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学院:共识

“维基过程”为维基媒体各计划内容之最终决定机制[1]。实行上,维基学院通过构筑共识来运作。”共识“指各方意见充分互动之后的结果或社群取向,非指”每一个人都同意”。

一个共识是人们依照诸如中立的观点方针,并通过有礼貌地讨论辩论来达成的。何谓”共识”是很难介定,几乎所有编辑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合理,”共识”一字亦常会成为滥作辩护的理由,但理想的编辑者应要有胸怀,承认对立观点中的合理性。

请记着维基学院的共识机制,不是偏执孤立观点、拒绝善意批评的护身符。当讨论仍争持不下,才适合籍着投票寻求解决纠纷的方案,但投票不能代替讨论

其实,维基学院的运作过程正好诠释什么是共识。在共识里混合着以下各种各样的人:大致上同意的人,反对但不反感的人,反对但并不太关心此事的人,强烈反对但承认并尊重社群意向者,大声疾呼而且毫不妥协的反对者,以及一些不守规矩的人。若你尝试达成共识,你就会知道你是否拥有它。请注意:以上各人观点、意向不同,但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无一声音被忽略。这是维基合作的基础。

共识的达成

编辑

严格意义上,“共识”意味着大家观点一致,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值得提倡的达成共识的方法是,提出一个观点或建议,在相关页面的讨论页或者更醒目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为1个月,如果是很醒目的地方则放置时间可以缩短,比如在互助客栈中放置1周就会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在确保有足够多的编辑者了解这一观点后,如果没有人反对,则共识就达成了。

一个人的观点往往有限,故异议时常会出现。如果遇到不同意见,大家应耐心并详细的进行讨论,吸取各方意见中有用的部分补充或更改提议,求大同存小异,以求更佳解决。如果在讨论期限内,各种反对观点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反对者不再反对修正后的提议,则共识也达成了。

上面的流程中如果未能达至协议,共识则还可以借投票建立。但单纯投票可能会使一些维基人觉得声音被淹没,所以仅仅在充份讨论后才可以进行。这时可借助“绝对多数”作共识的指标;此通常意味着获得三分之二(2/3)的多数,比如在页面存废讨论中。在其他一些影响较远的投票当中,“共识”的指标为70%的多数。还有些情形,如管理员授权投票时,“共识”的指标为达到80%的多数。投票一般原则是影响越大的决议(管理员任命,方针的通过等)需要的支持比例越高[2]

适用范围

编辑

“共识”一词可能被滥用。在争议中,人们可能使用“共识”来表示从“真正的共识”到“我的个人意见”之间的任一中间状态。例如,在一次反复回退的编辑战中,争论的双方都宣称他们的版本达到了共识。根据本页面原则确立的共识一般比自己声称的共识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少可能在今后被质疑甚至被否定(参见“共识的达成”一节)。

共识只对理性的编辑者起作用,这些编辑者通过善意的努力来使一个主题下的不同观点得到准确而恰当的描述。判断一个观点的合理性一般是困难的,几乎所有编辑者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合理,但理性的编辑者能够承认对立观点也存在合理性,后者比前者更难得。不过,维基学院的共识机制不为顽固坚持孤立观点并且拒绝善意的考虑其他意见的行为提供舞台(当然这样做也不是一定错误)。至于善意,若你卷入不中立的编辑,强调自己的编辑多么中立并不会掩饰你行动偏向的本质。

共识不可以动摇“中立的观点”等基本原则的地位,这些政策是维基学院运作的基础,是不容质疑的。常有无法接受基础政策的编辑者离开维基学院。

  1. 但不可违背中立的观点维基媒体理事会决定等基础政策
  2. 但注意:投票结果不必是共识。投票只是建立共识的工具,绝大多数同意只是共识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