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基於曼昆寫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介紹。

經濟學原理概括

編輯

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經濟學基礎的知識,主要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在微觀經濟學中,主要講的是價格理論,有關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個體市場行為,其中包括有市場供求理論,和博弈論的初級內容;宏觀經濟學,是以市場宏觀經濟為主,考慮政府的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其中包括通貨膨脹貼現率利率稅收以及匯率等相關政策對經濟體的影響。

均衡價格理論

編輯

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所形成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它是由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直接決定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交叉點所決定的價格。當供需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產生的商品量可以稱作均衡產量,它的售價就是均衡價格。顯然,均衡價格論實質上就是供需論,即用供需關係來說明價格的決定。但是,均衡價格論並不僅僅局限於供需決定論,它在解釋需求變動與供給變動時,又引進了邊際效用論和生產費用論。 價格與供需是相互作用的連鎖關係,價格會影響供需,供需也會影響到價格。假設價格水準一定,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則會上升到當前價格以上,生產也會隨之增加。與之相反,假如需求少於供給,那麼價格就要降到當前價格以下,生產也會因之減少此分析了供給,需求與價格的函數關係這種函數關係是:Q=b-aP。需求表現為自左向右向下傾斜的曲線,它隨價格的上升而遞減。它之所以會遞減,主要因為效用是遞減的,隨着價格的下降,供應商認為投資該商品無利可圖,於是紛紛退出,進而導致價格與產量成反比成長;供給表現為自左向右向上傾斜的曲線,它隨價格的上漲而上升,它之所以向上升則是因為隨着價格的上漲,供應商會加大對該商品的投入,使得產量增加,進而使價格和產量成正比成長。商品的價格經過供給與需求的種種變數,當供給與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即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時,就形成了均衡價格。 所謂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它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價格越高,購買者就越少,銷售量就越少;與之相反,價格越低,購買者越多,銷售量就越大。 所謂供給價格,就是供應商對自己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時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它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的生產的一般規律就是:當預期商品出售的價格小於生產成本時,生產會減少。當預期商品出售的價格大於生產成本時,生產會增大。由此可以做出該商品的供給曲線。

經濟學十大原理

編輯
  1. 人們面對着權衡取捨
    (英文:people face trade-offs)
  2. w:zh:機會成本就是你願意放棄的事物的價值
    (英文: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 理性人考慮邊際
    (英文: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英文: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 w:zh:交易可以使每個人更好
    (英文: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好辦法
    (英文: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 政府行為有時候可以改變市場表現
    (英文: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 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生產水平和服務水平
    (英文: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9. 當政府印發過量的貨幣時,價格也會隨之上升
    (英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 社會面對着通貨膨脹失業的短期權衡取捨
    (英文: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