以右军屯白石、冯奉世自领中军屯首阳西极山,前军预计屯临洮,但在降同阪为叛羌所败,冯奉世又派兵至广阳谷拯救被掳汉民,然而亦被叛羌所破,于是冯奉世向皇帝上奏要求增兵三万六千人,汉廷遂调发三辅、河东、弘农五郡汉兵,加上征召属国胡骑及嗕羌骑兵,由任千秋统率共计约60000大军增援冯奉世,十月任千秋所部抵达陇西,十一月,冯奉世与任千秋分路进攻,大破叛羌,“斩首数千级”,彡姐旁羌兵败后逃出塞外消声匿迹,皇帝将军队一部分留在陇西当地屯田驻守。经过汉羌第二次大规模交战,以汉人全胜完结,使陇西以至河湟、河西走廊得到48年的和平年代。
  34. 32国人口合计9,5413,8577人,但考虑到人口数据年份不一,多是在2011年,笔者暂以十亿人口为2021年北约成员国的总人口。
  35. 4国人口合计2,0792,2479人,加上1岛共计为2,3148,3715,但考虑到人口数据年份不一,笔者暂以2,4000,0000人为2021年4国的总人口。
  36. 联合国2020年的名义GDP数据加上台湾2020年的名义GDP数据合计。
  37. 世界银行2021年的名义GDP数据加上台湾2021年的名义GDP数据合计。
  38. 38.0 38.1 中国2020年人口数目包含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人口;联合国的中国2020年名义GDP由大陆地区14,7228,0052,8253,加上香港3494,4471,3010以及澳门243,3301,9574合计;世界银行的中国2020年名义GDP由大陆地区14,6876,7389,2882,加上香港3448,8140,0505以及澳门255,8611,1076合计。中国2021年名义GDP由大陆地区17,7340,6264,5371,加上香港3681,3924,7671以及澳门299,0519,0181合计。
  39. 中国2100年人口数目包含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人口;由大陆地区7,6667,3000,加上香港485,2000以及澳门103,1000合计。
  40. 世界银行2021年中国、罗斯、白罗斯三国的名义GDP加上联合国2020年的朝鲜名义GDP以及叙利亚名义GDP的总和。

参考来源

编辑
  1. 이전국적별 한국국적을 취득한 자(계)
  2.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三年)十二月,武陵蛮叛,寇掠郡县,遣刘尚讨之,战于沅水,尚军败殁。……(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蛮,不克,于是伏波将军马援率四将军讨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等破武陵蛮于临沅。冬十月,叛蛮悉降。
  3. 3.0 3.1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建初元年)二月,武陵澧中蛮叛。……冬十月,武陵郡兵讨叛蛮,破降之。……(建初三年)武陵溇中蛮叛。……(建初五年)荆、豫诸郡兵讨破武陵溇中叛蛮。
  4. 4.0 4.1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永元四年)……武陵零阳澧中蛮叛。……(永元五年)是岁,武陵郡兵破叛蛮,降之。……(永元六年)武陵溇中蛮叛,郡兵讨平之。
  5. 5.0 5.1 《后汉书·孝安帝纪》(元初二年)十二月,武陵澧中蛮叛,州郡击破之。……(元初三年)五月,武陵蛮复叛,州郡讨破之。……秋七月,武陵蛮复叛,州郡讨平之。
  6. 《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永和)二年春正月,武陵蛮叛,围充县,又寇夷道。……二月……武陵太守李进击叛蛮,破之。
  7. 7.0 7.1 《后汉书·孝桓帝纪》(元嘉元年)秋七月,武陵蛮叛。……(永兴元年)是岁,武陵太守应奉招诱叛蛮,降之。……(永寿三年)长沙蛮叛,寇益阳。……(延熹三年七月)长沙蛮寇郡界。……(十二月)武陵蛮寇江陵,车骑将军冯绲讨,皆降散。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延熹五年)又零陵蛮亦叛,寇长沙。……冬十月,武陵蛮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坐奔北弃市;辛丑,以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讨之。假公卿以下奉。又换王侯租以助军粮,出濯龙中藏钱还之。十一月,冯绲大破叛蛮于武陵。……(延熹六年七月)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
  8. 8.0 8.1 《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应奉》先是,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执县令,屯结连年。诏下公卿议,四府举奉才堪将帅。永兴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纳,山等皆悉降散。于是兴学校,举仄陋,政称变俗。坐公事免。延熹中,武陵蛮复寇乱荆州,车骑将军冯绲以奉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请与俱征。拜从事中郎。奉勤设方略,贼破军罢,绲推功于奉,荐为司隶校尉。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
  9.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冯绲》时长沙蛮寇益阳,屯聚积久,至延熹五年,众转盛,而零陵蛮贼复反应之,合二万余人,攻烧城郭,杀伤长吏。又武陵蛮夷悉反,寇掠江陵闲,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并奔走荆南,皆没。于是拜绲为车骑将军,将兵十余万讨之,诏策绲曰:“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州郡将吏,死职之臣,相逐奔窜,曾不反顾,可愧言也。将军素有威猛,是以擢授六师。前代陈汤、冯、傅之徒,以寡击众,郅支、夜郎、楼兰之戎,头悬都街,卫、霍北征,功列金石,是皆将军所究览也。今非将军,谁与修复前迹?进赴之宜,权时之策,将军一之,出郊之事,不复内御。已命有司祖于国门。诗不云乎:‘进厥虎臣,阚如虓虎,敷敦淮𣸣,仍执丑虏。’将军其勉之!”时天下饥馑,帑藏虚尽,每出征伐,常减公卿奉禄,假王侯租赋,前后所遣将帅,宦官辄陷以折耗军资,往往抵罪。绲性烈直,不行贿赂,惧为所中,乃上疏曰:“埶得容奸,伯夷可疑;苟曰无猜,盗跖可信。故乐羊陈功,文侯示以谤书。愿请中常侍一人监军财费。”尚书朱穆奏绲以财自嫌,失大臣之节。有诏勿劾。绲军至长沙,贼闻,悉诣营道乞降。进击武陵蛮夷,斩首四千余级,受降十余万人,荆州平定。诏书赐钱一亿,固让不受。振旅还京师,推功于从事中郎应奉,荐以为司隶校尉,而上书乞骸骨,朝廷不许。监军使者张敞承宦官旨,奏绲将傅婢二人戎服自随,又辄于江陵刻石纪功,请下吏案理。尚书令黄儁奏议,以为罪无正法,不合致纠。会长沙贼复起,攻桂阳、武陵,绲以军还盗贼复发,策免。
  10.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永寿三年……长沙蛮反,寇益阳。
    延熹三年……长沙蛮反,寇益阳,与零陵蛮寇长沙。
    延熹五年……艾县贼攻长沙郡县,杀益阳令,众至万余人;谒者马睦督荆州刺史刘度击之,军败,睦、度奔走。零陵蛮亦反。冬,十月,武陵蛮反,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奔走,主簿胡爽扣马首谏曰:“蛮夷见郡无儆备,故敢乘间而进。明府为国大臣,连城千里,举旗鸣鼓,应声十万,柰何委符守之重,而为逋逃之人乎!”肃拔刃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暇此计!”爽抱马固谏,肃遂杀爽而走。帝闻之,征肃,弃市;度、睦减死一等;复爽门闾,拜家一人为郎。尚书朱穆举右校令山阳度尚为荆州刺史。辛丑,以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将兵十余万讨武陵蛮。先是,所遣将帅,宦官多陷以折耗军资,往往抵罪,绲愿请中常侍一人监军财费。尚书朱穆奏“绲以财自嫌,失大臣之节;”有诏勿劾。绲请前武陵太守应奉与俱,拜从事中郎。十一月,绲军至长沙,贼闻之,悉诣营乞降。进击武陵蛮夷,斩首四千余级,受降十余万人,荆州平定。诏书赐钱一亿,固让不受,振旅还京师,推功于应奉,荐以为司隶校尉;而上书乞骸骨,朝廷不许。
    延熹六年……武陵蛮复反,太守陈奉讨平之。
  11. 《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三年)冬十月,武陵蛮叛,寇郡界,郡兵讨破之。
  12.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龙)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嘉禾三年)冬十一月,太常潘濬平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
  13.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三年)春正月,南郡蛮叛,遣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徙其种人于江夏。
  14.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永元十三年十二月)辛卯,巫蛮叛,寇南郡。…………(永元十四年)夏四月,遣使者督荆州兵讨巫蛮,破降之。
  15. 《后汉书·孝灵帝纪》(建宁二年)九月,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
  16. 周亚威、张晓冉、顾万发《郑州孙庄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
  17. 孙蕾、武志江《渑地笃忠遗址仰韶文化晚期人骨研究》…………2.笃忠组人骨介于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的位置上,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有些近似。笃忠组与东亚蒙古类型的代表华南组较为接近,其次接近的是华北组和爱斯基摩组,而与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通古斯组、蒙古组之间的关系较疏远。笃忠组与古中原类型的尉迟寺组关系最近,而与古西北类型的宁夏海原组关系最为疏远。由此可知,笃忠组的这批人骨当属于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
    3.该组人骨中,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5.00厘米,成年女子的平均身高为154.33厘米。
  18. 孙蕾《河南渑池笃忠遗址龙山文化早期人骨研究》……
    五、比较与分析
    (二)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间的比较
    ……从计算出的均方根数值来看,笃忠组与东亚蒙古类型的代表抚顺组、华南组较为接近,关系也较为密切,其次接近的是华北组和爱斯基摩(东南)组,而与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布里亚特组、通古斯组、蒙古组之间的关系较疏远。
    (三)与各古代颅骨组的比较
    ……2.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邙岭余脉上……属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
    7.仰韶合并组的数据来自宝鸡、半坡、华县和横阵等四个仰韶文化颅骨组的相应数值合并的平均数。……总的来讲,该组居民与现代南亚蒙古人种和东亚蒙古人种均比较接近。属于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古中原类型”。
    ……9.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蒙城,包括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保存最好。……属于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
    ……在全部项目上,笃忠组与古中原类型的仰韶合并组关系最近,其次为古中原类型的尉迟寺组和西夏侯组,与古西北类型的李家山组、柳湾合并组,尤其是与宁夏海原组关系最为疏远……
    八、身高的推测
    …………笃忠组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5.00cm,成年女子的平均身高154.33cm。
    九、结语
    ……(2)对笃忠遗址这批人骨的颅骨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各地方类型比较,该组人骨介于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的位置上,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有些近似。
    (3)将笃忠组与代表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各近代组比较,笃忠组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抚顺组、华南组较为接近,关系也较为密切,其次接近的是华北组和爱斯基摩(东南)组,而与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布里亚特组、通古斯组、蒙古组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
    (4)与各古代对比组比较,笃忠组与古中原类型的仰韶合并组与尉迟寺组关系最近,而与古西北类型的宁夏海原组关系最为疏运。由此可知,笃忠组的这批人骨当属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
  19. 顾玉才《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嘴墓地人骨研究》
  20. 王一如《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东周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本文用于颅骨形态研究的个体共2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均为成年个体。……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马腾空组男性居民的种族归属,在本文中选用了亚洲蒙古人种的近现代颅骨组与本文样本进行颅骨形态特征的比较。选取华北组、蒙古组、爱斯基摩组、通古斯驯鹿组、华南组、抚顺组、藏族A组、藏族B组、长春组、贝加尔湖组共10组对比组……马腾空东周时期男性颅骨组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华南组、长春组、抚顺组接近,关系密切。而在其中,马腾空组男性颅骨组与华南组具有最为接近的程度。…………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现代颅骨组进行对比,可知本文颅骨组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华北组、华南组、长春组、抚顺组的形态学距离最为接近,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而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通古斯组、蒙古组和贝加尔湖组具有最疏远的形态学距离。
    …………
    ……为了明晰马腾空遗址东周时期古代居民的人种来源问题,我们选择了黄河中游地区及周边地区青铜时代及年代略早于青铜时代的几组古代人群与之进行对比。……
    图6.3.3 各对比组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马腾空东周组古代居民体质特征来源的初步结论,马腾空东周组古代居民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具有更接近的形态学亲缘关系,基本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古代土著居民的基因及体质形态特征,可能是当地土著居民的后裔。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腾空东周组古代居民的种系流向问题,我们选择了北方地区年代稍晚于马腾空组古代居民的11组古代颅骨组及现代华北组、华南组、蒙古组与其进行对比。……从图6.4.2聚类树状图的分析结果来看,马腾空东周组居民的种系类型属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具有最接近的形态学距离,与南亚蒙古人种类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与临淄组、良辅组、西屯汉代组首先聚类,体质特征上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与山嘴子组、朝阳组、大安渔场组的关系最为疏远,说明马腾空东周组古代居民的遗传基因对秦汉以降黄河中游地区的北方汉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图6.4.2 各对比组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通过对马腾空遗址东周时期古代居民及其与周边地区古代居民的对比分析可知:该组居民与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最为接近,同时其较大的面部扁平度、中颅型等特征也表现出与古华北类型存在相似性特征。……
  21. 韩巍《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系类型分析》本文对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的颅骨进行人种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同北魏居民属于亚洲蒙古人种,并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与古代颅骨组相比,大同北魏居民与安阳殷墟中小墓②组居民、毛庆沟组居民、仰韶合并组居民关系均较密切,应属于古中原类型,而不同于目前已知的其他汉晋时期的鲜卑族。大同北魏组的资料为研究我国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及居民的种族成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同南郊发掘的257座墓葬中,共收集到代表94个个体的骨骼遗骸,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未成年个体3例,婴儿1例。经清理、修复,可供人类学测量研究的共54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现有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表明,在我国古今各民族中,除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个别少数民族中混杂有部分欧罗巴人种的成分之外,作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繁衍生息重要遗传学基础的人种底子基本上是单一的蒙古人种,反映在体貌特征上的共同性和相似性。……1、本文对大同北魏居民测量特征的种族属性分析表明该古代居民主体种系成分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并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支系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同时也不排除在个别颅骨特征上可能杂有一些与东北亚蒙古人种相近的因素。大同北魏组在一系列重要体质特征上均与北亚类型和南亚类型差异显著。2、运用欧氏距离系数(Dij 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近代对比组中,大同北魏组与华南近代组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爱斯基摩近代组之间的基本种系特征上也存在着一些共性,而与华北、蒙古、通古斯等近代组相距甚远。……4、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同北魏居民的主体种族成分为古中原类型,故可以推测其族属来源应以汉族为主,但在其体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中或许也受到过鲜卑人的影响。……
  22. 崔贺勋《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本文从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成年个体中,挑出了股骨保存较好,可以进行测量的骨骼共28例,其中男性个体16例,女性个体12例。……从不同算法的推算均值来看,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8.08cm,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7.58cm……
    ……华宇墓地中属于北魏的人骨材料共52例,从中挑选出能够进行颅骨测量形态特征研究的个体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为了更进一步明晰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种族归属,在近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对比组上本文选取了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爱斯基摩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及通古斯组这10个近代对比组。……华宇墓地北魏组与华南组和抚顺组的欧式距离最为接近,与爱斯基摩(东南)组、华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和楚克奇(驯鹿组)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与蒙古组、通古斯组及布里亚特组之间的联系比较疏远。……
    图6.1 华宇墓地北魏组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聚类图(男性数据)
    ……在刻度5到刻度10的距离范围内,华宇墓地北魏组与华北组和抚顺组及华南组的聚类群聚在一起,并在刻度10到刻度15的距离范围内与爱斯基摩东南组、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及驯鹿组组成的聚类群聚合在一起。表现出华宇墓地北魏组与华南组、抚顺组和华北组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又与华南组与抚顺组的关系最为密切。值得一提的是爱斯基摩东南组、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及驯鹿组这4组在现代蒙古人种的类型中代表着东北亚类型,而华南组、抚顺组和华北组则代表现代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
    ……进一步与相关古代居民进行比较后,发现华宇北魏组与鲜卑各对比组之间存在着十分疏远的距离,而相反与常乐组、大同组、陶家寨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对比组之间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3. 23.0 23.1 樊欣《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人骨研究》……研究材料来自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金港园墓地北魏组可测量肢骨的个体共17例,均属于成年个体。男性个体10例,女性个体7例。……通过股骨最大长和胫骨最大长并采用两种计算公式分别推算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北魏组男性平均身高为163.99cm,北魏组女性平均身高为154.81cm,明清组女性平均身高为151.72cm。……
    ……用于本文研究的颅骨共计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其中有1例清代女性颅骨,均系成年个体。因此本文将1例清代女性颅骨和8例北魏时代颅骨分开做研究。……从颅面形态观察上来看,金港园组具有明显的高颅特征,较狭的额宽,面部相对较窄,多为中鼻形,因此其主要体质性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
    (一)男性颅骨与各近代组的比较
    …………
    表6-7 金港园北魏组与各近代对比组均方根值比较(男性)
    ……均方根值越小,两组间的距离越小。从表6-7的计算结果来看,金港园组与华南组(0.772)、华北组(0.785)均方根值最小;与蒙古组(0.801)、因纽特组(0.805)次之,与布里亚特组(1.141)、通古斯组(1.050)的均方根值较大。因此说明金港园北魏组与以东亚类型为代表的华北组和华南组距离最近。
    (二)女性颅骨与各近代组的比较
    金港园组有北魏时期的女性颅骨3例和明清时期女性颅骨1例,因此金港园组中的北魏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女性颅骨与其他各近代组的颅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表6-9 金港园北魏组与各近代对比组之间Dij值的计算结果(女)
    表6-9中的欧氏距离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与金港园北魏组女性颅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的是抚顺组(2.437)、其次是蒙古组(3.021)和华北组(3.135)。而与香港组(3.495)、广西壮族组(4.245)和通古斯组(4.548)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
    表6-10 金港园明清组与各近代对比组之间Dij值的计算结果(女)
    表6-10中金港园明清组与各近代组之间的欧氏距离函数值的结果显示:金港园明清M100-1与抚顺组的函数值相差最小(3.149),其次为华北组(3.526),较为疏远的是香港组(3.609)和广西壮族组(3.958),与蒙古组(4.982)和通古斯组(5.599)距离最远。……
    …………笔者认为金港园墓地北魏组古代居民的族属来源应当属于大同地区的土著居民,其种族特征为古中原类型,但从其体质特征上来看有可能受到过其他人群的影响。……
  24. 樊欣、侯晓刚、李树云、周亚威《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北魏颅骨特征》……可进行研究的完整颅骨共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均系成年个体。……在与近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四个类型作对比分析中发现,金港园组古代居民的面部基本呈现出高颅型、狭上面型、中鼻型等特征,与东亚类型更为接近。……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均方根值比较结果来看,金港园组与水泊寺组、大同北魏组以及虒祁组最接近。……水泊寺组、大同北魏组和虒祁组古代居民应属古中原类型范畴,而金港园组与上述各组在体质特征上均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其也可能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25. 李鹏程《山西省大同市水泊寺廉租房墓地人骨研究》……有10例男性颅骨标本及12例女性颅骨标本相对较完整,在实际当中可以用于统计,一共为22例。……通过和古代的16个组的讨论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水泊寺廉租房古代居民与大同北魏组的距离相对更近一些,与喇嘛组居民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大同北魏组与喇嘛组居民的体质特征上都表现出更接近东亚蒙古人种的特点。在与各个近代组对比中,水泊寺组古代居民与具有东亚蒙古人种体质特征的各个组别的居民在种族特点上更为接近……
    ……用欧氏距离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水泊寺廉租房古代居民颅骨所表现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写大同南郊墓地北魏组居民距离最近,大同北魏组的主要种族成分为古中原类型,故可以推测水泊寺廉租房古代居民种族成分主要为汉族,但是在其种族特点的产生及发展的进程中,可能会渗透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鲜卑族。……在与近代的各个组的对比中,与水泊寺组古代人群最为相似的是主要人种类型为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南组。……
  26. 孙蕾、张小虎、朱泓《河南尉氏新庄遗址二里头人骨种系初探》……本文对新庄遗址二里头文化的两个灰坑KWXH35和KWXH54出土的2例成年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尉氏新庄二里头人骨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个地区在种族类型上的渊关系,现选择华南组、华北组、朝鲜组、蒙古组、通古斯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和楚克奇(河滨)组等7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与亚洲各个近代颅骨组比较,尉氏新庄组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朝鲜组和华南组在颅骨外貌形态上最为接近,而与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和通古斯组最为疏远。与我国先秦时期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比较,在颅骨的形态特征上尉氏新庄组与古中原类型的瓦窑沟组和游邀组最为相近,其次是古西北类型的柳湾合并组和李家山组,相对较近的是古华北类型的蔚县合并组和夏家店上层合并组,最为疏远的则是古蒙古高原类型的阳畔组和新店子组。……
  27. 陈靓《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瓦窑沟组颅骨在基本人类学特征上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华北组、华南组、朝鲜组3组显示接近,其中与华北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华南组,它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通古斯组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我们对瓦窑沟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看,该组脑颅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中颅、高颅结合狭颅型。面部形态表现为中等的面型,中鼻型、偏低的中眶型、中颌型及中等的齿槽突颌,中等略大的上面部扁平度。它在体质类型上接近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同时也显示某种与南亚类型接近的倾向。……在16个古代对比组中,瓦窑沟组也与殷墟中小墓②组关系密切,并且它还接近火烧沟组、上马组、陶寺组等黄河流域青铜时代各组。
  28. 28.0 28.1 孙蕾、楚小龙、朱泓《河南荥阳薛村遗址早商人骨种系研究》……本文对属于早商文化时期的墓葬和灰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6例头骨(男性1个、女性5个)进行了形态观察、测量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种族形态学的研究。…………薛村早商组的体质类型应大体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同时也表现出了某些与南亚类型接近的倾向。……所以,薛村早商组与以瓦窑沟组、游邀组、碾子坡先周组、碾子坡西周组和殷墟中小墓②组等为代表的夏商古中原类型居民最接近,其人种类型也应属于我国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而与蔚县合并组、大甸子②组关系最疏远。
  29. 29.0 29.1 张全超、韩涛、张群、孙金松、党郁、曹建恩、朱泓《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东周时期人骨》……我们在对该组颅骨进行观测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两类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偏离倾向的群体,按照初步的判断将该颅骨组又分为两组,即忻州窑子A组和忻州窑子B组。……可见忻州窑子A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居民在颅骨特征上具有较多一致性。……忻州窑子B组与现代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群体聚为一类,可见该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在颅骨形态特征上较为一致。……2)与现代亚洲各个蒙古人种的欧式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忻州窑子A组古代居民与近代蒙古组和通古斯组居民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忻州窑子B组居民则与近代华北、抚顺居民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3)与相关的古代居民的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忻州窑子A组居民在9个古代对比组中,与三角城组和彭堡组等代表“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的体质特征较为一致,而忻州窑子B组居民则与毛饮合并B组、上马组、零口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群体较为一致。……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进入东周时期以后,该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变得尤为复杂,一种新的古代人种类型——“古蒙古高原类型”群体出现在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这一类型的人群在新石器时代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乃至中国境内的古人种学资料中尚未发现他们的踪迹,而在中国境外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地区此类居民却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一般认为该类型的古代居民应由中国北部的境外南下所致。该类型古代居民的大体年代都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前后,其分布范围遍布整个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30. 周春茂《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零口组颅骨的基本特征与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与北亚蒙古人种的关系最为疏远。
    ……零口组与华北组、蒙古组、通古斯组、布里亚特组(外贝加尔湖)、爱斯基摩组、楚克奇(河浜)组、楚克奇(驯鹿)组、西藏B组等8个近代组的18项颅骨测量项目和指数的比较……零口组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西藏B组较为接近,与其它组的距离相对较大。……零口组分别与近代华北组、新石器时代的宝鸡组和关中合并组青铜时代的上马组、殷墟中小墓②组接近,这些组大体上都代表着黄河中游地区不同时代的类群。
  31. 31.0 31.1 张全超、曹建恩、朱泓《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人骨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将军沟组古代居民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个地区居民在种族类型上的渊源关系,我们共选择华北组、抚顺组、爱斯基摩(东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通古斯组等9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为了进一步探讨将军沟组古代居民与各有关古代居民在人种类型上的关系,本文选择了与其在时空范围相关的毛饮合并A组、毛饮合并B组、朱开沟组、商丘潘庙组、上马组、曲村组、零口组、彭堡组等8个古代颅骨组,仍然采用计算欧氏距离系数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9个颅骨组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聚类群,第一聚类群包括:将军沟组、毛饮合并A组、毛饮合并B组、朱开沟组、商丘潘庙组、上马组、曲村组、零口组,代表了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群体……第一聚类群在刻度小于10——15之间的范围内又分为两个小的聚类,第一个小聚类包括:将军沟组、毛饮合并B组、商丘潘庙组、上马组、曲村组、零口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群体,第二个小聚类包括:毛饮合并A组、朱开沟组等代表“古华北类型”的群体……
    3)与现代亚洲各个蒙古人种的欧式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将军沟组战国中晚期居民与近代华北、抚顺居民在颅骨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
    4)与相关的古代居民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9个古代对比组中,本文标本与商丘潘庙组、上马组、曲村组、零口组等代表中原地区的居民在人种类型较为一致……
  32. 王海晶、刘伟强、付玉芹、张小雷、周慧、朱泓《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古人骨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发育树根据人群的地理位置明显分成东亚、北亚和中亚3支。中国汉族人、内蒙古蒙古族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构成东亚分支;内蒙古鄂温克族人、内蒙古鄂伦春族人、雅库特人和伊温克人构成北亚分支;阿尔泰人、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构成中亚分支;蒙古国蒙古人处于3个分支之间。在系统发育树中将军沟古代人群位于东亚分支上,与中国汉族人的遗传距离最近,其次,将军沟古代人群与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和韩国人的分支较短。说明将军沟古代人群在母系遗传上与现代东亚人群接近,尤其是与中国汉族人、内蒙古蒙古族人以及韩国人具有较近的母系遗传关系。……因此我们采取两种分析方法来研究将军沟墓地的古代人群与现今人群的亲缘关系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和可靠。在两种方法中14个人群基本上按照所处地理位置分成东亚、北亚和中亚3个部分。内蒙古地区处于东亚,而鄂温克族人和鄂伦春族人祖先来自北亚地区,其线粒体DNA数据接近贝加尔湖地区居民,因此在两种分析方法上均处于北亚部分。阿尔泰位于北亚和中亚交界处,阿尔泰人在公元7世纪前由欧洲人和亚洲人混合而成,与中亚其他人群类似,主要由突厥语族构成,因此阿尔泰人在两种系统发育分析上均位于中亚部分。内蒙古蒙古族人和蒙古国蒙古人均属于蒙古族,内蒙古蒙古族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汉族的影响较大,而蒙古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突厥语族、汉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影响,因此内蒙古蒙古族人在两种系统发育分析中均处于东亚部分,而蒙古国蒙古人在系统发育树上位于3个分支交界处,在多维度分析中与中亚人群关系较近。两种方法显示的遗传关系均符合现存人群的真实情况,据此进行了将军沟古代人群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一致表明将军沟古代人群与东亚(Han人群,InnerMongolian人群和Korean人群)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将军沟墓地古代居民在母系遗传上与现存东亚人群遗传关系最近,因此推测将军沟古代人群很可能是赵国为巩固边疆统治,防御匈奴而从中原迁来的移民。
  33. 张全超、张群、孙金松、党郁、曹建恩《内蒙古凉城县水泉墓地战国时期人骨研究》…………依据墓葬方向可将水泉墓地分为两组:A组,以东西向墓葬为代表的一类遗存;B组,以南北向墓葬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笔者通过对这两类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两类墓葬出土人骨在体质特征上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因此,将其合并为一组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水泉战国时期居民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个地区居民在种族类型上的渊源关系,我们共选择华北组、抚顺组、爱斯基摩(东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等8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水泉组与现代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群体聚为一类,可见该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居民在颅骨特征上较为一致。……水泉战国晚期居民在体质特征上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十分相似……(3)与现代亚洲各个蒙古人种的欧式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水泉战国时期居民与近代华北、抚顺居民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可见,该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居民在颅骨特征上较为一致。(4)与相关的古代居民的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0个古代对比组中,本文标本与忻州窑子B组、将军沟组、土城子战国组、毛饮合并B组等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在人种类型上较为一致……
  34. 张全超、曹建恩、朱泓《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汉代墓地人骨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姑姑庵汉代居民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个地区居民在种族类型上的渊源关系,我们共选择了华北组、抚顺组、爱斯基摩(东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等8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 3)与现代亚洲各个蒙古人种的欧式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姑姑庵汉代居民与近代华北、抚顺居民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可见,该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居民在颅骨特征上较为一致。
    4)与相关的古代居民的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0个古代对比组中,本文标本与忻州窑子B组、将军沟组、土城子战国组、毛饮合并B组等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在人种类型较为一致……综合分析战国晚期至秦汉以来的多次移民浪潮,推测该组居民很有可能是汉代中央政府“戍边郡”移民政策下外迁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的后裔,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姑姑庵汉代居民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居民的后裔,总之,就目前的人类学研究资料来看,在汉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各个郡县的居民当中,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居民的后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5. 顾玉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骨研究》……
    第三章 土城子遗址古代居民的肢骨研究
    ……(2)根据下肢肢骨的最大长,我们推算出土城子古代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在163.27~166.37厘米之间,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在151.00~155.29厘米之间。……(4)战国中晚期赵国在云中郡周边有两个敌人,其北边有北方草原游牧部族,其西南方有日渐强大的秦国。从赵国阵亡士兵身上所中箭头分析,土城子战国时期墓葬中的这些非正常死亡的男性个体应该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历次战斗中阵亡的。
    第四章 土城子遗址古代居民的食谱研究
    ……(2)土城子战国时期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所占比例较低。暗示该遗址古代居民应以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为主,而狩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比例很少。……
    第五章 土城子遗址人骨的头骨形态特征及种族类型
    ……与亚洲蒙古人种名近代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近代抚顺组最为接近,而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布里亚特组关系最为疏远。……
    第六章 土城子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的多元统计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土城子遗址战国中晚期男、女两性居民的体质特征基本一致,属于我国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
    第七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1)就目前的古人种学资料来看,“古中原类型”的古代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古华北类型”混杂在一起。……(4)通过追踪具有“钵罐相扣”这种特殊埋葬习俗墓葬的分布区域,我们有理由推断,土城子屯垦戍边的人群或至少其中一部分人可能迁自邯郸及其以南的赵国所属地区。
  36. 朱晓汀《江苏兴化蒋庄良渚文化墓葬人骨研究》……本文对蒋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62例头骨进行了测量统计,其中男性有35例,女性有27例。……
    ……位于长江下游及江淮之间的上海、江苏出土材料,颅型特征为,中颅、高颅结合狭颅,中上面型、中眶型、阔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有:蒋庄组、圩墩组、三星村组、龙虬庄组、广富林组。除此之外,河南浙川王岗组也与之有相似的颅骨形态特征。……
    ……处于长江下游及江淮之间的上海、江苏所出人骨材料的体质特征符合朱泓先生对于“古中原类型”居民的描述……
    …………
    图5.2.2 新石器时代中原及南方地区各颅骨组聚类结果
    ……由以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东部的仰韶、大汶口、良渚文化分布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还是非常相近的,在接近这一大的前提下,其体质特征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蒋庄组、圩墩组、广富林组、华县组的体质特点更为接近;宝鸡组、横阵组、野店组、龙虬庄组、大汶口组、姜寨一期组、姜寨二期组比较更为接近;下王岗组、西夏侯组、梁王城组更为接近。可见,良渚文化居民、仰韶文化居民、大汶口文化居民在体质形态上总体比较相近,都属于“古中原类型”,但三者在同属于一个古人种类型的前提之下,存在一定的差异。……
    ……鉴于对南方地区人骨材料的分析,蒋庄组人骨的体质特征属于“古中原类型”……
    ……对蒋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人骨的牙齿进行观察和统计,该遗址可供观察的个体共5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0例,性别不明6例。出现拔齿现象的个体男性9例,女性10例,性别不明的4例。……通过对蒋庄组人骨拔齿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可知,该组人骨存在拔除侧门齿的习俗,整个人群的拔齿率为40.35%,男性拔齿出现率为29.03%,女性的拔齿出现率为50%,性别不明个体的拔齿出现率为66.67%。……
  37. 陈靓、田亚岐《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人骨的种系研究》
  38. 满星妤《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
    第4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估算与分析
    ……通过平均三种公式的计算结果可知,陶寺北墓地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65.69cm,变异范围为147.16~173.95cm。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7.19cm,变异范围为140.05~173.53cm。……
    第5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及种族类型研究
    ……我们在陶寺北墓地共选出47个保存状况良好的颅骨,用了观察颅骨的测量形态。男性颅骨标本共23个,女性的颅骨标本共24个。……
    第6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的多元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陶寺北居民同晋南及附近地区各人群的亲疏关系,初探人群流向,我们将陶寺北组与10个古代组人群进行比较。……
    表6.2 与先秦时期各对比组的均方根函数值
    表6.3 陶寺北组与年代相近各组之间的Dij值(男性)
    ……从人群的颅面复杂形态来看,陶寺北居民的体质特征融合了多人群的特征,表现以古中原类型为主,同时受到了古华北类型的强烈影响。……
    第7章 结语
    ……可以认为陶寺北居民是古中原类型人群,但是同样受到了古华北类型较大的影响。……
  39. 李鹏珍《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
    ……本研究用于身高推算的人骨材料均为成年个体,其中男性个体86例,女性85例。……经计算可知,东信北魏古代居民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66.62cm,变异范围150.22-180.46cm;成年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4.88cm,变异范围在144.52-168.12cm。……
    ……在此笔者从中国古代人骨标本数据库中选取周边地区汉-北魏间的9个古代组群进行比较……
    1.常乐组: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汉代墓地出土的人骨组。该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属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颅骨形态通常具有中颅型、高颅型和偏狭的中颅型相结合的颅形特点,体质特征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群体接近。
    …………
    9.金港园组:该组人骨材料来自大同市平城区2017年发掘的一处墓地,包括北魏和明清两个时期的遗存。本文所引用的为北魏时期的21例个体,其主要的体质性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其种族特征为古中原类型,但受到其他人群的影响。
    …………东信组与常乐组和宣河组代表的宁夏地区古中原类型人群显示出形态上的最大相似性,同时也与大同北魏人群有一定的联系,但存在较大的形态学距离,汉代宣河组与常乐组的体质特征为古中原类型,为戍边的移民人群,平城地区的南郊组与水泊寺组这两组居民的体质特征的主体成分也属于古中原类型的范畴,但一定程度上都混入了鲜卑人群的成分。因此,东信人群的体质特征表现出了较强的混合特征,其体质特征主体也应为古中原类型,但受过鲜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
    ……东信北魏组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叭沟组、东大井组等各组的距离疏远,接近东亚蒙古人种类型,其体质特征与常乐组和大同南郊组都有一定的联系,体质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主体成分为古中原类型,但也受到了鲜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这与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定都平城前后从周边地区大规模的移民有关。……
  40. 阮孙子凤《山西大同御昌佳园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在御昌佳园墓地出土的人骨材料中,选取26例男性个体和13例女性个体进行颅骨各测点和测量项目的数据采集工作。……因此,御昌佳园组人群也应归入“古中原类型”的范畴,兼有一些鲜卑等人群的影响成分。……
    ……御昌佳园北魏人群应属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体质类型上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群体较为相近,同时也表现出受鲜卑等其他人群种族因素的影响……
    ……比较御昌佳园组与周围地区相关古代组,运用欧氏距离和聚类分析完成的统计结果显示,御昌佳园组古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距离最近,体质类型上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群体有极高的相似性,但同时包含了鲜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因素。……
  41. 朱泓、王明辉、方启《河南禹州市瓦店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
  42. 陈靓、郭小宁、洪秀媛、王炜林《陕西神木木柱柱梁新石器遗址人骨研究》……从3例头骨上反映出木柱柱梁遗址居民的种族特征可概括为:中颅或接近中颅的长颅、高颅结合狭颅,中等的面宽,中等偏低的眶形,中等的鼻形,中等的鼻根突度,水平方向上中等扁平的上面度,矢状方向较为扁平的面部,中等高宽的颧骨。从小的区域特征看,他们比较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综合考察,木柱柱梁头骨与庙子沟居民测量特征较接近。“庙子沟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中原仰韶文化繁荣时期,部分仰韶时代居民沿着黄河河谷北上垦田,与河套地区原住民融合共存的结果”。……从头骨的非测量性特征的观察和测量项目的数据分析看,木柱柱梁头骨种族特征较为一致,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43. 方启《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古人骨研究》本文对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乡寨峁村寨峁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及观察和测量,并进行了人类学的分析、研究。神木寨峁古代男性居民的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绝大部分为楔形颅骨,正颅,高颅与中颅结合的颅型;狭额型,阔鼻形,梨形梨状孔;中颌型及正颌型的面突度;不发达的鼻棘与犬齿窝;颧骨转角处均欠圆钝。女性头骨的体质特征与男性基本相同,只在某些特征上存在两性差异。比较结果:神木寨峁组与南亚和东亚最为接近,而与东北亚与北亚较为疏远;与华南组最为接近,而与蒙古组最为疏远;与神木寨峁组最为接近的是瓦窑沟组,且与朱开沟和毛庆沟,饮牛沟合并 A 组之间也有着相当接近的关系。
  44. 朱泓、潘其风、赵福生、张全超、魏东、李法军《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老山汉墓女性颅骨与以东亚类型为主要体质特征的华北近代组、南京现代组、西安现代组较为接近,尤其是与华北近代组的接近程度更为明显。因此,老山以汉墓出土的这例颅骨在种系成分上,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较为接近。……
    表四 老山汉墓组与各有关古代颅骨组欧氏距离系数值的计算结果(女)
    ……表四中的欧氏距离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与老山汉墓女性墓主人种系性状最为接近的是殷墟中小墓组,后者代表了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该个体之平均估算身高约为159.8厘米。……
  45. 张敬雷、李法军、盛立双、朱泓《天津市蓟县桃花园墓地人骨研究》……笔者就性别明确可供测量的62例成年个体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
    表二 桃花园组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均方根值比较
    ……从上述比较结果看,桃花园明清时期的居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关系最为密切,次为代表东北亚蒙古人种的爱斯基摩组,而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和通古斯组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该颅骨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而与东北亚类型,特别是与北亚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形态距离。……桃花园明清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组和华北组居民最为接近,可以作为新的华北地区典型的数据代表。同时,桃花园组居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福建组、华南组、吉林组等近现代居民的关系也较为接近,而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通古斯组居民和代表东北亚蒙古人种的爱斯基摩组居民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
  46. 陈靓、熊建雪、邵晶、孙周勇《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头骨研究》……本文所鉴定的头骨标本出自墙1内侧通道的有4例,墙2内侧的有2例,出但石墙阴洼东西两侧的4例,庙前的1例,1号坑和2号坑各24例,3号坑和4号坑各16例,5号坑7例,6号坑6例,共计104例头骨……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土著居民的种族特征就是具备高颅窄面,配合中等偏长的颅形,非常大的上面部扁平程度等特征,他们是以庙子沟时期时代居民、朱开沟早期青铜时代居民,以及地域稍远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为代表,在古代人种坐标体系中归属于古华北类型。……
  47. 张全超、郭林《辽宁阜新县界力花遗址出土人骨研究》……界力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的体质类型属于“古华北类型”……
  48.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
    ……
    第六章 头骨的测量学研究
    研究所用头骨来自姜家梁墓地Ⅰ、Ⅱ和Ⅲ区,共计87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保存较好可供测量研究的男性头骨30例,女性头骨13例,男女合计43例。…………将姜家梁组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各近代组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的相互关系。依据18项线性、角度和指数平均值,计算姜家梁组与近代华北组、华南组、蒙古组和因纽特组(Inuit)的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函数值,结果见表6.11。
    表6.11 姜家梁组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均方根值比较
    从表6.11可以看出,姜家梁组与华北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华南组和因纽特组,与蒙古组的关系最为疏远。……
    第七章 与中国北方其他先秦时期居民的亲缘关系研究
    …………在24个对比人群中,庙子沟组、仰韶合并组、庙底沟组、西夏侯组、柳湾合并组、阳山组、菜园组和寨峁组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the Neolithic Age);平洋组、大甸子一组、大甸子二组、大甸子三组、夏家店上层合并组、蔚县夏家店下层合并组、白庙一组、白庙二组、毛庆沟组、朱开沟组、殷墟中小墓一组、瓦窑沟组、东灰山组、核桃庄组、干骨崖组和火烧沟组的年代为青铜~铁器时代(the Bronze Age and Iron Age)。……
    第二节 与其他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亲缘关系
    …………
    表7.2 姜家梁组与其他新石器组的均方根值
    表7.3 姜家梁组与其他新石器组比较之Dij值
    依表7.2可知,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仰韶合并组和柳湾合并组,与其他组关系相对疏远,与菜园组的关系最为疏远。……
    第三节 与其他青铜~铁器时代居民的亲缘关系
    …………
    表7.4 姜家梁组与青铜~铁器时代各组比较之组差均方根值
    表7.5 姜家梁组与青铜~铁器时代各组比较之Dij值
    从表7.4可以看出,姜家梁组与夏家店上层合并组和大甸子一组具有较小的均方根值,表明姜家梁组与这二者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姜家梁组与核桃庄组和火烧沟组具有相对较小的均方根值,表明这三者之间在某些形态特征上可能较为相近。姜家梁组与大甸子三组、平洋组和白庙二组具有较大的均方根值,表明姜家梁组与他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依表7.5来看,结果与均方根值所反映的情况相近。……最后将姜家梁组与先秦时期13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比较,以考察姜家梁组与先秦时期各区域人群的亲缘关系。……
    表7.8 先秦时期各古代组比较之Dij值
    从表7.8所示姜家梁组与其他各组的Dij值来看,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夏家店上层合并组和大甸子一组具有很近的关联;与仰韶合并组、阳山组和朱开沟组具有相对接近的关联;与柳湾合并组、寨峁组、菜园组、毛庆沟组和西夏侯组有一定的差异;与大甸子二组和大甸子三组的Dij值最大,表明姜家梁组与他们的关系较为疏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在中国人种演化进程的相对坐标点似己确认:姜家梁组应该属于先秦时期的古华北类型。……
    第九章 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的食谱研究
    ……4.在进行食谱分析时,首先计算Sr/Ca值,经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材料,比较得出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的Sr含量是比较高的,说明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的食物来源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第十章 身高的推算
    ……计算19个男性个体的平均身高为169.69cm,标准差为5.69cm;计算7个女性个体的平均身高为160.39cm,标准差为8.58cm。……
  49. 贾莹《山西浮山桥北及乡宁内阳垣先秦时期人骨研究》…………
    第四章 颅骨的测量学研究
    本文测量的颅骨标本来源于浮山桥北和乡宁内阳垣两个地点。浮山桥北组可供测量的标本有男性6例,女性(含M10)4例,总计10例。乡宁内阳垣组可供测量的标本包括男性14例,女性18例,总计32例。浮山桥北组男性个体分属四个时期,M18:2殉人以及同墓殉人M18:1的年代为商代晚期,M30为西周早期。M17为春秋中期,M4、M5为春秋晚期。女性M16、M25、M31年代为西周早期,M10为春秋晚期。乡宁内阳垣组男性颅骨均出自春秋时期墓葬,女性中有1例M77出土于夏代墓葬,其余均出自春秋时期墓葬。……
    第五章 人种类型的初少探讨
    第二节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浮山桥北组个体和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相比,M4的线段测量值偏差较大,指数与同组其他个体则相差不大。全组颅长、颅高两项与近代各组均有差距,或许是古代人种类型的体现。抛开M4的极端个例,其他个体比较狭的额部,中等或偏低的上面高度,比较接近华北近代组或华南近代组,颧宽只有M17一例,宽于华北及华南近代组,但小于蒙古、通古斯近代组,与爱斯基摩近代组接近。颅指数、颅长高指数多与华北近代组接近。总体表现出与华北近代组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某些项目与华南近代组相近,而与蒙古、通古斯、爱斯基摩近代组相对疏远。全部项目比较结果表明,乡宁内阳垣组与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中的华南近代组最为接近,为0.65,其次为华北近代组,为0.73,与爱斯基摩近代组呈中等接近程度,与蒙古近代组的距离则较为疏远,与通古斯近代组的关系最为疏远。指数及角度的计算,则华北近代组最为接近,华南近代组其次,欧式距离系数显示出乡宁内阳垣组与通古斯近代组关系最为疏远,而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函数显示出与爱斯基摩近代组的关系最为疏远。由此可见,乡宁内阳垣组均与华北近代组和华南近代组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与亚洲蒙古人种6个近代组的比较结果表明,浮山桥北组和乡宁内阳垣组与华北近代组的形态学距离较小,同时又与华南近代组在某些个别特征上颇相一致。……
    六章 与先秦时期相关人群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与新石器时代相关人群的比较研究
    ……文中分析乡宁内阳垣组与新石器时代相关人群之间的亲疏关系时,采用了统计学中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函数和欧氏距离系数方法、组间联系层次聚类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
    表6.3 乡宁内阳垣组与新石器时代各组的欧式距离函数值(男性)
    ……乡宁内阳垣组与新石器时代各组18项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乡宁内阳垣组与仰韶文化合并组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其次为庙底沟组,以及呈子组,同时也与陶寺组有比较亲近的关系,而与其它各组的关系均比较疏远,与菜园村组阳山组及昙石山组具有显着的差异。……综上所述,乡宁内阳垣组居民在种系类型上可归属于古华北类型。但是,与庙子沟组典型的古华北类型居民相比,难免带有年代和地域差异的特殊印记,是古华北类型的地方变异。
    第三节 与夏至战国晚期相关人群的比较研究
    ……文中分析乡宁内阳垣组与夏至战国时期相关人群之间的亲疏关系时,采用了统计学中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函数和欧氏距离系数方法、组间联系层次聚类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
    表6.8 乡宁内阳垣组与夏至战国晚期各组的欧式距离函数值(男性)
    ……由几种统计方法分析可知,在不考虑上面部扁平度因素时,乡宁内阳垣组与古中原类型各组具有非常相近的形态特征。……
    第七章 山西南部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相关人群比较研究
    ……山西南部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的时段内,人种学构成比较复杂,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人群交织在一起,人群中的多型现象和个体的变异增大……
    第十章 余论——山西南部戎狄的种系类型
    ……乡宁内阳垣春秋时期戎狄人群属于蒙古大人种的范畴,对于晋、陕一带春秋时之戎狄乃塞人之后一支的说法,目前的研究中尚未发现相关的线索。据韩康信先生的研究,塞人的种族特征应属于欧罗巴人种,与本文研究的相关资料相距甚远。作为一个整体,这类戎狄居民具有高颅型,狭额,中鼻型和阔鼻型居多,平均值为中鼻型,面宽的的绝对值较小,中等的上面高度,面型中等,具有明显突出的颌部,低眶、阔鼻的高百分率,都表现出与古中原类型的亲密关系,与古中原类型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具有非常扁平的上面部形态,颅长宽比例和宽高比例为中等颅型,与古中原类型的长、狭颅型有所区别,而与古华北类型接近。因此,乡宁内阳垣春秋时期的居民应旧属于古华北类型。……乡宁内阳垣春秋时期戎狄人群的人种学构成与春秋晚期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的北亚类型居民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是形态学特征研究还是基于遗传学的眶上神经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性状统计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目前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已经能够确认匈奴的主体成员为西伯利亚人种类型,以圆颅、低颅、阔颅配合高而宽的面型为其主要特征。外贝加尔匈奴人稍有不同的是拥有偏长的颅形,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性状,旧属于古西伯利亚类型,以内蒙古林西县双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组人骨所代表的东周时期居民,也是属于低颅阔面、面部特别扁平的西伯利亚类型,在人种特征上与文献记载的“东胡后裔”——鲜卑、契丹、蒙古相同,故其族属被认为应为东胡。因此,匈奴和东胡人群在种系特征上都与现代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相对应。乡宁内阳垣组所代表的戎狄人群,在种系特征上归属于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体系中的古华北类型,这是构成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主体成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古代人种类型体系中,戎狄与匈奴、东胡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种类型……
  50. 阿娜尔、朱泓《鄂尔多斯查干陶勒盖墓地人骨研究》……我们认为查干陶勒盖组古代居民在基本的体质类型、颅面部特征上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亲疏关系最为密切……查干陶勒盖组与华北组(0.79)和抚顺组(0.81)在颅骨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最为接近的关系,而后是华南组(0.95)和蒙古组(1.38)之间的关系表现得较近,而与通古斯组居民(1.56)、因纽特组居民(2.01)之间表现较为疏远。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北亚类型群体的近代组代表为因纽特组,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群体的近代组代表为通古斯组、蒙古组,抚顺组和华北组代表了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群体,由此可知,查干陶勒盖组汉代居民在体质特征上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古华北类型”的古代居民具有高颅窄面、中等偏长又较窄等颅型特征,且有着较大的面部扁平度;该类型的人群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的关系较为接近……“古中原类型”古代居民是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征,面宽和上面部扁平度均为中等的面部特征,与现今生活在华南地区的居民较为相似。“古中原类型”的代表人群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毛饮沟合并B组及将军沟墓地的古代居民。查干陶勒盖男性古代居民在颅面部体质特征上除了与“古华北类型”的代表人群有较多相似之处外,还与“古中原类型”的代表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存在较大的相伙。在鄂尔多斯地区,秦始皇时曾设北地郡,至汉武帝统治时期设为朔方郡,致力于增强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此后还多次募民徒于鄂尔多斯地区。因此,秦汉时期迁入大批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对鄂尔多斯地区汉代的人种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本文所涉及的这批汉代居民在体质特征上与古中原类型居民存在相似性,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原移民的影响所致。“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有圆颅型、偏低的正颅型、阔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具有较小的长颅绝对值;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在颅面部等体质特征上有相当多的相似性,关系十分密切。……查干陶勒盖墓地女性古代居民在颅面部特征等方面除了与“古华北类型”的代表人群的关系较相近之外,还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代表人群有一定的相似性。……
  51. 曾雯、潘其风、赵永生、朱泓《纱帽山滇文化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综上分析,纱帽山颅骨的体质特征与东亚人种最接近,而与北亚蒙古人种关系较远。……纱帽山组的主要颅面形态特征表明其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表现出最多的接近关系,其次为东北亚蒙古人种和南亚蒙古人种。纱帽山组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与代表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抚顺组以及华北组居民最为一致……在古代对比组中,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值得注意的是纱帽山组与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关系较为疏远。……
  52. 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所谓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指北起阴山南麓,南抵晋陕,东接张北坝上草原,西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的河套平原,行政区划上包括伊克昭盟(现改为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全境,以及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盟的阴山以南地区。…………通过肢骨的最大长我们推算出了新店子古代居民的平均身高,其中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63.90厘米,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5.13厘米…………新店子东周时期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所占比例很高。……通过对新店子古代居民在性别和年龄上的饮食结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新店子男性居民在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要明显高于女性居民。但并未发现不同年龄段存在的食物结构差异。……将新店子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爱斯基摩(东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通古斯组等10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新店子组古代居民与布里亚特组、蒙古组以及通古斯组等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相对于东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爱斯基摩组、楚克奇组,特别是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代表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之间关系较为疏远。……在与现代蒙古人种各个区系类型的比较中,新店子古代居民与北亚蒙古人种类型在颅骨特征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新店子古代居民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类型的布里亚特组关系最为接近,而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现代抚顺组的关系则最为疏远。……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类,三个小类,第一大类是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群体,其下又可分为两个小的类型,即“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第二大类是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群体。……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看,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该类型居民最早期的古代居民应是“古华北类型”的代表——庙子沟人,由他们所创造的庙子沟文化在仰韶时代晚期阶段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另一个主要的人种类型为“古中原类型”,特别是龙山时期西岔石棺墓群古代居民的发现,证明了在中心分布区以北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有“古中原类型”居民的分布。此外,在西岔石棺墓地中我们同时发现了“古华北类型”居民和“古中原类型”居民两类不同体质特征的古代居民,表明了两个体质类型居民之间己经发生了融合。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也见证了这一时期古代居民的不断迁徙、融合的历史进程,严文明先生曾根据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分析做出推断,认为内蒙古中南地区富有特色的远古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繁荣发达时期,部分仰韶农人沿着黄河河谷北上开拓新的农田,来到富饶的河套地区安营扎寨,与当地居民混合共存的结果。总之,就目前的人骨资料而言,新石器时代活动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主要有“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两类居民,他们创造了该地区的早期文明。同时,该地区古代居民最主要的基因源头在这一时期也已初步形成了。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文化发展可分为夏至早商、晚商至周初、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四个阶段。从业已掌握的人骨资料来看,在该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无论是寨子塔墓地居民、朱开沟文化居民、西岔文化居民还是西麻青墓地的居民在人种类型上依然延续着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两个古代人种类型,应该说在前三个阶段该地区种系基因流的主干基本未发生明显改变,“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的居民仍然是该地区青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进入到第四个发展阶段以后,即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该地区的人种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新的古代人种类型——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一类古代群体出现在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一般认为该类型的古代居民应由中国北部的境外南下所致。该类型古代居民的大体年代都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前后,其分布范围遍布整个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关于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生产中畜牧业己成为主业的现象,王立新先生通过分析该地区考古学文化以及经济类型的整体演变趋势,提出长城地带中段偏北地区春秋晚期兴的发达畜牧业,并非该区域此前原有经济形态自身渐进的结果,很可能是由外来的人群所携入的。……站在人种学的立场上,我认为这一时期大量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古代居民,应当是这部分“外来的人群”的主体。
    春秋晚期前后,南下的这些“外来的人群”原本就已是牧人,他们的出现,虽然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带来了发达的畜牧业经济,而纯游牧的文化带则直到战国晚期才最终出现在长城地带……其实从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南下的牧人就已经进入到该地区,但他们此时并没有选择突破这一缓冲地带,与中原诸农业国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而是选择渗透到这一缓冲地带中的方式,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者北上的中原农人发生了文化上乃至人群上的混合。可见,这一时期大量牧人的南下并不带有明确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也并未形成有效、稳定的政治或军事联盟,只是保持着一种“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的状态,也正是由于南下牧人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促使了文化间乃至人群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混杂和融合,使这一地带充分发挥了缓冲器的作用,进而延缓了长城地带游牧化的进程。随着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强大,到战国晚期,一个强大的匈奴联盟全面占有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长城外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更统一,经济形态上是纯游牧的文化带。……因此,当中原列国在北拓疆土时,具有多源性组合的缓冲地带居民,无论是选择融入华夏农业文化还是选择融入长城以北的匈奴大联盟,都存在着经济形态上甚至血缘上的认同感,不至于给他们原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1.就目前的古人种学资料来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两类居民的混杂,其中“古华北类型”的居民应该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而“古中原类型”的居民应是在仰韶文化繁荣发达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且这种迁徙现象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曾经反复出现。总之,这两类居民创造了该地区的早期历史,形成了该地区后世居民的主要基因源头。
    2.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直至春秋中期以前,该地区居民的种族类型仍然是新石器时代“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的延续,没有大的变动。
    …………
    1.总的来说,秦汉时期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匈奴人仍然延续着先秦时期该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两个地区的人种类型虽然都属于低颅类型,但在颅型上却有较大的差异。外贝加尔地区的古代居民属于“古西伯利亚类型”,而蒙古高原的古代居民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外贝加尔石板墓地居民的人种类型并没有延续该地区土著居民的人种类型——“古西伯利亚类型”,而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且这一类型在该地区的匈奴人群中也并未发现,可能暗示着该地区曾经出现了人群上的迁徙。
    2.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石板墓文化居民的人种类型,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从陶器、生产工具和某些日用装饰品等文化因素来看,匈奴人同先前石板墓文化的代表者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可见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从人种学的角度我们还发现,蒙古高原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大部分秦汉时期的匈奴人都延续了蒙古中央石板墓的人种类型,而蒙古东部匈奴人则与蒙古东部石板墓居民有较为明显的传承关系,这是否暗示在“古蒙古高原类型”下,还可以划分出更小的人种类型,我们期待着更多新材料的发现来进一步解释。
    3.新店子等“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匈奴人一样,他们的人种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这提示我们该时期蒙古高原牧人的南下也可能带着较复杂的人种学背景,也正是这种复杂的人种学背景进一步丰富了该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到战国晚期以后,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
    4.关于本文所定义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的最终流向问题,我们认为该类型居民的后裔与“古西伯利亚类型”居民的后裔一样,是匈奴联盟中人种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更晚时段的鲜卑、契丹人、蒙古人乃至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人种构成中,“古蒙古高原类型”却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古西伯利亚类型”的基因沉淀则更有可能流入到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贝加尔类型”的居民当中去了。
    …………
    3)新店子古代居民的食谱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所占比例很高。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以C₄类植物为主,所占的比例为65%,C₃类植物所占比例为35%。此外,新店子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即男性居民在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上要明显高于女性居民。
    …………
    7)关于新店子居民的种系源流问题,我们认为该类型居民在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但他们的人种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这提示我们该时期蒙古高原牧人的南下也可能带着较复杂的人种学背景。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而在更晚时段的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乃至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人种构成中,“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的基因沉淀却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
  53. 张全超、冯恩学、朱泓《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研究》……特罗伊茨基墓地的人骨标本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且样本量最大的一批靺鞨人类学资料,这批珍贵的颅骨标本首先经前苏联著名人类学家B·П ·阿列克谢耶夫的观测和研究,他认为该批靺鞨标本在颅骨的许多重要特征上都不同于东亚组群的华北人、朝鲜人和日本人,他们更接近于内陆的西伯利亚蒙古人种集团的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朱泓对B·П ·阿列克谢耶夫发表的特罗伊茨基墓地的人骨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特罗伊茨基人骨属于一种以西伯利亚人种为主体成分,同时又包括了部分东亚人种因素的混血类型。……与现代亚洲各个蒙古人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颅骨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的居民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与现代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组群和东北亚组群的居民在颅骨特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距离。…………本文的古代居民聚类结果显示,靺鞨族古代居民的种族类型发生了变化,即以特罗伊茨基墓地为代表的靺鞨人群与以渤海三灵组为代表的靺鞨人群在人种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暗示了靺鞨族人群构成存在多源化的趋势,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的黑水靺鞨居民,受到了来自贝加尔湖草原地带文化的影响和挤压,同时也导致了在人群上的迁徙与融合。……
  54. 张全超、李有骞、朱泓《俄罗斯远东地区沙普卡靺鞨墓地人骨研究》……沙普卡墓地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分布在沙普卡山以北从季姆河和扎维塔亚河之间的黑龙江东岸河滩地上。……根据碎骨测得的年代为公元680——858年(距今1245±80年,COAH-3041),根据随葬品的研究也可推断属于7——9世纪。……在13个古代对比组中,本文标本与新石器代——中世纪时代贝加尔古代组群在人种类型较为一致,而与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古代组群的土著居民则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沙普卡组与特罗伊茨基组虽然同属靺鞨文化,但是在人群体质特征上却存在一定差异,沙普卡组与贝加尔湖新石器组、外贝加尔匈奴组、外贝加尔新石器组聚为一群,而特罗伊茨基组则与外贝加尔中世纪组、贝加尔中世纪组、外贝加尔石板墓组聚为一类,两者在体质特征上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沙普卡组的颅长和颅高绝对值较特罗伊茨基组要大,在古代人种类型的划分上沙普卡组更接近“古西伯利亚类型”,而特罗伊茨基组则更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但沙普卡组在颅高和颧宽等特征上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又暗示该组居民很可能是一个混合人群,受到了来自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滨海地区人群的影响。……总之,沙普卡墓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远东靺鞨起源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科学依据。他们与“古西伯利亚类型”居民的体质较为接近,与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各组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
  55. 顾玉才、陈山、张全超《辽代萧氏后族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笔者将两墓地中可供观察和测量的5具成年颅骨(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进行了人种受方面的研究,由于两批材料均属辽代中晚期萧氏后族成员的遗骸,故将两批材料合并为一组进行分析,即统称为萧氏后族组……萧氏后族组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与近代蒙古组之间关系,其次为通古斯组,而与朝鲜组、因纽特组、华北组则存在较大差距……该颅骨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但在个别项目上(如高颅)也体现出某些与东亚类型较为近似的体质因素……与现代亚洲各蒙古人种的欧式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萧氏后族组与近代蒙古组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最为接近,其次为近代通古斯组,而形态学关系较为疏远的则是因纽特组和华北组。……可见北亚蒙古人种的种族特征应反映出了辽代契丹族居民的主要种系特征,而在一些契丹族个体上所反映出的高颅性状,也使我们看到,东亚蒙古人种的祖先类型的居民也曾参与了契丹族居民的种族构成。此外,鉴于我国北方地区汉晋时期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鲜卑族所表现出的种族成分与契丹人基本相同,而在本文的研究中,萧氏后族组与三道湾汉代鲜卑族居民之间显示出的密切关系,似乎暗示了古代鲜卑人和契丹人在种系上可能是同源的。两者相比,鲜卑人所反映出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性状较契丹人更强烈一些,而契丹人所反映出的一些性状如高颅、狭额、面宽略窄等东亚人种的因素又较鲜卑人多一些,这很可能是由于在偏晚的时段里契丹人与东亚蒙古人种的祖先类型进行了长期的杂居及通婚所致。
  56. 朱泓《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汉晋时期人骨研究》本文对出土于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的1例汉晋时期成年男性人类颅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⑴大安渔场墓地出土的汉晋时期人类颅骨所代表的是一例死亡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的成年男性个体。……⑶从主要颅面部形态特征中可以看出,该颅骨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形态的一致性,此外,在个别项目上也体现出某些与东亚类型较为近似的体质因素,而与东北亚类型,特别是与南亚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形态距离。⑷在近代对比组中,与大安渔场墓地男性颅骨在基本形态特征最为接近的是蒙古组和通古斯组,其次为华北组和抚顺组,而形态学关系最为疏远的则是因纽特组。……
  57. 李志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人骨研究》……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的14测年数据为距今2200~2050年,相当于西汉时期,当时这里居住的是车师人。……本章研究所采用的颅骨共计31例,均为成年个体颅骨,包括有男性个体14例,女性个体17例。……综上,可以看出,胜金组男性居民与三大人种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很难将其归入某一类之内,这可能也暗示着该组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南疆的尉犁县营盘墓地年年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汉代到晋代之间。研究者认为,“营盘墓地的古代居民体质特征仍属于欧洲人种,但其颅骨趋向短化,眉部和鼻根部凹凸程度略有减弱,腭圆枕出现率趋于增多,表明营盘古代居民欧洲人种的因素有些弱化。”……在与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居民进行聚类分析时,胜金店组与新疆其他地区的早期代表,那些表现出欧罗巴人种类型居民组距离较近,同样距离较近的还有代表着“古西北类型”的甘青地区组。这可能就暗示了胜金店居民的体质类型来源并非是单一的。在与铁器时代各组进行聚类比较中,这一点更为明显,最先与胜金店组相聚的就是显示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混杂特性”的营盘组和察吾乎组,其次是具有“中亚两河特征”的各对比组。……
  58. 魏东、赵永生、常喜恩、朱泓《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颅骨的测量性状》……天山北路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批人类骨骼标本。受埋藏环境影响,多数标本基本形态破损严重,不能满足测量性状研究数据采集的基本需要。本文选取了出土位置明确,保存相对完整的24例个体(男性16例,女性8例),对颅骨测量性状进行了定量与统计分析。……该墓地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提供了遗传结构方面的参考。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哈密天山北路人群的线粒体DNA谱系由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谱系共同构成,其中东部谱系占79.2%。西部谱系占20.8%。单倍型类群的地理分布分析显示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及西伯利亚南部人群可能对哈密人群的母系基因库具有一定的贡献。”…………综合上述对天山北路墓地出土古代人群测量性状的分析,该人群的形态特征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高颅、狭面、面部水平突度大等欧罗巴人种特点,但在颅型、面型方面与蒙古人种也有所不同。古代DNA测试与形态聚类分析的结果都表明该人群同时具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的部分性状,但表现均不典型。……
  59. 王以铸译希罗多德《历史》……(216)至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则他们是每人娶一个妻子,不过他们的妻子却是随便和别人交媾的。原来希腊人认为是斯奇提亚人做的事情,实际上不是斯奇提亚人,而是玛撒该塔伊人做的;玛撒该塔伊男子感到有性交需要时在妇女乘坐的车前挂上一个箭袋,他就可以不怕任何人在中间干涉而任所欲为了。对于年龄,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限制的;但是,如果有年纪非常大的人的话,则他的族人便全部集合到他这里来把他杀死,并且炖他的肉用来大张饮宴。在这之外,家畜当然也是要和他一同被屠杀的。他们认为这乃是死者的最高的幸福;如果一个人病死,因此没有被人吃掉并给埋到土里,也就是没有一直活到被杀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是不幸的事情。……(164)埃及人分成七个阶级:他们各自的头衔是祭司、武士、牧牛人、牧猪人、商贩、通译和舵手。有这样多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是以它自己的职业命名的。武士又分成卡拉西里埃司和海尔摩吐比埃司,他们分别属于下列诸诺姆,因为埃及的一切区划是以诺姆为依据的。……
  60. 韩康信、尚虹《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种族属性的讨论》……体质人类学方面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前及2500年前的临淄人的骨骼形态学特征与日本北部九州及山口县弥生人相近。在种族人类学上同属蒙古人种的东亚类群。牙齿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与体质人类学结果相似,其结论认为2000年前及2500年前的临淄人与日本北部九州及山口县弥生时代人的距离比其与绳文人的距离接近。在该专集中根据植田信太郎等进行的古DNA研究结果认为在2000年前的临淄人古人骨基因群体中没有发现与欧洲最主要序列相同的个体,在遗传因子系统树中,2000年前临淄人混在现代日本人和现代台湾人的遗传因子序列之中。太田博树、植田信太郎等发表在美国的遗传学杂志的另一篇报告,在使用了辐射类群的频率分布和人群的遗传距离两种分析后,也指出2000年前临淄人与现代台湾中国人之间存在最密切的遗传相关性。…………总之,笔者以为根据有关的古代人骨的研究资料,远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证明具有欧洲人种形态特征的古代人群越过了贝加尔湖地区走向远东地区。根据中国的人类学资料,在秦汉以前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欧洲人种形态的人群向东扩展的地理界限也大致在新疆的东部和甘肃的西部之间。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人骨中更没有发现西方人群大规模向东迁移的人类学和考古学证据。
  61. 孙蕾、朱泓《郑州地区汉唐宋成年居民的身高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同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的将军沟组居民却属于古中原类型,推测该组居民很有可能是赵国为巩固边疆统治,防御匈奴而从中原迁来 的移民。将军沟组男性平均身高为167.37cm,明显高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新店子组居民。…………所以, 秦汉至宋金时期,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战乱和天灾人祸也使得郑州 地区古代居民的生存压力增加,生存压力增加也许是郑州汉、唐、宋组居民平均身高降低的原因之一。…………吴秀杰等认为,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人类的脑颅和面 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时期,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世界各地人群体质特征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全新世人群头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是受人类进化机制制约的。头骨缩小的原因与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郑州地区汉唐宋组颅骨在颅宽、颧点间宽、最小额宽及鼻宽的平均数 值上同样存在变小的趋势,除了人种特征变化的因素外,变窄的脑颅和面颅以及狭鼻化似乎也符合人类头骨微观演化的现象。所以,郑州汉唐宋两性平均身高呈现下降的趋势,也不排除人类身高存在微观演化的可能。…………因此,推测郑州地区的汉唐宋时期,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父母在家庭中养育子女所花费的精力和提供的食物没有太大的差异。郑州汉、唐、宋组身高性二形性的较低水平也许反映了郑州地区女性在汉唐宋时期与男性所摄取的食物质与量方面的差异要小于同时代其他地区人群中的两性差异,郑州地区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的差别不大,也许可以初步认为该地区两性的不平等现象小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通过黄种人身高推算公式,得出郑州汉、唐、宋组居民的两性身高,其中,郑州汉代组男性平均身高为169.52cm,变异范围是160.70~177.97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9.11cm,变异范围是146.38~170.46cm;郑州唐代组男性平均身高为167.03cm,变异范围 是162.40~173.40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8.39cm,变异范围是149.39~170.81cm;郑州宋代 组男性平均身高为164.49cm,变异范围是154.04~173.88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6.17cm, 变异范围是148.94~164.80cm。对郑州汉、唐、宋组两性的平均身高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汉、唐、宋两性平均身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两性身高差别均有极显著性意义;两性身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致呈下降的趋势,但身高的时代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意义。…………对郑州汉、唐、宋组两性身高的性二形性指数进行分析,均处于5%~10%中的较低水平,也许反映了郑州地区的女性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的差别不大。郑州地区身高的性二形性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也许可以初步认为该地区两性的不平等现象小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
  62. 侯卫东《试论二里岗文化构成的演变》郑州商城形成阶段的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期,既有各种文化特征鲜明的器物,又有各种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面貌,这一时期多元文化因素共存,尚未形成稳定的风格。过渡期之后,形成特征鲜明的典型二里岗文化,但多元文化的遗风犹存;典型二里岗期早段青铜器仍以二里头文化风格为主,典型二里岗期晚段青铜器才形成典型二里岗风格。此后的白家庄期器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层度更高,总体上一元文化为主,仍有少量多元文化的遗风。郑州商城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构成的总体演变趋势从多元逐渐走向一元,反映了中心都邑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典型二里岗风格在二里岗下层二期逐渐形成、并在二里岗上层一期进一步发展,白家庄期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可将二里岗下层二期和二里岗上层一期称为典型二里岗期,是郑州商城发展繁荣的阶段;白家庄期是郑州商城逐渐失去都邑地位的衰落阶段。…………综上,郑州商城过渡期文化面貌复杂多祥,二里头文化因素、漳河型因素、辉卫型因素、岳石文化因素常常在同一个遗迹内共存,融合风格的器物较多。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器类大口尊、捏口罐、圜底深腹罐等总量居多,青铜容器、玉器也以二里头文化因素为主。各种文化因素接触、共存、融合,既有各种文化特征鲜明的器物、也有各种文化因素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面貌;二里头文化因素仍然是主体,漳河型、辉卫型、岳石文化等都有典型器物,不同文化因素融合风格的器物也比较常见,漳河型因素虽然不是主体,但其出现打破了此前的文化格局和稳定态势,主导了郑州商城所在地的文化向典型二里岗文化发展。……
    典型二里岗期以安金槐先生所说的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为代表,分为早、晚两段。……典型二里岗期早段相当于二里岗下层二期……典型二里岗期早段较常见岳石文化传统的深腹红陶罐,总体上多为零星出土,占的比例很小。二里头文化、漳河型和辉卫型的遗风犹存,主体上已形成典型二里岗文化。……
    典型二里岗期晚段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一期……典型二里岗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和漳河型的陶鬲、平底深腹罐、大口尊、圆腹罐、捏口罐、豆、深腹盆、浅腹盆等被选择为主要器类,形成特征鲜明的典型二里岗文化。……典型二里岗期早段已经常见青铜器,风格仍以二里头文化因素为主……典型二里岗期晚段青铜器比较流行,已经形成时代特征,即铜器此时才形成典型二里岗期风格……典型二里岗期既形成了新的主体风格,又不同程度地继续发展多元文化,经历了多元文化格局向一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二里岗文化在典型二里岗期逐渐形成稳定风格,陶器先形成典型二里岗风格,随后铜器才逐渐形成典型二里岗风格,反映了器物规格和器用制度逐渐规范化的过程……
    郑州商城的主要发掘者和报告撰写者安金槐先生将白家庄期称为二里岗上层二期……从很多学者的认识来看,白家期是郑州商城逐渐崩溃并失去王都地位的阶段,但郑州商城仍然有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郑州商城代表的二里岗文化在过渡期最大的特征是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接触、共存、融合的格局,二里头文化因素仍然是主体,文化因素特别多样、新的风格不太定型。漳河型因素的出现打破了此前的文化格局和稳定态势,主导了此后典型二里岗文化的形成。典型二里岗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面貌,既形成了新的主体风格,又不同程度地继续发展多元文化,器物规格和器用制度逐渐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经历了多元文化向一元文化发展的过程……
  63. 赵海涛、张飞《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目前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铸铜遗存主要集中于二里头遗址的Ⅳ区和Ⅴ区,也就是围垣作坊区和宫殿区。围垣作坊区南部发现有较大范围的青铜器浇铸工场、陶范烧烘工房和陶窑,熔炼铜料的坩埚、陶范、熔炉碎片、铜矿石、木炭、钥渣等,因此该处存在一处铸铜作坊应当是确凿无疑的。围垣作坊区内的铸铜作坊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就进行过发掘,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根据发掘与勘探结果推测其总面积在1.5万到2万平方米,主要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早段至四期晚段。在二里头宫殿区虽发现有部分铜渣、铜矿石等治炼遗物,但一直未寻找到治铸相关的遗迹,因而暂无法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铸铜作坊。……二里头都邑出土的数量众多、工艺高超的玉器,应该是同铜器、绿松石等贵重手工业产品一样,在二里头都邑的围垣作坊区内制作的。但与制玉有关的遗存,蚌器、牙器、漆器等多种质料手工业器的加工地点都无线索,有待继续探索。
    总体上看,作坊区处于靠近宫殿区的都邑中轴区,且外围设有围垣设施,表明其为上层统治阶层所控制、垄断,并为之服务,具有官营性质。其中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加工作坊设施齐全,工序繁多,技术水平高超,都经过长期反复使用,表明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和绿松石器制作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遗址内虽有大规模的作坊及围垣作坊区,但并未将手工业生产严格限定在作坊区和作坊内,而是较为分散,甚至宫殿区内也分布有小型作坊和加工地点;多处生产地点同时生产多种质地的产品。这些情况反映了二里头早期王朝多种制度初创时的相对不成熟特征。
    ……二里头一期铜器数量很少,仅有一些铜块与小型工具,二期在原先小型工具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制造较为复杂的空腔器铜铃、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三期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复合范法”铸造的铜爵与铜戈、铜戚等青铜兵器的铸造,四期能够铸造青铜容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如铜盉、铜鼎、铜斝、铜觚等,这些青铜容器最终成为三代青铜礼器的源头。从合金成分看,一至四期纯铜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少,青铜的比例不断增加,含砷青铜的量相对在减少,铜器材质与器类已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和规范。从金相组织看,二里头遗址大多数铜器是使用铸造的方式制作而成,仅有少部分兵器与工具采用退火与冷锻工艺,这可能是基于功能的考虑,而到了二里岗时期工匠们对器物与不同工艺之间关系的认识则更加清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与绿松石是二里头文化最具代表性与创新性的器物之一,因此对于其制作技术的研究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就玉器而言,其种类丰富,包括刀、璋、钺、戈、戚、圭、柄形器等多种。大量的实验考古与微痕分析工作已经表明二里头的玉器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管钻与实心钻、锯片切割、减地、阴刻、打磨等技术,尤其是钻孔技术,有学者推测当时已经使用轮盘和辘轳轴承装置。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绿松石制品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发达的阶段,其种类包括绿松石管、珠、片、饰件、铜牌饰、龙形器等多种。……二里头遗址出土骨、角、蚌、牙、贝、螺器数量经统计约3200件…………骨器成品包括骨镞、骨簪、骨锥、骨雕、卜骨等,其中以骨镞与骨簪为主,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制作骨器的原料主要来自黄牛、羊、猪、梅花鹿、小型鹿科等动物的骨骼,其中黄牛是二里头遗址最重要的骨料来源。……需要说明的是,卜骨的原料主要为牛、羊、猪、鹿科动物的肩胛骨,似乎更倾向于使用牛的左侧肩胛骨作为卜骨。……
  64. 李小龙《夏县东下冯遗存再研究》…………夏县东下冯遗存自Ⅲ期时开始出现铜器,并一直延续至Ⅵ期,器类主要为武器和工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箭镞,次之为铜刀。铜凿及铜爵均较少。这些器物,除了Ⅲ期的H9:17(铜凿)为红铜外,余皆为青铜制品。……夏县东下冯遗存发现的卜骨虽然都没有文字,但是总数却不少,到Ⅳ期时达到了57件之多。……卜骨的选材上大体以猪肩胛骨为主,Ⅲ期始见牛肩胛骨和羊肩胛骨,Ⅳ期还找到部分鹿肩胛骨,到Ⅵ期时牛肩胛骨制的卜骨数量上升为第一。……从现有的考古学材料看,先商文化中以漳河型与东下冯遗存关系最为密切,邹衡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夏县东下冯型”是其三个主要来源之一。……
    “晋中地区”在夏商时期存在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是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命名却一直存在争议:邹衡先生称其为“光社文化”;宋建忠先生以“东太堡文化”为之正名;严志斌和蒋刚等学者认为“白燕文化”更为适合。……可以说,白燕文化与东下冯遗存交往密切的地方集中于白燕文化的南部区域,越向北影响越小。从两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和发展水平来看,一开始很有可能是东下冯遗存先向外扩张,随后,白燕文化反向与之交流。
    ……根据已掌握的遗迹材料,并参考各文化类型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大体可得出如下结论:东下冯遗存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受到了陶寺类型极大影响;从Ⅲ期开始,二里头文化的部分人群迁入这里,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情况直到Ⅴ期时才发生改变。……考虑到夏县东下冯遗存Ⅰ期~Ⅳ期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基本囊括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纪年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东下冯人群迁徙到该地以后,在Ⅰ期和Ⅱ期整体保持了其原有的文化面貌;但在Ⅲ期和Ⅳ期,随着夏人的扩张,东下冯逐步纳入夏王朝的政治版图,成为夏统治下的万国之一;等到Ⅴ期和Ⅵ期时,东下冯人则接受了商王朝的领导。……
  65. 金星晔、管汉晖、李稻葵、BROADBERRY Stephen《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的演变(公元1000-2017年)——对麦迪逊估算的修正》……研究发现:第一,公元1000-1978年,中国GDP在世界总GDP中的比重先升后降,峰值为1600年的34.6%,而不是麦迪逊估算的1600年和1820年两次高峰,1600年34.6%的峰值高于麦迪逊32.9%的最高峰估计。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中国GDP在世界总GDP中的比重断崖式下降,1952年和1978年分别仅占5.2%和4.9%。第二,改革开放后,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迅速恢复,2017年达到18.2%。第三,以人均GDP衡量,中国从18世纪上半期开始,生活水平开始落后于主要欧洲国家……
    三、基于历史国民收入核算重新探讨大分流
    ……(1)根据最新的历史国民收入核算研究成果,在1700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里,中国和欧洲的人均GDP互相超越,但是在18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均GDP被欧洲超越后持续下降。因此,大分流的发生时间应该在18世纪上半期。(2)中国人均GDP在北宋时处于较高水平,直至明代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清代经历波动后迅速下降,而非麦迪逊所认为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1990年美元)。(3)欧洲人均GDP在1700年以前基本平稳,有小幅波动,在1700年后迅速上升,而非麦迪逊估计的持续较快增长。……从1500-1600年起,一直到1600-1700年,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都高于欧洲,但是,在1700-1820年间,中国人均GDP转为负增长,而同时期欧洲的年均增长率则表现出不断加快的正增长趋势。……
    五、结语
    ……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公元1000-1978年,中国GDP在世界总GDP中的比重先升后降,高峰点为1600年的34.6%,而不是麦迪逊估算的1600年和1820年两次高峰,34.6%的高峰值也高于麦廸逊估测的32.9%的最高值。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中国GDP在世界总GDP中的比重断崖式下降,1952和1978年分例仅占5.2%和4.9%。第二,改革开放后,中国GDP占世界总GDP的比重迅速恢复,2017年达到18.2%。第三,以人均GDP衡量,中国从18世界上半期开始生活水平落后于欧洲主要国家……
  66. 王月前、洪梅、戴向明《山西夏县辕村遗址发掘简报》……从遗物与遗迹的分布情况来看,仰韶文化中期聚落分布于辕村的西、南、东部,跨芦沟河的两岸,向南直达河对岸的汤里村北部,面积90多万平方米,基本覆盖整个遗址区。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位于辕村南部,范围较中期明显缩小,遗存集中于芦沟河的河岸两侧,北宽南窄呈曲尺形,面积约35万平方米。庙底沟二期时期聚落分为两处,分别靠近辕村与汤里村,列于河流两岸,面积均约5万平方米。龙山时期聚落分布在芦沟河的西岸,沿河流走向呈弧形条状分布,从辕村的南部一直延伸到汤里村对岸附近,河东岸不见遗存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二里头与二里冈时期的聚落分布情况与龙山时期大体相似,也只集中在河流的西岸,但南北范围的延伸程度不及龙山时期,面积均约5万平方米。从聚落的分布范围及遗存分布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仰韶文化中期阶段是该聚落比较繁盛的时期,聚落的空间广大,分布范围跨越河流两岸。……辕村遗址东北部为西阴村遗址。辕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面貌,与西阴村遗址同时期遗存之间存在较多的共性,表明本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辕村遗址的彩陶工艺不如西阴村遗址发达,彩陶器物数量少,图案形式也趋于简化,部分典型器物的型式变化带有更明显的晚期特征,如小口尖底瓶口部均呈现内唇凸起不显著的风格,有向晚期喇叭口形式过渡的趋势;另外,钵类器物的折腹造型也属晚期特征,与瓶口的变化同步。位于中条山南部的芮城西王村遗址,与辕村遗址仅一山之隔,遗址内有比较典型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通过陶器等主要遗存的特征对比可看出,辕村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虽然偏晚,但与西王村类型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其时代并未进入到仰韶文化晚期。综上所述,可以确定辕村遗址本时期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阶段。……因此我们认为,辕村遗址的二里头时期遗存从文化性质上可以划归东下冯类型,大体相当于该类型的第2期。…….二里冈时期的遗存中未见特别重要的遗迹与遗物,聚落本身的范围也不大,是辕村遗址聚落发展的一个低谷时期,遗存的总体面貌与东下冯遗址第5、6期接近。二里冈时期的东下冯遗址呈现小型城址的聚落形态,是这个时期运城盆地聚落发展的核心,辕村遗址距离东下冯不过20公里左右,在发展程度上又明显落后于后者,因此可以确定它是当时东下冯城址统辖下的一个偏远小型聚落。……
  67. 刘丁辉《二里头文化花边罐来源的再研究》……目前来看,中原区域的花边口沿陶器是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轨迹的。首先,至少在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舞阳贾湖、长葛石固等遗址就已出现花边口沿陶器,花边多为压印形成,器形多为罐、鼎、盆、壶等陶器,并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仰韶文化是附加堆纹的盛行期,也是中原区域花边口沿陶器的繁荣期,尤其是伊洛颍汝流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大多发现有类型多样的花边口沿陶器,花边样式也开始多样化,有压印纹和附加堆纹花边,广泛见于罐、鼎、瓮、缸等陶器;再次,从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尽管花边口沿陶器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在早、中、晚期均有发现,还是有一定的连续性,器形也趋于集中,罐以外的其他陶器不见或少见;最后,伴随着新砦期文化的兴起,附加堆纹又得以广泛应用,花边罐在新砦第三期遗存中的比例明显提升,从陶罐类型和花边形式上看,显然对二里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基于上述认识,在二里头文化形成之前,以伊洛颍汝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区域应具备花边口沿装饰的应用传统,而把二里头文化花边罐完全归因于外来因素的影响或传入,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从裴李岗文化尤其是河南龙山文化的早期花边口沿陶器到二里头文化花边罐的发展一脉相承,二里头文化花边罐应更多地来源于中原早期文化因素,是对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文化花边口沿陶器的继承与发展……
  68. 钱燕《试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来源》……在东下冯类型早期遗存中不见二里头类型一期的文化遗存,东下冯类型一期与二里头类型二期所见的文化遗存类似,年代相当,说明东下冯类型的形成时间晚于二里头类型。……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认为二里头类型是东下冯类型的主要来源。……总之,东下冯类型作为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是二里头类型西进的结果,随着夏 势力的扩展,夏文化越河北向西发展到山西南部,与当地原居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为具有一定地域特点的东下冯类型文化,不是说前者完全承袭后者,但二者的共性是主要的,差别是次要的。……
  69. 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的遗存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共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不同遗址的典型器物大致相同,并且典型器形的发展演化规律也几近相同。
  70. 杨军《安岳3号墓和德兴里壁画墓铭文新说——兼论 4 世纪朝鲜半岛的汉人遗民与移民》……安岳3号墓,又称冬寿墓,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高句丽壁画墓,位于今朝鲜黄海南道安岳郡五菊里。……关于冬寿的籍贯“幽州辽东平郭都乡敬上里”,完整的写法应该是:幽州、辽东郡、平郭县、都乡、敬上里,按州郡县乡里完整排列。《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辽东郡八县:襄平、汶、居就、乐就、安市、西安平、新昌、力城。无平郭县。冬寿死于永和十三年(357),享年69岁,应生于289年。冬寿墓铭文不仅证明289年以前已存在平郭县,而且平郭县下存在完整的乡里组织。《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平郭县在今辽宁省盖州市稍东。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灭公孙氏之后,辽东汉人大量外迁,辽东半岛南部包括平郭县所在的今辽宁省盖州市一带人口锐减,辽南已不再设县。而半个世纪之后,不仅存在平郭县,还已经出现完整的乡里组织,证明公孙氏灭亡之后的辽南人口外流并未持续很久,就开始出现回流现象,以至今辽宁盖州一带已成为移民集中之地,建立起类似于中原的完整的县乡里地方行政机构。……冬寿墓的壁画中有出行图,图中人物超过250位,上至各级官员,下至随从、士兵,皆着汉式服装,仪仗、乐器等也皆符合中原体制。 由此可证,《资治通鉴》虽然仅记载“(冬)寿、(郭)充奔高丽”,实则二人并非单人匹马东奔,而是率宗族部曲移民高句丽。正如洪晴玉所说:“当初冬寿奔高句丽时,按照当时大族的迁移情况,除去军队以外,似乎还带去了为数很多的人。这使冬寿不但拥有一部分兵力,而且也是能在安岳一带长久居住的原因。……早在乐浪、带方覆灭之前,乐浪郡的汉人大姓就已经开始向南迁移。根据韩昇的研究:“王和韩是朝鲜汉人大姓,在带方郡设立以前,大都分布在乐浪郡,特别是王姓,金石铭文(包括年代不详者)上出现的二十三例,基本都在乐浪。带方郡设立后,他们已逐渐南移至黄海道一带,而到了后期,乐浪郡遗址里竟连一例也未见到。韩姓的情况大致相同,在带方郡设立后,其家族聚居地显然在黄海道信川和凤山郡一带。” 朝鲜黄海道安岳郡安岳邑柳城里出土的王氏墓砖上刻有“逸民含资王氏砖”“含资逸民王君砖”等。含资原为乐浪郡属县,后属带方郡,在今朝鲜黄海南道瑞兴。王氏砖可证原乐浪郡大姓王氏已经南迁至带方郡。在乐浪、带方二郡覆灭之前,今朝鲜黄海南道已经逐渐成为汉人最集中的聚居区。 “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某造”和“元兴三年三月廿日昭明王某造”砖铭,皆与带方郡所属昭明县有关。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约在乐浪、带方覆灭之前30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在二郡覆亡之后90年,在此一个多世纪之中,王姓始终为昭明县大姓。由此可证,王姓在带方郡的势力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县,而且其存在时间也远不止一个世纪,由此可见朝鲜半岛汉人社会中强宗大姓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在乐浪、带方二郡覆灭前后,当地汉人普遍由城市向边地南下迁徙,举族迁徙,聚众自保,并呈现出两个特点,即形成移民集团和同一集团分成相互协助的枝族。在乐浪、带方覆灭之前的迁徙,动因固然与高句丽南下侵逼有关,可能也与当地汉人社会人口自然增殖,故迁往人口密度较低的南部有关。乐浪、带方覆灭后,更导致大量汉人宗族逃散,当地汉人社会人口锐减。 在乐浪、带方二郡覆灭之后,另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该地区。较为典型的人物为冬寿和幽州刺史镇。冬寿与镇的例子足以说明,高句丽占据乐浪、带方二郡之后,当地原有汉人社会向南移动的同时,高句丽将大量新到来的中原移民安置到这一地区,用中原官衔封授移民的首领,以之管理中原移民,在乐浪、带方故地形成新的移民社会。这个新形成的移民社会保持着中原汉人的风俗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将中原风俗文化移植到乐浪、带方故地。不仅墓葬的形制一如魏晋,壁画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与中原相同。在冬寿墓壁画的出行图中,仪仗队伍里出现了羽葆鼓,这是晋代才出现的乐器,或者说羽葆鼓用于仪仗是晋代才出现的事情,这一在中原地区也刚刚出现的文化现象已经被移民传播至朝鲜半岛。…………高句丽政权对乐浪、带方二郡故地的汉人社会的控制越来越严密,当地汉人社会的首领由原来被授予军政两个方面的全权,已经变为仅获得行政方面的权力。虽然仍旧授予当地汉人社会首领中原式官衔,但已经将这些中原官号与高句丽人自身的官等相比附,显然汉人社会的首领已经被纳入高句丽的官阶体系,也就是进入高句丽政府组织架构之中。汉人社会被嵌入高句丽政权的权力结构之中,而不再是游离于权力结构之外,呈半独立状态。 也是在这半个世纪里,当地汉人的心态出现微妙的变化,已经由使用东晋年号转而使用高句丽年号,开始对高句丽政权产生心理认同。这种变化既为20年后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奠定了基础,也随着高句丽迁都,以及伴随迁都而来的大量高句丽人特别是高句丽贵族进入该地区,使当地汉人社会逐渐高句丽化,最终融入高句丽人之中。长寿王迁都之后,当地的汉人社会逐渐消失。
  71. 王培新《西北朝鲜地区木椁墓研究》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流行于西北朝鲜的木椁墓同这一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据中国文献记载:公元前108年,汉朝于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其中的乐浪郡一直存在到4世纪初。木椁墓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西北朝鲜的木椁墓,无论木椁形制还是主要随葬品都与中国内地汉墓高度趋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朝鲜木椁墓的文化渊源来自中国内地的辽宁、京津冀及山东、苏北地区,木椁墓墓主人身份为乐浪郡汉民。
    …………木椁墓主要分布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市、平安南道、南浦市、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木椁墓多以群集的形式修建于大同江下游地区和载宁江流域的低矮丘陵或河岸台地的顶部,墓葬一般按自然地势分群埋葬。平壤市大同江南岸乐浪土城遗址的南部,是木椁墓的最大分布区。据朝鲜学者的统计,在这一区域内共发掘木椁墓1000余座。此外,平安南道南部、南浦市以及黄海南道、黄海北道北部也分布着相当多数量的木椁墓。
    …………根据典型陶器的变化、铜镜及纪年漆器所示年代,本文将西北朝鲜地区木椁墓划分为四期。
    第一期:墓葬数量较少,木椁形制均为A型Ⅰ式。本期的贞柏洞92号墓、土城洞4号墓出有星云镜,在洛阳烧沟汉墓中随葬星云镜的墓葬都只出武帝、昭帝五铢。故本期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期的武帝、昭帝时期,即公元前1世纪前半期。
    第二期:墓葬数量及木椁形制都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A型Ⅰ式木椁墓仍然流行,新出现B型Ⅰ式、B型Ⅱ式、C型Ⅰ式木椁墓。不过,B型Ⅰ式、C型Ⅰ式木椁墓数量较少。本期流行的主要木椁墓形制为A型Ⅰ式和B型Ⅱ式。属于B型Ⅰ式的贞柏洞3号墓西椁和属于C型Ⅰ式的贞柏洞37号墓北椁,均与A型Ⅰ式木椁墓同坟异穴合葬。本期A型Ⅰ式木椁墓,已有半数左右发展为同坟异穴合葬的形式。属于本期的贞柏洞58号墓西椁(A型Ⅰ式)、贞柏洞3号墓西椁(B型Ⅰ式)出有昭明镜,贞柏洞2号墓(B型Ⅱ式)出有日光镜、昭明镜及“永始三年”漆伞柄,贞柏洞37号墓北椁(C型Ⅰ式)出有昭明镜和“地节四年”铭文漆盒,贞柏里17号墓(B 型Ⅱ式)出有“永光元年”铭文漆耳杯,贞柏洞53号墓南椁(A型Ⅰ式)出有连弧纹铭文镜,石岩里52号墓(B型Ⅱ式)出有昭明镜和四乳四虺镜。出土铜镜及漆器铭文显示,本期的年代应在昭帝之后的西汉中、晚期,即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
    第三期:A型Ⅰ式木椁墓演变为Ⅱ式,B型Ⅱ式木椁墓演变为Ⅲ式,C型Ⅰ式木椁墓演变为Ⅱ式,本期还出现了D型木椁墓。本期墓葬已不见同坟异穴合葬的形式,几乎都采用同椁合葬。本期的石岩里257号墓(A型Ⅱ式)、贞梧洞5号墓(C型Ⅱ式)出有四神规矩镜,石岩里9号墓(B型Ⅲ式)出有云雷连弧纹镜和“居摄三年”漆盘,贞梧洞1号墓(D型)出有鸟兽纹规矩镜和“元始五年”漆耳杯,石岩里194号墓(C型Ⅱ式)出有云雷连弧纹镜和“始建国五年”漆耳杯,贞梧洞6号墓(C 型Ⅱ式)出有连弧纹镜和“建武十八年”漆耳杯,贞梧洞 4 号墓(C型Ⅱ式)出有云雷连弧纹镜和“永平十四年”漆盘。因此,第三期的年代应为新莽及东汉前期,即公元 1世纪前90年。
    第四期:墓葬形制与前期基本相同,变化不明显。除了新出现 C型Ⅲ式木椁墓以外,第三期就已经流行的A型Ⅱ式、B型Ⅲ式、C型Ⅱ式木椁墓本期继续沿用。本期的台城里4号墓(A型Ⅱ式)出有简化规矩镜,贞柏里122号墓(A型Ⅱ式)、石岩里20号墓(B型Ⅲ式)都出有多乳禽兽纹镜,贞柏洞6号墓(C型Ⅱ式)、梧野里19号墓(C型Ⅲ式)出有环绕式神兽镜,贞梧洞8号墓(B型Ⅲ式)出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和盘龙镜,贞柏里3号墓(C型Ⅱ式)出有环绕式神兽镜和盘龙镜,贞梧洞12号墓(C型Ⅱ式)出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和画像镜。根据墓葬出土铜镜的流行年代,第四期约相当于东汉后期。
    …………以上分析表明,西北朝鲜地区的木椁墓,无论木椁形制还是主要陶器器形,都和与其毗邻的辽宁、京津冀及山东、苏北地区汉墓高度近同,木椁墓的文化渊源应来自中国内地。
    ……自战国晚期以来,中国内地居民就不断移住朝鲜半岛北部,秦汉之际移民人数剧增。《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由于大批中国内地居民的移居,西北朝鲜地区从战国晚期开始,中国文化因素不断增强,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半岛其他地方的独特考古学文化区。考古资料表明,西北朝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乐浪郡设立后,逐渐与内地文化趋同,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征并保持了一定地方特色的乐浪文化。.…………木椁墓出土印章所示墓主人姓氏及官职,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为乐浪郡汉民。例如:贞柏洞2号墓出有“高常贤印”银印和“夫租长印”铜印;石岩里52号墓出有“王云”铜印;石岩里205号墓出有“五官掾王盱印”木印;石岩里219号墓出有“王根信印”银印和“王野之印”铜印;贞柏里127号墓出有“乐浪太守掾王光之印”木印。此外,乐浪土城出土封泥中所见人物姓名,也都是汉民姓氏。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诸吕作乱,齐哀王襄谋发兵,而数问于仲。及齐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父闳,为郡三老。更始败,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决曹史杨邑等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据此记载可知,王景出身乐浪郡冉邯县,祖先王仲原为琅邪郡不其县人,避难至乐浪,其父王闳曾为郡三老。表明王闳一族在乐浪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势力。“土人王调”从其姓氏及其篡权后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等职的事实推断,也应与王闳同样,为乐浪本地汉民豪族。……
  72. 杜佳浩《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分类整理与研究》
    ……本文所使用的“国族”是“方国部族”的简称。……卜辞中还有很多与方国类似但不称“方”的,从它们的地望来看大多都在殷都以外,一般将它们称为“部族”或“族氏”,也有学者将它们视为广义的方国。卜辞中对这类部族没有限定性称谓,不称为“某族”,而是直呼其名,如祭。我们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卜辞中的“方国”、“部族”都是拥有土地、邑落、民众并有首领进行管理的社会共同体,它们当中有的可能已经发展成为政治实体,拥有军队和官僚系统等。……
    ……分期是以董作宾先生的“五期说”为标准,即第一期为武了时期,第二期为祖庚、祖甲时期,第三期为廪辛、康丁时期,第四期为武乙、文丁时期,第五期为帝乙、帝辛时期。……宾组卜辞,是以贞人“宾”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组卜辞,最早是由陈梦家先生根据贞人系联和字体特征划分的,其大致相当于董作宾先生所分的第一期。…… ……综上,卜辞表明雀族与商王室的关系亲近,从武丁执政时期,雀从王族独立而成为分支家族,并领有自己的封地。在风云变幻的“中兴”时期,雀在政治上握有重权,常受武丁委派四处征伐,他勤劳王事,不幸身染重病,武丁对他的关心多寄托在神灵的佑助上。综合来看,雀的身份为王族多子成员的推定,应该比较切合实际。…………
  73. 马林伟《论泾水上游的周文化》……
    第三章泾水上游地区周墓的分期与年代推断
    ……综合前面对各类墓葬的分期,可将泾水上游地区的周墓分为四期(表一)……
    表一 泾水上游地区周墓分期
    ……泾水上游地区由于只发掘了部分周人墓葬,而与墓葬对应的居住遗址几乎从未发现,因此对于这一地区周文化的认识只能通过墓葬材料来进行,这种做法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墓葬材料的分析也是认识这一地区周文化唯一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墓葬资料的分析可知,泾水上游地区的周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墓葬上,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墓葬分布的范围比较小。只局限于平凉、庆阳两地,而且绝大多数周墓都发现于崇信于家湾墓地,其余墓葬则零散分布于平凉灵台及庆阳的少数地区。(二)墓葬规格低,随葬品少。泾水上游地区发现的周人墓葬以小型墓为主,中型墓较小,大型墓几乎不见。随葬器物种类、数量均较少,虽然不排除曾遭盗扰的可能,但从保存比较完好的墓葬中依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墓主人身份地区都不高。(三)从出土器物特征来看,本地区属于先周时期的器物几乎都在先周晚期阶段,而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器物年代基本上都在早期偏早阶段,这说明该地区从先周晚期到西周初年的文化有很强的连续性。但自西周早期以后墓葬数量迅速减少,到晚期时几乎全部消失,墓葬规模也逐渐变小。这种现象应该是与西周中期以后对这一地区统治权的逐渐丧失有关。
    第四章 泾水上游地区周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泾水上游地区经过历年来的发掘,不仅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周文化遗存,还发现了一些周文化以外的其它文化遗存,比较重要的有碾子坡文化、寺洼文化、殷遗民文化。……泾水上游地区的周文化与碾子坡文化区别明显,分属不同的文化。泾水上游地区出土的周文化陶器以鬲、罐为主,其中鬲又分为乳形袋足鬲与联裆鬲,在数量上以联裆鬲为主,乳形袋足鬲较少。这与碾子坡出土陶鬲中乳形袋足鬲占绝大多数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综上,泾水上游地区的周文化与寺洼文化是在时间上同时并存,地域上相互毗邻且互相影响而又具有各自特征的两种文化……关于殷遗民墓葬的葬俗问题,根据学者们的长期研究,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殷遗民墓葬多有腰坑、腰坑内多殉狗,高等级的殷遗民墓葬殉人、殉牲的比例较高,在随葬器物方面,殷遗民随葬的青铜器上比较流行族徽、日名。……泾水上游殷遗民墓葬的年代,绝大多数为西周早期,根据对随葬器物特征分析可知,其年代大概在成康时期。西周初年,将大量东部地区的殷遗民强行西迁至关中地区,置于周人直接控制的范围内。周原与丰镐地区历年来发掘出土了大量殷遗民墓葬以及明显具有商文化因素的青铜器群,说明这两地都是殷遗民曾经聚居的集中地点。……
    ……先周晚期,泾水上游地区分布有周文化、碾子坡文化和寺洼文化。这一时期的周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崇信和庆城两地,目前发现的全为周人墓葬。碾子坡文化分布在长武县东南方向的碾子坡遗址,寺洼文化分布于合水县九站遗址。……泾水上游发现的西周早期周人墓葬数量与分布范围较之前一阶段大为增加,开始向东南和北部扩展,在泾河干流的崇信、灵台两地以及马莲河上游地区的环县和中游地区的合水县均发现有这一时期的周人墓葬,表明周人灭商后对这一地区的加大了控制力度。……寺洼文化的分布范围虽无变化,但在九站遗址出土器物中,周文化器物所占比例有了明显的增长。碾子坡文化也仍拘于长武的碾子坡遗址,但该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乳形袋足鬲也在这一阶段迅速减少,开始以周文化典型器物联档鬲为主,并且出土器类也逐渐增多……总的来说,西周早期这一阶段,泾水上游地区的周文化处于强盛期,周边的其它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其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周文化自身所受影响则很小。……
    第五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周人在泾水上游地区的发展
    从本文第三章对于泾水上游地区周人墓葬的分期与年代推断可知,该地区先周时期的墓葬有九座,其年代大概都在先周晚期。墓葬主要分布在平凉崇信及庆阳地区的合水、庆阳(今庆城)三个地区。……综上,从西周早期周人墓葬来看,本阶段周文化己经在泾水上游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分布地域也比以前有所扩大,已从平凉东部扩展到庆阳地区。对周围的其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先周时期,而自身所受的影响却很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周人灭商后势力的鼎盛,泾水上游地区的周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泾水上游发现西周中期周人墓葬十座,分布在灵台与崇信两地。……穆王即位后,试图重振周王室的权威,为此进行了一列的军事行动,其中持续时间最长且对以后周王朝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当属在泾水上游地区与犬戎之战。……双方开始了长期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周王朝逐渐开始丧失在泾水上游的统治地位……宣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王室权威的措施,史称“宣王中兴”,其中一项措施就是重建周人在泾水上游一带的统治地位。……由于种种原因,宣王在泾水上游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泾水上游地区的周人已无法继续在此生存,只能向南迁移进入关中地区。这也是对泾水上游地区几乎没有发现西周晚期周文化遗存的最合理解释。……
    ……有学者通过研究,从气候变化方面对周人北迁戎狄之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东南季风强烈盛行,古邰地气候温暖湿润,极适宜农业发展,导致邰地人口越来越多,对资源环境空间的压力骤增,各部族之间为争夺水土资源战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部落被迫迁往别处,不窑北迁的原因也出于此。……在气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夏商时期,泾水流域为温暖的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今高2℃,年降水量也较今多100~200mm。这些自然条件,虽不如温暖湿润的邰地,但对于擅长农业的周人来说,也是比较理想的生存之地。……
    结语
    ……本文分析了碾子坡出土器物及葬俗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相关的考古资料,认为碾子坡文化是密须国人的文化这一观点是比较合理的。……泾水上游目前共发现十六座西周早期的殷遗民墓葬,其中的几座大型墓葬全都集中在灵台一带,这些墓葬随葬大量青铜器,规模、等级也最高。这些殷遗民墓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随葬品中青铜兵器的数量与比例偏高,远超周原、丰镐等遗址的殷遗民墓葬。本文通过分析随葬器物特征与铭文,认为这些殷遗民是在西周早期被派驻到泾水上游地区驻守的军旅之人,周王朝将他们安排到此处,既是为了就近监视,更重要的是想借助其力量抵御西戎。……西周晚期的周人墓葬仅在宁县宇村发现一座,年代为宣王时期,从墓葬随葬兵器与虎符来看,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军事将领。通过文献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周人已经丧失对泾水上游的控制权,考古发现也表明周文化势力已退出泾水上游地区。宁县发现的这座西周晚期墓葬,应该与宣王时期周王朝与𤞤狁的战争有密切的关系。……
  74. 吴昊《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应同为商代早期都城》
  75.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75.12 75.13 75.14 75.15 75.16 75.17 75.18 75.19 75.20 75.21 75.22 75.23 75.24 75.25 75.26 75.27 75.28 75.29 陶伟《商文化西渐研究》…………从商文化西渐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上看,可将其划分为“进占期”、“停滞期”、“扩张期”、“消退期”四个阶段。商文化从二里岗下层一期阶段西进到殷墟偏后期东退收缩,经历了大约500年的时间。在二里岗下层的强劲扩张时期,商文化向西千里跃老到了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在二里岗下层与上层之间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滞期,这可能与商人已完全达到战争目的、取得西方地区直接统治权以及经略重点转移等原因有关系。经过短暂的停滞,二里岗上层又开始向西扩展,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殷墟一至二期阶段。在殷墟一、二期之际商文化就开始了出现了消退的迹象,这与商人势力金锐减无力西顾等原因不无关系。商人在此期的经略重点已经放在了东、南两个方向,已经无暇顾及西方地区。到了殷墟二期以后,商文化势力已经基本撤出了关中平原,伊洛地区或可犹存。……
  76. 76.00 76.01 76.02 76.03 76.04 76.05 76.06 76.07 76.08 76.09 76.10 76.11 76.12 76.13 76.14 76.15 76.16 76.17 76.18 76.19 76.20 76.21 丁大涛《论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影响》……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仅仅着眼于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北扩过程当中的一个区域——山西地区,基本上涵盖了今天山西省的行政区域。其东边止于太行山,西南两面俱到黄河,北至长城一线。山西省地形奇特,山地、盆地交错相连,东西两边分别为太行山、吕梁山两大山系,南部边陲则有中条山,晋北山地则是与内蒙古中南部的阴山山系相连,在这个四周山脉耸立的地域内自北向南分布着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在这个区域内,早商时代文化遗存大多集中在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或者说汾河、涑水河、浍河等流域,此外在晋中北地区也有少量的早商时代文化遗存。
    ……东下冯商城城址位于遗址的中部,考古发掘大体查明了城址的东、南城墙以及西城墙的南段、西南角圆形建筑基址的结构与分布,报告中指出第Ⅰ至Ⅳ期(东下冯类型)与偃师二里头第Ⅰ至Ⅳ期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大同小异;第Ⅴ和第Ⅵ期与郑州二里岗的下层和上层基本相同。……
    ……对山西地区主要的早商文化遗址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后,我们不难看出,山西地区早商时代的主要遗址如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绛县柳庄、上北平望等,其开始年代俱在二里岗下层偏晚即二里岗二期时段,部分遗存未发现二里岗二期遗物,山西地区早商时代遗存几乎都存在着二里岗三期时段遗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早商文化是在二里岗二期始进入山西地区的。商人在占据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张。商汤在郑州商城建立商王朝,商文化开始传播,由于商王首先要攻伐夏人,加之豫中到山西的路途遥远,因此,需要一个文化时段的传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将山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晋西南地区、晋东南地、晋中南地区、晋中地区、晋西北地区和晋东北地区六区,其大体与学界流行的划分方法略同。其中,晋西南地区主要是指运城盆地,或者涑水河流域;晋东南地区则以长治盆地为中心,还包括晋域一带;晋中南地区则以临汾盆地为中心,泛指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晋中地区主要以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为中心,吕梁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晋西北地区则包括黄河以东的吕梁山一线;晋东北则以大同盆地为中心,或者泛指桑干河流域。……
    ……通过对山西地区早商时代的典型遗址如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绛县柳庄、平陆前庄等遗址起始年代的分析研究,在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分期的基础上,对山西地区的早商文化进行了分期,大致分为三期,分例相当于二里岗二期、二里岗三期、二里岗四期。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早商文化在二里岗二期始传入山西地区。……早商文化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相当于二里岗二期,早商文化始进入山西地区,占据着晋西南局部地区;第二阶段,时间相当于二里岗三期,早商文化传播进入到鼎盛时期,势力己经扩张到晋西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等广大山西地区;第三阶段,时间相当于二里岗四期,由于商文化重心的转移,早商文化的传播进入衰退期,各地区发现的早商文化遗存减少。……
  77. 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研究》……考虑到文献资料多以盘庚为商代晚期的开端,我们认为盘庚以前为商代早期文化,盘庚及盘庚以后为商代晚期文化。从考古文化来看,第Ⅰ至Ⅳ阶段与第Ⅴ至Ⅷ阶段存在阶段性差异,第Ⅰ至Ⅳ阶段是早商文化,第Ⅴ至Ⅷ阶段是晚商文化即二里岗期商文化属于早商文化,殷墟文化属于晚商文化。……中商文化第一期也可称之为“二里岗上层二期”或“白家庄期”。……这里,笔者坚持认为应该将花园庄遗存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既是殷墟文化的一部分,时代又早于大司空村一期(即邹衡先生划分的殷墟文化第二期),就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目前,学术界基本肯定了殷墟小屯文化是由二里岗期商文化发展而来的,后者是前者的源头。至于两者中间是否存在缺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花园庄遗存的归属,认为花园庄遗存属于殷墟文化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二里岗期商文化与殷墟文化是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的缺环。……
    表一 商文化分期对照表
    ……根据分析研究,本文的观点是以盘庚为界分商代早期文化和晚期文化,早商文化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晚商文化以殷墟文化为代表,花园庄遗存是殷墟文化的一部分。早商文化与晚商文化中不存在缺环。商文化发展过程可分为八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二里岗下层一期为第Ⅰ阶段,二里岗下层二期为第Ⅱ阶段,二里岗上层一期为第Ⅲ阶段,二里岗上层二期(白家庄期)为第Ⅳ阶段,花园庄遗存和殷墟一期为第Ⅴ阶段(此阶段晚于白家庄期、早于殷墟二期),殷墟文化二期为第Ⅵ阶段,殷墟文化三期为第Ⅶ阶段,殷墟文化四期为第Ⅷ阶段。考虑到文献资料多以盘庚为商代晚期的开端,盘庚及盘庚以后为商代晚期文化,盘庚以前为商代早期文化。从考古文化来看,前四个阶段与后四个阶段之间存在阶段性差异,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的划分应该以第Ⅳ阶段和第Ⅴ阶段为界即第Ⅰ至Ⅳ阶段为早商文化,第Ⅴ至Ⅷ阶段为晚商文化。我们认为,殷墟文化的内涵应该有所扩大。花园庄遗存作为一个整体,是殷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又早于大司空村一期(即邹衡先生划分的殷墟文化第二期),应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丰富了殷墟一期文化。洹北商城与小屯殷墟都属于殷墟文化的都城遗址。……
  78. 刘媛媛《后岗二期文化发展阶段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研究——以陶器为中心》……本文所指的豫北冀南地区主要包括太行山东麓,新乡、焦作以北,邯郸及以南地区。其东隔黄河、南运河与山东省为邻,北与冀中相接,西依太行山东麓,南望黄河,子牙河、漳河、卫河水系流经其内。
    图二 后岗二期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后岗二期文化得名于后岗第二期遗存的发现。……后岗二期文化是以后岗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
    表1 后岗二期文化分期与诸遗址段别对应关系表
    ……关于后岗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目前已发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有15个。其中,有1个数据出自后岗二期文化二期单位,8个数据出自后岗二期文化三期单位,3个数据出自后岗二期文化四期单位,一期单位的测年数据尚未发表,但从陶器形态上看,一期和二期陶器的年代应大致相近。有学者将其推定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大体处于龙山时代晚期。据表2的测年数据,可判断出后岗二期文化绝对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700~前1900年,其中一期和二期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700~前2500年,三期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300年,四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1900年。
    表2 后岗二期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表
    …………王油坊文化是指分布于豫东、鲁西南和皖北的一支龙山晚期考古学文化,主要器物有侧三角形足鼎、甗、深腹罐、大口罐、子母口缸、豆、杯、器盖等。关于王油坊文化的命名,目前学界主要有“王油坊类型”、“造律台类型”、“王油坊文化”、“造律台文化”四种名称。……
  79. 79.00 79.01 79.02 79.03 79.04 79.05 79.06 79.07 79.08 79.09 79.10 79.11 79.12 79.13 79.14 79.15 79.16 张小雷《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研究》
    绪论
    ……本文所指的淮河流域是现代地理意义上的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1°-36°之间,东经112°-121°之间,西临嵩山、伏牛山和桐柏山,东临黄海,北以黄河南堤、泰山、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接壤。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行政范围包括河南省的中东部、安徽省的北部、江苏省的北部、山东省的南部。……
    图0.1 淮河流域范围示意图
    ……按地形地貌特点,淮河流域可以划分为七个小区:
    1.豫西山丘区……
    2.淮南山丘区……
    3.淮南近丘陵及平原区……
    4.上游淮北平原区……
    5.中游淮北平原区……
    6.下游苏北平原区……
    7.沂沭泗流域……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豫西山地东麓和泰沂山地腹地。目前仅有河南新密李家沟、许昌灵井和山东沂源扁扁洞、黄崖四处地点。……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8600-7300年)
    ……可以看出,贾湖遗址二、三期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一期与二、三期差别较大。张弛将这类遗存单独划出,称为“贾湖一期遗存”,得到学界广泛接受。……据此可以推测贾湖一期距今约8800-8200年,贾湖二期距今约8200-7700年,贾湖三期距今约7700-7300年。……
    ……淮河中游北部地区经过发掘的与贾湖裴李岗文化年代相当的遗址有宿州小山口、芦城孜、淮北石山孜早期。……参考后李文化诸遗址和小山口遗址的测年,可大体推断石山孜一期年代距今约7700-7300年,总体上处于后李文化的晚期阶段。……芦城孜早期、小山口一期、石山孜一期这三处遗存可代表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两个阶段。早段以芦城孜早期为代表,晚段以石山孜一期为代表。……石山孜一期与小山口一期年代相当,且延续时间比小山口一期稍长,材料也比小山口一期丰富得多,因此,可用石山孜一期文化来指代距今8000-7300年前的淮河中游偏北地区。……我们建议以“石山孜早期文化”来指代皖北北部地区距今8000-7300年的遗存,包括原来的小山口一期遗存。……
    ……以顺山集遗址和韩井遗址一、二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文化面貌独特,时代特征鲜明,可单独命名为顺山集文化,其绝对年代距今8600-7900年,其相对年代为相当于后李文化中期。顺山集三期文化面貌独特,在继承顺山集文化部分因素的基础上,文化面貌己经有很大变化,不能算作同一文化,可暂命名为顺山集三期遗存。顺山集三期遗存绝对年代距今7800-7500年,相当于后李文化晚期。……
    图3.32 淮河流域及周边距今8500-8000年文化格局
    图3.33 淮河流域及周边距今8000-7500年文化格局
    第四章 双墩-北辛文化时期(距今7300-6000年)
    ……可以将淮河中游两侧及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7300-6300年间的考古学文化统称为双墩文化。双墩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在地域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早期距今约7300-6800年。遗址数量开始增多,遍布于淮河中游地区。可分为三个类型:皖北北区以石山孜二期1段为代表,可称为石山孜类型;沿淮地区以蚌埠双墩早期为代表,可称为双墩类型;皖北西区以临泉王新庄一期为代表,可称为王新庄类型。……晚期距今6800-6300年。与早期一样可分为三个类型:皖北北区以石山孜二期2段为代表,沿淮地区以蚌埠双墩晚期为代表,皖北西区以临泉王新庄二期和武庄一期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北辛文化中期和晚期偏早,属仰韶时代早期。……双墩文化的来源当是石山孜早期文化、顺山集三期遗存、贾湖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石山孜早期文化在本地发展为石山孜二期后,不断向周边扩展,向北到过北辛文化分布区的济宁张山,向南抵达并越过淮河,形成双墩类型,向西到达鹿邑武庄。双墩文化双墩类型形成后,继向南有影响,长江南岸的句容丁沙地遗址即发现典型的具有双墩文化早期特征的器物。……双墩文化之后,侯家寨文化之前,即距今6300-6000年之间,淮河中游地区遗址较少,仅在淮河南岸的霍邱扁担岗下层和红墩寺下层发现少量遗存。……
    ……北辛文化可分为早中晚末四期,早期……其年代距今约7300-6800年。……中期……其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晚期……其年代距今约6300-6100年。末期……其年代距今约6000年前后。……
    淮河下游北部(苏北地区)在顺山集三期之后,相当于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有邳州大墩子、连云港二涧村、连云港大村、沭阳万北、灌云大伊山、淮安青莲岗等。……综上,淮河下游北部地区在距今7300-6000年间的北辛文化时期,仍可分为南北两个小区:苏北北区和沿淮区。苏北北区更多的与北辛文化相似,但仍以其主体文化因素为主,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小区,同时与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马家浜文化保持着较多的交流,可命名为大伊山类型。其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距今约7300-6800年。与双墩文化早期、北辛文化早期相当。其当为顺山集三期遗存发展而来。中期……距今约6800-6300年。晚期……距今约6300-6000年。……
    豫中地区仰韶时代早期遗存可以距今6500年为界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仰韶文化初期石固类型,晚期受后岗一期文化影响较大。从上文分析可知,大河村前三期、椅圈马一期、石固Ⅴ期年代相当。……该期可作为仰韶时代初期石固类型。距今约6800-6500年。有学者将这些遗存统归为仰韶文化一期石固类型。……大河村前二期、椅圈马二期、大河村前一期的文化面貌总体上更多的与黄河北部的后岗类型关系密切,以至于有学者将这一大区距今6500-6000年间统归为仰韶文化第二期后岗类型。……
    ……石山孜早期文化发展为双墩文化石山孜类型,并扩张为双墩类型和王新庄类型。顺山集三期遗存发展为青莲岗类型和大伊山类型。……
    第五章 仰韶时代中期(距今6000-5400年)
    ……淮河中游北部地区在仰韶时代早期偏晚至中期阶段,遗址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一时期,豫西的庙底沟文仪诞生,苏北鲁南的大汶口文化也强势登场,二者之间发生了频繁的交流,处于中间的豫东皖北地区在文化面貌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二者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状态,且每小区之间又有不同,难以某个遗址来指代该区这一时期的文化,暂且以豫东皖北仰韶时代中期遗存统之。……
    ……刘林早晚两期统归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6100-5500年,早晚两期大体以距今5800年为界。……
    ……总体上,以石固Ⅵ期、椅圈马三期(含部分二期因素)、大河村一期(含部分前一期因素)文化面貌较为一致,遗址相距较近,可代表仰韶时代中期豫西山地东麓的一个地方类型,有研究者称为阎村类型。……
    第六章 仰韶时代晚期(距今5400-4900年)
    图6.16 仰韶时代晚期淮河流域大化格局
    第七章 龙山时代(距今4900-3900年)
    ……距今4200-3900年的豫中地区,汝颍区主要分布着以王城岗、煤山、郝家台三四五期、台王H2、M3为代表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郑洛区分布着以王湾三期、站马屯二三期为代表的王湾类型。……
  80. 80.0 80.1 80.2 80.3 80.4 林留根、胡颖芳、原丰、朱晓汀《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发掘简报》……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面貌、特征、内涵与山东汶泗流域的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临沂大范庄、枣庄建新等遗址基本一致,应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
  81. 81.0 81.1 宋艳波、武昊、董豫、吴晓桐《山东日照市苏家村遗址2019年发掘简报》……此次发掘的苏家村遗址主体遗存年代以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为主,部分可延续至龙山文化中期前段。…………目前已对遗址6处遗迹内的炭化植物种子遗存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经校正后的绝对年代多数集中在公元前2500~2200年。……
  82. 82.00 82.01 82.02 82.03 82.04 82.05 82.06 82.07 82.08 82.09 82.10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试析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3. 惠夕平《山东新泰雁岭关遗址调查》……该遗址位于今新泰市羊流镇雁岭关村村西的高台地上,文化面貌以岳石文化为主,并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部分周代遗物。……
  84.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庄丽娜、戴向明、林留根、王宜京、刘锁财《江苏泗洪后陈遗址发掘简报》……岳石文化迄今已发现百余处遗址,其分布范围东至大海,南达江淮,北及辽东半岛的南端。……
  85. 85.0 85.1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略论安徽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6. 86.00 86.01 86.02 86.03 86.04 86.05 86.06 86.07 86.08 86.09 86.10 86.11 86.12 86.13 86.14 86.15 86.16 86.17 86.18 86.19 86.20 86.21 86.22 86.23 86.24 86.25 86.26 86.27 86.28 孙万亮《渭水流域仰韶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通过以福临堡遗址、案板遗址等分组结果为依托,结合其他遗址单位的年代归属后,我们认为半坡四期文化大约分为早、晚两期,距今5500至5000年;同理,根据紫荆遗址、泉护村遗址等分组结论来看,泉护二期文化大致分为两期、三段,距今5000年至4900年。……文章指出半坡四期文化的前身是西阴文化,继承它的是泉护二期文化…………最后,我们认为半坡四期文化应当在BC3500年至BC3000年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泉护二期文化是指以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第二期遗存为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表2.3 泉护二期文化各遗址期别
    ……关于泉护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问题,学界也尚未达成共识。例如,最近王炜林认为泉护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在BC2900-BC2400年。目前有关泉护二期文化己公布的碳十四测年的遗址数量很少,其中在紫荆H124中公布了一组碳十四测年数据,其年代距今4845±175年。兼顾半坡四期文化下限年代至BC3000年左右,庙底沟二期文化上限年代约在BC2900年,以及参考各家意见后,我们暂把泉护二期文化的年代范围推定在BC3000-BC2900年。……
    ……据初步研究可知,半坡四期文化和泉护二期文化是两支在分布地域上大体相似,文化内涵前后继承、时间上先后衔接的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具体而言,在地域上,两者均是以关中盆地为中心,周边为辅;在内涵上,均以小口尖底瓶、深腹罐、陶壶、陶盆、陶钵为特色。参考前人意见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我们据此认为半坡四期文化应分为早、晚两期,年代大致在BC3500-BC3000;泉护二期文化可化分为两期(早期和晚期)、三段,年代大致在BC3000-BC2900较为合宜。……
    ……通常我们说西阴文化(或曰庙底沟文化)主要分布于陕晋豫地区,中心在关中和晋南。这类文化遗存内涵丰富,例如常见器型包小口尖底瓶、陶盆、陶罐、陶钵、陶甑,还有少量的陶釜、灶、陶杯、器座等,显然与半坡四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总之,无论是从地层层位关系还是器型演变的逻辑发展顺序上,都显示出半坡四期文化与西阴文化二者存在明显嬗变关系,即前者继承了后者。
    ……由上所述,依据之前在地层上发现的早晚关系和器物形态演变特征可知,泉护二期文化早期较接近半坡四期文化晚期,二者为同一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即我们所说的“血亲”关系。再次,通过半坡四期文化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对比后,我们认为马家窑文化中有不少陶器文化因素当受到半坡四期文化的影响。……最后,从出土小口尖底瓶、陶瓮、陶盆、带流罐、陶钵、陶盘等特征来看,分布于豫西晋南的“西王村类型”显然与半坡四期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甚或说它是半坡四期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也无可厚非。……整体而言,两种文化类型同大于异。
    泉护二期文化是指泉护村遗址第二期为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继半坡四期文化之后,分布范围大致和半坡四期文化较为接近。……首先,泉护二期文化的源头是半坡四期文化,且二者属于同一谱系的考古学文化这一观点己成为业界基本共识。……其次,关于这一文化流向问题。无论是从泉护村遗址、新街遗址、米家崖遗址地层堆积或遗迹单位叠压的早晚关系上,还是从器物形制特征观察而言,泉护二期文化对其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影响最大,换言之,泉护二期文化多数风格特征被庙底沟二期文化所继承和发展。……
    ……首先,半坡四期文化的前身属于西阴文化己成为业界共识。我们认为前者至迟在后者晚期时形成。……盛行近一千年之久的西阴文化,其发达的彩陶文化、小口尖底瓶、五边形房址等文化因素对周围文化遗存辐射范围较广,影响深远,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文明的滥觞期。在渭水流域,继繁荣的西阴文化之后崛起的是半坡四期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出土的器物标本陶瓶、陶罐、陶盆、陶钵、陶甑等表明,这一文化在渭水流域扎根之后,很快西进对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东进对豫西晋南的西王村类型均产生过一定影响。…………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事实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山西万荣荆村就发现过此类遗存,限于当时材料不足,未能识别出来。现在有学者称之为“荆村文化”。……
    ……现在基本认识是西阴文化、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三者之间属于同一谱系,具有“血亲”关系。本文通过对三者中共同发现的小口尖底瓶、深腹罐、陶缸、陶盆、陶甑等具有代表性器物分析后再次充实和完善了西阴文化、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事实。……
  87. 87.0 87.1 87.2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8.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的形成及东向扩张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9. 89.00 89.01 89.02 89.03 89.04 89.05 89.06 89.07 89.08 89.09 89.10 89.11 89.12 89.13 89.14 89.15 89.16 89.17 89.18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汉水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90. 邵会秋、吕军、税文霞、夏洪宇《湖北十堰犟河口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犟河口遗址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陶器种类较少,但从陶片陶质和可辨器形以及磨制石器对比来看,这类遗存与均县朱家台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非常相似,应属于回一类遗存。该类遗存在鄂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有人称之为朱家台类型,也有人将其命名为朱家台文化,绝对年代大约在距今6千年后半段。……
  91. 91.0 91.1 王炜林、郭小宁、陈靓、马驰《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发掘简报》……调查发现,遗址的东西两至是被当地人称为东、西河坝的小峪,北界是两河坝相交而成的断崖,南到南寨子村一组北侧,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其内涵主要以庙底沟文化为主,同时还有半坡及龙山文化、汉代、宋代等不同时期遗存。从目前的资料看,南寨子遗址是关中东部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庙底沟文化聚落。……
  92. 陈靓、张燕、郭小宁、郭辉《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出土人骨研究》……从5例可以进行部分观察的颅骨形态特征看,南寨子仰韶文化居民颅形为中颅、高颅结合狭颅,面部鼻根凹陷浅,犬齿窝弱或者中等,颧骨下缘方折明显,齿槽弓短宽,属于蒙古大人种。结合颅面部其他特征,诸如中等偏低的上面高值、低眶、阔鼻或偏阔的中鼻、较弱的鼻根突起程度,上齿槽突颌明显等,其与蒙古人种的南类型和东亚类型具有较多的接近因素。……
  93. 93.00 93.01 93.02 93.03 93.04 93.05 93.06 93.07 93.08 93.09 93.10 93.11 93.12 93.13 93.14 93.15 93.16 93.17 93.18 93.19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94. 王炜林、张鹏程、袁明《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
  95. 王炜林、张鹏程、李岗、袁明《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仰韶文化房址发掘简报》下河遗址位于陕西省白水县西固乡下河西村……本次工作的主要收获是对F1、F2和F3等三座仰韶时期大型房址的发掘…………这三座房址堆积中的出土物以陶片为主,另有石器、骨器、蚌饰等。从F1、F2出土陶片的器物形制看,基本上相当于华县泉护村一期文化三段、陇县原子头遗址的第五期等。其重唇口尖底瓶的口沿虽然退化,但仍属庙底沟文化的范畴,与半坡第四期文化的平折沿尖底瓶区别明显,同出的大量彩陶片也明显具有庙底沟文化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下河遗址实际上应该称作下河西村遗址,它与1986年文物普查记录的白水下河遗址在年代与分布范围均有不同,为便于介绍,我们沿用了原来的名称。目前,下河西村庙底沟文化遗存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位于与塬面相连的缓坡和平台上。……
  96. 96.0 96.1 96.2 钱耀鹏、刘斌、蔡晋、崔健、崔俊俊、高凤、洪秀媛、刘耐东、刘晓媛、杨菁、殷宇鹏、冯建科、史来兴《陕西扶风案板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本次发掘所获得的新石器时期遗存主要分为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案板三期文化三个时期,进一步丰富了案板遗址的内涵。仰韶文化中期的陶器……陶器组合及形态特征与“案板第一期”遗存相同,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陶器组合及形态特征与“案板第二期”遗存相近,属于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龙山文化早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陶器组合及形态特征都与庙底沟二期文化浒西庄类型较接近。……
  97. 97.0 97.1 薛新明、郑媛、武卓卓、周翔、张立强、赵潇雅、王俊蓉、景雅琴、次鹏翔、韩婧、温卓尔、王子涵、王飞虎、李德金、侯帅辉、高肖肖、吴悠、李典、崔雅竹、石吉彤、刘泽鹏、王乐《山西临汾桃园遗址T0534发掘简报》……桃园遗址本次发掘范围主要位于高速公路建设地带内,自西向东布设,并根据钻探结果所示遗迹分布及地势变化,分Ⅰ、Ⅱ、Ⅲ三区进行发掘。其中,在南距本次发现的最大房址F2不远处的探方T0534内,发现一处庙底沟文化时期灰坑(编号为2016CLLTT0531H359,简称H359),遗物丰富典型,器类完整,尤其是出土的大型彩陶精品,也是该遗址目前为止发掘出土的最大彩陶器。…………桃园遗址T0534探方的地层关系简单,但所含遗迹间相互打破关系相对复杂,其中H352为该探方内时代最晚者,H359相对时代最早。H359中出土的遗物以泥质陶器为主,主要为彩陶和素面磨光陶,少量饰线纹。陶器器类全且典型,包括泥质敛口曲腹钵、直口弧腹钵、敛口深曲腹盆、深曲腹瓮、重唇口尖底瓶、器盖、刀、环,敛口斜折沿深曲腹夹砂瓮、夹砂器盖等,器类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常见的器类组合,盆、钵、罐、瓶数量最多,流行彩陶。它与1989年山西河津固镇遗址一期H15、H16,以及1994年山西夏县西阴遗址第二次发掘的H30、H33、H34等灰坑内出土陶器组合及形制特点基本相同……另外,H359陶器与20世纪50年代末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一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确定的泉沪一期,以及2002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H9、1997年发掘的华县泉护村庙底沟文化一期H68和二期H107等出土的陶器组合和形制也诸多相似,时代应属于庙底沟文化繁盛时期无疑。……结合该遗址其他发现认为,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遗址……
  98.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山西泽州和村遗址发掘简报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99. 杨小川、李嵘《山西柳行仰韶文化遗存》
  100.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任瑞波《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庙底沟文化,又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也有学者称之为西阴村类型或西阴文化。陇山以西庙底沟时期的遗存集中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部地区。…………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主要出自大地湾、师赵村和阳洼坡三处遗址……综上,可将西北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整体年代大致推定为公元前4000~前3300年。考虑到当地庙底沟文化早期曲腹盆与半坡文化晚期曲腹盆已有不少相似之处,且半坡文化晚期不晚于公元前3800年,因此,可将庙底沟文化早期年代大致推定为公元前4000~前3800年,晚期前段推定为公元前3800~前3600年,晚期后段推定为公元前3600~前3300年。……至于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流向,我们赞同它在以天水为中心的渭水上游发展成为了石岭下类型。……
  101. 王树芝、王增林、张雪莲、叶茂林、蔡林海《胡李家遗址出土卷状炭化物的研究》胡李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的官亭镇与中川乡之间……文化性质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或庙底沟文化,是青海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02. 102.00 102.01 102.02 102.03 102.04 102.05 102.06 102.07 102.08 102.09 102.10 102.11 102.12 102.13 102.14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山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分期与分区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03. 103.00 103.01 103.02 103.03 103.04 103.05 103.06 103.07 103.08 103.09 103.10 103.11 103.12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再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04.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鲍颖建《豫北卫沁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探析》…………关于豫北卫沁河流域仰韶文化四期遗存的绝对年代,由于缺乏相关的¹⁴C测年数据,无法进行直接推断。因其与豫中处于同一时期的秦王寨类型年代大体相当,故结合后者可将豫北卫沁河流域仰韶文化四期遗存的绝对年代推定在3500BC—3000BC左右。……关于豫北卫沁河流域仰韶文化四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学界通常将其称之为大司空类型。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地区,包括冀中的西部地区等。大司空类型与豫中秦王寨类型处于同一时期,二者存在较多的文化交流现象;这在豫北卫沁河流域南部的一些遗址譬如洛丝潭等表现更加明显,如前所析,洛丝潭与大河村遗址的折腹罐、彩陶罐、瓮、缸、盆等器类较为接近。此外,豫北卫沁河流域西部边缘地区以洛阳南陈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晚期遗存属于西王村类型。
  105. 李嵘、杨小川《山西屯留水泉史前文化遗存》……综合考察陶器的陶色、陶质、纹饰、器类和形态,水泉H1、H2出土遗物的总体面貌与晋南地区庙底沟二期遗存有着较强的一致性。
  106.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刘随盛《陕西渭水流域龙山文化遗址调查》……在这28处龙山文化遗址中,纯属龙山文化的24处,龙山文化与西周文化遗址共存的4处。其中属于庙底沟Ⅱ期文化类型的10处,属于客省庄Ⅱ期文化类型的18处。……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这10处庙底沟Ⅱ期文化类型遗址的面貌大体相同……从采集到的标本看,这18处遗址均属客省庄Ⅱ期文化类型,它们的文化面貌大体上是相同的。……
  107.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08. 108.00 108.01 108.02 108.03 108.04 108.05 108.06 108.07 108.08 108.09 108.10 108.11 108.12 108.13 夏勇《论豫东、鲁西南地区王油坊类型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109. 魏继印、赵春青、耿广响《新砦遗址:打开“早夏”之门的钥匙》……新砦遗址面积达100万m²,是中原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遗址。这里不仅发现有三重环壕,还有发现类似城墙的夯土遗迹。……要认识新砦遗址的背景,需对新砦遗址第二期遗存进行分析。新砦遗址第二期遗存主要是由王湾三期文化和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因素构成,其中造律台文化因素的占比接近80%,而王湾三期文化因素则不足18%。……
  110. 李明华《西辽河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量化分析》
  111. 《辽宁凌源市邵杖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112. 黄小娅《广州方言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词》走、猋、诈、姣、佮、疒、面、脢、湴、溦、禾、镬、朝、
  113. 许璧仪《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探析》
  114. 杨祯海《粤语真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么?》……饶秉才先生在《广州话造词法研究(之一)——词法学造词法》,对广州话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造词法的整体来看,它与汉民族共同语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它本身的许多特点”……至于通话与否,不能作为界分“方言”的标准。通话是语言行为的正效应,指交谈中能彼此听懂对方的话。交谈,是受说话者的地域背景、社会背景、话题、语境,表达手段、方式、风格,以及个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及身体条件等所制约的,难以得出一个恰当的参照对象或参照系,因而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一般地说,只要是汉语的变体,就如李荣先生说的,:“无论好懂不好懂,都是汉语方言,汉语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标准音。”有了统一的文字,就有统一的书面语言。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方言,用书面语言对话,不会存在很大困难。……
  115. 陈虹羽《从粤语词汇中浅析粤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渊源》
  116. 毛元晶、李建慧《古汉语与粤方言音系浅析》
  117. 刘亚举、李瑾、岳俊涛、李学博、石美森《贵州仡佬族和苗族人群24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关系分析》…………应用 SureID® PanGlobal 试剂盒对贵州 399 名仡佬族和 333 名苗族无关个体进行 DNA 扩增, 采用 3500XL 遗传分析仪进行电泳分析,GeneMapper ID-X v1. 5 软件分析等位基因片段大小。统计分析 24 个 STR 基因座的频率数据和法医遗传学参数,并与其他地区已有人群数据进行比较。…………应用本文获得的贵州仡佬族和苗族人群的D3S1358、TH01、D21S11、D18S51、D12S391、D2S1338、D5S818、D13S317、D7S820、D19S433、CSF1PO、vWA、D8S1179、TPOX、FGA、D16S539等16个STR基因座遗传数据,计算与19个比较人群的Nei's DA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仡佬族与湖北汉族(0.0205)、贵州苗族与湖南汉族(0.0033)的遗传距离最小;贵州仡佬族与云南苗族(0.0449)、贵州苗族与云南苗族(0.0363)遗传距离最大。根据遗传距离,构建21个群体UPGMA系统发生树,其中,10个汉族群体彼此间遗传距离较小;11个少数民族之间群体差异较大,彼此成独立分支。…………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苗族与10个汉族之间的遗传距离(0.0033~0.0238)小于贵州仡佬族与10个汉族之间的遗传距离(0.0205~0.0432),因此贵州苗族较贵州仡佬族和汉族间存在更密切的遗传关系。其原因可能与贵州苗族与汉族人群在大规模、频繁的人口迁移过程中相互间基因交流较多所致。而仡佬族与汉族群体及其他群体间遗传距离差明显,可能与其民族高度聚居、族内通婚及长期相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质特征和遗传基因有关。UPGMA系统发生树聚类分析显示,11个少数民族群体彼此成独立分支,贵州苗族和云南苗族的遗传距离最大(0.0387),分别单独列为一支,这说明同一少数民族群体,其群体遗传差异会随样本容量、地域及环境变化而改变。10个汉族群体(贵州汉族、湖南汉族、广东汉族、福建汉族、湖北汉族、辽宁汉族、北京汉族、河南汉族、山东汉族、山西汉族)彼此的遗传距离较小,说明他们的共同起源比较近。从总体来看,根据各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计算的DA遗传距离与各民族群体的形成历史较一致,说明常染色体STR遗传标记在民族间遗传距离和基因漂流的评价中起着一定作用。……
  118. [1]
  119. 景惠西《从虞舜看商部族的起源在河东》
  120. 牛世山《商文化京当类型:判别、分歧与解析》商文化的京当类型是分布于陕西关中西部的的一个文化类型,是商王朝势力西逃到陕西渭河流域,并融合本土族群后在物质文化上呈现的新的文化形态。…………以上分析可总结为,已知京当类型遗存的时代上限不早于小双桥期,下限可晚到殷墟二期偏晚(商王武丁晚期到祖庚、祖甲时期)。…………
  121. 宋江宁《商文化京当型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以往的资料和相关研究都表明,在关中西部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中,商文化京当型是以商文化因素和郑家坡类因素为主的一支考古学遗存。郑家坡和岸底遗址则代表以郑家坡类因素为主导,几乎未见商文化器物的另一类遗存,学者称之为“先周文化”、“郑家坡文化”或“郑家坡类遗存”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商文化向西传播过程如下:第一期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对一种主要地方因素(郑家坡类)施加了强大的影响,二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起向西扩张。但此期限于资料,对周原影响的情况尚不明了或对周原的影响不及对朱马嘴的影响,甚至极小。第二期在周原地区发现相当多的遗存,但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个整体也发生变化,在不同地域和流域上的差异明显,可以认为既有土著化增强的原因,也有因距离核心区远近不同的原因。第三期分布范围不变,但整体文化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商文化因素与郑家坡类因素在东部形成均势,而土著因素在西部(或渭水支流漆水流域)则仍延续二期的态势,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从商文化京当型到郑家坡遗址早期基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商文化因素由多变少,郑家坡因素由少变多;商文化因素逐渐土著化并消失,土著因素逐渐摆脱商文化影响逐渐强大起来的过程。也可得出两点认识:①郑家坡遗址早期遗存晚于京当型,因京当型的下限在殷墟二期或一二期之际,故郑家坡遗址的上限也只能到此或略晚;②郑家坡遗址早期遗存中几乎没有商式器的存在,说明郑家坡类遗存在这个时期已经独立起来,而此时商文化至少也已退出周原和漆水河流域。​
  122. Jiayang Xue、Wenjun Wang、Jing Shao、Xiangming Dai、Zhouyong Sun、Jacob D. Gardner、Liang Chen、Xiaoning Guo、Nan Di、Xuesong Pei、Xiaohong Wu、Ganyu Zhang、Can Cui、Peng Cao、Feng Liu、Qingyan Dai、Xiaotian Feng、Ruowei Yang、Wanjing Ping、Lizhao Zhang、Nu He and Qiaomei Fu《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
    …………“We foun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shared more affinities with those NEA populations in the YR basin. ”…………
    …………“In all, the ancient individuals related to the Shimao culture in the LN Longshan period from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shared more matern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but not earlier) populations in the YR region outsid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mong these LN Longshan populations, those related to Shimao culture share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those related to Taosi culture in the Middle YR.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trong and extensive population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LN Longshan period, not only within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but also between northern Shaanxi and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s.”…………
    …………“To explor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and present-day humans, we compared their genetic affinities includi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Daur, Mongolia, Dai, Miao, etc.), Han populations (“NChina_Han” and “SChina_Han”), and the populations in Tibet and Taiwan of China. Among these present-day populations in China, the Han populations carried both the NEA dominating haplogroups A (5.95–6.46%), C (1.79–5.94%), D (19.05–25.84%), and G (1.19–5.94%) and SEA dominating haplogroups B (11.37–14.88%, B4′5), F (13.69–13.95%), and M (18.60–24.40%), and show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haplogroup D (19.05%–25.84%), consistent with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The genetic distanc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were closer to Han populations (F ST < 0.03, p > 0.06 in NChina_Han; F ST < 0.04, p > 0.06 in SChina_Han) than other present-day minority populations, including those in Tibet and Taiwan. The haplogroup sha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shared higher proportions of haplotypes with the Han (NChina_Han, 6.04%; SChina_Han, 4.70%) than with the other present-day populations (0.00–3.65%).”…………
    …………“Our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in the LN Longshan period shared mor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LN populations in the YR region, rather than those from earlier periods. Among these YR populations in the LN Longshan period, the populations related to Shimao culture showed the closest affinity with the populations related to the Taosi culture in the Middle YR’s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
    …………“Finally, we found that the LN Longshan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in northern Shaanxi were closer to the present-day Ha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than to the minorities in China.”………
  123. 秦皇嬴姓源于山东 莱芜史上称"古嬴".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124. 李学勤: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
  125. 《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
    “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夏。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赎。”何谓真?臣邦父产子及产它邦而是谓真。何谓夏子?臣邦父、秦母谓也。……
  126. 翟文侯《关于生肖纪年的相关研究》
  127. 仓林忠《关于干支的起源及其本义》
  128. Qiuxia Sun、Mengge Wang、Tao Lu、Shuhan Duan、Yan Liu、Jing Chen、Zhiyong Wang、Yuntao Sun、Xiangping Li、Shaomei Wang、Liuyi Lu、Liping Hu、Libing Yun、Junbao Yang、Jiangwei Yan、Shengjie Nie、Yanfeng Zhu、Gang Chen、Chuan-Chao Wang、Chao Liu、Guanglin He & Renkuan Tang《Differentiated adaptative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language-related demographical history in South China inferred from 619 genomes from 56 populations》
    …………“GPH shared more alleles related to Zhuang than Southern Han Chinese but received more northern ancestry relative to Zhuang. Admixture models and estimates of genetic distances showed that GPH had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geographically close TK compared to Northern Han Chinese, supporting their admixture origin hypothesis. Further admixture time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reconstruction supported GPH was formed via admixture between Northern Han Chinese and Southern TK people. ”…………
    …………“suggesting that two ancient ancestries from North and South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GPH,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people from YRB i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ancient groups from Taiwan Hanben in the Iron Age, 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admixture-f3 statistics models.”…………
    …………“Of the two sources contributing to the GPH, one was inferred to contribute 46% of the total admixture proportion and most genetically similar to the Cambodian groups. Analogously, the other source was inferred to contribute 54% and most genetically similar to Han_Harbin. This also supported the mixed north–south model as confirmed by several analysis.”…………
    …………“​Furthermore, we explored the most potential genetic ancestry and reconstructed the fitted-best model of GPH by conducting admixture f3-/f4 statistics analysis, qpGraph, and qpAdm.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GPH could be modeled as a mixed descendant of Northern Han and Southern TK indigenous communities or simulated as a mixture of Northern millet farmers in the YRB and ancient groups from Taiwan. The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s also supported north-south admixture.”…………“We supposed that it could be the Han Chinese in the North who, after experiencing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s with Southern indigenous populations, formed the current GPH group. ALDER’s identified date of admixture was around 985.38 BCE–458.82 CE. Notably, this time coincided with the Qin Dynasty’s unification, which facilitated the migra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groups in China. Subsequently, intergroup interaction was further promoted by three major southward migrations of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Yongjia Rebellion, An-shi Rebellion, and Jingkang Rebellion). Besides, the ancestors who spoke AN in Southeast Asia received gene flow from China around 2500 years ago, consistent with Southern China’s and Northern Vietnam’s unification during the Qin and Western Han dynasties.”…………
    …………“Our estimated admixture time and constructed admixture model of GPH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admixture hypothesis of GPH, suggesting that GPH can be modeled as an admixture of ancient Northern group which associated with YRB farmers and a Southern group related to the ancient people of Taiwan. ”…………
  129. Guanglin He、Atif Adnan、Wedad Saeed Al-Qahtani、Fatmah Ahmed Safhi、Hui-Yuan Yeh、Sibte Hadi、Chuan-Chao Wang、Mengge Wang、Chao Liu、Jun Yao 《Genetic admixture history and fore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o-Burman-speaking Qiang people explored via the newly developed Y-STR panel and genome-wide SNP data》……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total of 534 unrelated healthy individuals from the Qiang ethnic group (514 male and 20 female) from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ll participants gave their informed consent either orally and with thumbprints (in case they could not write) or in writing after the study aims and procedures were carefully explained to them in their language. ”……
    …………“There were four haplogroups (D, J, O, and R) that accounted for 87%, while just two haplogroups (D and O) accounted for 75% of the Qiang population”……
    ……“The ancestry composition and corresponding admixture proportion of the Qiang people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odel-based ADMIXTURE software. We found that 7.5% ancestries were related to Hmong-Mien-speaking Hmong, 8.3% were related to Austroasiatic-speaking Htin, 69.6% were related to middle Neolithic Miaozigou people, and 0.146% ancestries maximized in Austronesian-speaking Atayal. Tibetans and ancient Nepalese people shared most ancestry composition of Qiang’s gene pool, suggesting their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Yellow River Basin farmers. ”……“We also identified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anxi Qiang and ancient Mongolian and Xiongnu. The estimated FST values between the Qiang people and the modern East Asian reference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Qiang had the least genetic distances with Naxi and Yi, followed by Hans. Compared to the ancient populations, we found that the Qiang people had a closer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middle and upper Yellow River Basin people. ”……“We formally estimated the ancestry source composition and admixture coefficient of Sichuan Qiang people and their geographically close populations. Considering the identified two-way admixture signatures from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we first used the two-way admixture qpAdm models to portray their ancestry admixture processes using Early Neolithic people from Amur River Basin (China_AR_EN), Neolithic people from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China_WLR_LN), and Bronze/Iron Age populations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_YR_LBIA) as the northern sources and using Neolithic people from Fujian and Guangxi and historic people from Guangxi as the potential southern sources. Our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focused on the admixture process. We found that the Qiang and other northern Tibeto-Burman-speaking populations (Tibetan and Sherpa) derived their primary ancestry from the ancient northern East Asians in the predefined two-way admixture models. Southern Tibeto-Burman people harbored more ancestry related to the southern East Asians, such as Sila. It was modeled as an admixture result of 0.297 ancestries related to Yellow River farmers and the remaining ancestry appeared to be the BaBanQinCe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dmixture patterns observed in Cong people. To further validate whether both inland and coastal southern East Asians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Qiang people, we used a three-way admixture model with China_AR_EN as the northern source, Baojianshan as the inland southern source, and Hanben_IA as the coastal source. We found that the Qiang people could be modeled as an admixture of the 0.0564 ± 0.095 ancestry from China_AR_EN, the 0.102 ± 0.08 ancestry from Baojianshan, and the 0.334 ± 0.165 ancestry from Hanben. ”……
    ……“We also identified different genetic structures between the Qiang and highland Tibetans. The Qiang people in Sichuan province showed a mixed landscape with major ancestry from Yellow River farmers and minor ancestry related to southern East Asians (Dai and Atayal), suggesting that Qiang possessed more genetic influence from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s. Our ADMIXTURE and qpAdm results consistently supported that most of the ancestry of the Qiang people was derived from northern East Asian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origin of Qiang,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North China.”……
  130. 130.0 130.1 130.2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
  131. 131.0 131.1 131.2 Basic data selection
  132. 132.0 132.1 132.2 世界银行
  133. 移民难遏老龄化
  134. 疫情害的!澳洲去年生育率创历史新低
  135. 日去年84万婴儿出生 120年来新低
  136. 성별 인구수
  137. 137.0 137.1 国民所得及经济成长统计数据库
  138. Israel's population at nearly 9.5 million as it enters 2022
  139.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
  140. 总和生育率低至1.3,我国是否跌入“低生育率陷阱”?
  141. Официальная статистика
  142. РЕСПУБЛИКА ЮЖНАЯ ОСЕТИЯ
  143. 2022 Guvernul Republicii Moldova
  144. 2010《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第二编 基本自由权
    第8条 平等权
    1.所有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受法律的同等保护。8. (1) All persons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 and entitled to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5.本条并不禁止下列事项并宣告其无效:(5) this Article does not invalidate or prohibit—
    5.1.规范属人法的任何条款;(a) any provision regulating personal law;
    5.2.将任何与宗教有关的职位,或任何宗教团体所管理的机关或机关的职位限定由其宗教信徒从事的规定或做法;(b) any provision or practice restricting office or employment connected with the affairs of any religion, or of an institution managed by a group professing any religion, to persons professing that religion;
    5.3.为马来半岛(包括保留地)原住民的保护、康乐和改善的任何规定,或将公共服务机关中合理比例的适当职位保留给原住民的任何规定;(c) any provision for the protection, well-being or advancement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ncluding the reservation of land) or the reservation to aborigines of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suitable positions in the public service;
    5.4.规定在某州居住作为在该州参加选举、投票或担任该州州内机关或机关职位的资格的规定;(d) any provision prescribing residence in a State or part of a State as a qualification for election or appointment to any authority having jurisdiction only in that State or part, or for voting in such an election;
    5.5.在独立日之前生效的州宪法条款或其相关的任何规定;(e) any provision of a Constitution of a State, being or corresponding to a provision in force immediately before Merdeka Day;
    5.6.准予马来西亚军队召募时只限马来人的相关规定。(f) any provision restricting enlistment in the Malay Regiment to Malays.
    ……
    第11条 宗教自由Freedom of religion
    1.除第4.规定之外,每人都有信奉宗教的权利,亦有权传教。(1) every person has the right to profess and practise his religion and, subject to Clause (4), to propagate it.
    4.各州法律,以及就吉隆玻、纳闽、布城等联邦辖区而言联邦法律可以就向信奉伊斯兰教者传播任何宗教教义和信仰进行管制和限制。(4) State law and in respect of the Federal territories of Kuala Lumpur, Labuan and putrajaya, federal law may control or restrict the propagation of any religious doctrine or belief among persons professing the religion of islam.
  145. 王征《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河南省邓州“台湾村”高山族认同研究》
    绪论
    ……河南邓州在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一个高山族,后来在80年代改民族成分的高潮中,有很多汉族改为高山族……1989年11月15日,国家民委、公安部发文《国家民委公安部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称:“近年来,有些地区没有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精神执行,个别地区不适当地,大批地更改了民族成分,有碍于民族团结;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确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自通知下发之日起,全国各地一律暂时停止更改民族成分工作。邓州市恢复高山族成分的热潮也降了下来。……建立在民族识别基础上的民族政策给某些民族带来实惠和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族群认同。随之而来的便是族群认同的功利性特征日益突出。……
    第二章 邓州“台湾村”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
    ……在“台湾村”里,当我向当地的人询问高山族时,人们会这样来回答:“台湾村指的就是那几个姓氏了”。“这八个姓的都是从台湾来的”,还会说出他们的大致位置。在他们看来,共同的祖籍地台湾(尽管隶属于不同的族群)八姓七家具备了共同体的意义,我们八姓就等于我们台湾高山族。“七家八姓”成了一个台湾村高山族的族群边界。在黄氏墓园遇到了几个小学生,他们对我说:“我们都姓黄,我们也是高山族。”可以发现,不论是外人,还是高山族自己,人们依据姓氏确定高山族的族群身份的,并且在下文的分析中也看到,在改祖籍的过程依据也是姓化。前面谈到,“台湾村”高山族大多与汉人通婚。人们现在都是依据父亲一方来追溯自己的世系和族源。这样一来,高山族人口日益庞大。在访谈中,张姓的一位年轻人认为,“现在血脉早已混合了”。……时间上七家八姓的家谱中以陈氏家谱(撰于同治六年,1867年)为最早,其次为谢氏家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他六个姓氏都在民国30年前后(1941年)。这距“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即1668年落籍邓州己经200余年。……
    第三章 “台湾村”高山族认同中的力量参与
    ……“台湾村”红火起来了,黄廷的后人们也开始有所行动。黄廷降清后,其后人居住的村庄就叫“伯府宅”。自2005年,“台湾村”的寻亲之后,黄廷后人也去福建寻了亲,并准备重建黄氏陵园、天后宫、武衙门、议事厅、黄氏宗祠、闽营家祠、闽南一条街等,“5年形成规模”。规划执行的第一步,是把黄廷的祖坟从上营村迁回伯府宅,但他们受到了祖坟所在地上营村村民的阻拦。访谈中一位老人说,“黄廷是漳州人。黄廷这里有一个墓,就在上营村的西南方向,不过在几十年前破四旧、立四新时已被炸掉,墓碑拉去烧了石灰,现在只是一块平地,里头什么也没有了。”现在这块承包给了陈氏族人,伯府宅来的村民说,黄廷是他们祖先,应该葬在他们村。上营村的人则说,黄廷墓当初选在哪里,就应该留在哪里。双方几百人围着,差点发生冲突。最后,在上面调解下,伯府宅来的村民在黄廷墓前挖一点土,用红布包着,就算把墓迁走了。……八姓族谱的发现以后,邓州市领导非常重视,除了支持开发旅游区外,并支持恢复他们的高山族身份。按照规定,县级政府无权批这么多人改籍,邓州市采取了迁回的办法,分期分批予以恢复改正。“陈朝虎说,为了陈氏改族籍的事,我借调到市委统战部干了4年。根据市委会议纪要,统战部和台办领导让我挨家去做村民的工作,最后我们村改了158人,加上在外的,有230人改了族籍,2004年年底改完”。改族籍的实际操作是这样的,八姓中自愿更改者,必须交纳一定的活动费用,通过委托人来更改族籍。高山族看来,既然台湾人也认亲了,改了祖籍就可以有优惠政策,老年后不用火葬、孩子上学也能加分。也有人看重的是,可以生二胎。这样就出现了高山族民族人口骤增多的情况。由于大规模办理陈氏家族改族籍一事,“事前没请示,事后没汇报”,邓州市已经受到了国家民委的严肃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改籍同样遇到了麻烦,委托人在“活动”时,收到上级这样的批评性回复:“少数民族并不少”。这样的话语批评之后,台湾村的改祖籍就中止了。……
    第四章 “台湾村”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思考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原邓州“闽营”后裔大约3500户18000人,而该地自称先祖系台湾土番的有7家8姓约350户1800人,基本上占闽营人户数的10%;到2005年,邓州闽营后裔有3047户13254人,而自报高山族的有544户2674人,高山族户、人比例分别达到了17.9%和20.1%。当年黄廷一部落籍河南,“沿途临县留兵屯垦,留在南阳者,分驻方城、唐河、新野、镇平、南阳、内乡(今邓州市)等七县”。慕义伯黄廷本人率五营亲兵五千余人自邓州城至西北冠军村(今属张村乡)沿湍河南岸一带,分驻并新建五里四十八村。在亲兵五千余人中7家8姓的台湾土番先人也不过7~8人而已,其所占比例不足五百分之一。……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台湾村就邓州闽营的历史而言,300多年前这些从沿海地区迁入中原内陆的人口,随着时间的变化己经“河南化”甚至“邓州化”了。最明显的就是语言已完全河南方言化,只在亲属称谓上还遗存少许闽南方言特点;饮食习惯也己完全当地化,并根据当地特产制作出大家所喜食的特有食品;各种风俗习惯基本本地化,但在婚丧嫁娶的一些形式内容上还掺杂着一些不同于当地人的闽南习俗。至于当地自报民族成分的高山族,虽然强调他们自身的“番俗”痕迹,但是在与同村的非高山族的“营里人”后裔的交谈中了解到高山族所说的一些称谓、习俗均为“营里人”所共有。事实上,即使黄廷所部确实有来自台湾的“土番”,他们也势必先经历了“闽南化”再“河南化”的过程……
    案例12 访问时间2012年8月24日;访问地点张村镇上营村;访问对象CTD村民:现在时间过去都恁久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山族,只是知道改成高山族成分各方面都有照顾,小孩子上学能加5分呢,这么好的事,无所谓是汉族还是高山族了,改成高山族那不是好事?
    ……高山族身份的确认,强化了“台湾村”本已淡薄的民族意识。或者可以说,身份确认的过程本身,就是他们的民族意识不断凸现和强化的过程,“台湾村”高山族村民对自己的高山族身份倍感自豪。同时,为了与那些更改民族成分的所谓“假高山族”区分开来,他们更要强调自己正统的高山族身份。当地政府旨在推动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而制造的高山族“文化传统”,在推动当地高山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高山族的民族意识。就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而言,利益与民族成分的挂钩,使得不同族群因为民族成分的差别而在利益分配中获得了不同的份额,由此引发了不同族群之间新的矛盾和争议。这种族群关系的变化,有时表现为不同民族间的,有时则表现为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
  146. 彭勇《明代的养老和优老之政》
  147. 明代开辟传统工商业发展新时代
  148. 研究显示: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来自中原
  149. 俞敏先生和汉藏语言比较
  150. 研究表明:汉藏血缘关系最近
  151. Dongyue Zhao、Yang Chen、Gaowen Xie、Pengcheng Ma、Yufeng Wen、Fan Zhang、Yafei Wang、Yinqiu Cui、Shizhu Gao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n the social customs of the Tang Empire in the Medieval Ages》
    ……“The Shuangzhao cemetery is located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his cemetery was excavated by Xian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 2019–2020. A total of 59 burials were unearthed, including one burial of the Tang Dynasty (M56), and 58 burials of the Han Dynasty. M56 (cal 1268–1072 BP) in the Shuangzhao cemetery, is 6.76 meters long and consists of a slope tomb passage and a coffin chamber, situ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is cemetery. M56 exhibits the feature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8th century to early 10th century) tombs: a straight-back knife shaped plane structure, with the east wall of the tomb passage and chamber on the same plane. The tomb chamber is 2.06 meters long, 1–1.37 meters wide, 0.9–1.3 meters high. Three sets of human remains (numbered R1, R2 and R3 respectively) and a pagoda-shaped jar with a lid, a typical artifacts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foun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chamber, with R1 laying on the top of R3 and to the west of R2.”……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rectangular earthen cave tombs were usually used for the burial of lower officials and common civilians. The structure of M56 is simple, with a 2.06m long, 1–1.37m wide, and less than 9m2 tomb chamber. Only one rough pagoda-shaped jar was buried with hosts as grave goods. Inferring from the type of the burial and the quantity and traits of the funeral objec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individuals buried in M56 was identified as common civilians .”……
    ……“Based on the genomic data, we’ve found that the three individuals in M56 all fall into the East Asian gene pool, and are clustered with other ancient Central Plains populations such as Longshan individuals and modern Chinese populations such as Han, Naxi, Lahu, Yi, Tibetan and Tujia, all belong to Sino-Tibetan speakers. There is no sign of the exotic genetic components from outside the Central Plains.”……
    ……“The burial objects and the form of the tomb, which is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social status in the Tang Dynasty, revealed that the Shuangzhao cemetery was used by local civilians rather than nobles or high-status people in the society. The analysis of the genomic profile of these individuals showed that the individuals buried in the tomb had typical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re was no kinship among these three co-buried individuals. In addition, the isotopic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ets of the three individuals were similar, mainly based on C3 and C4 plants with relatively low animal protein. Combining these pieces of evidence, we confirm that the people buried in M56 were common civilians of the Tang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