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国诗学绪论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有韵文 >诗学 >中国诗学绪论

中国诗学绪论是一门关于中国诗史的学科,旨在引领学生对诗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基本的诗史,清楚历朝的代表诗人和诗作。

诗歌的产生

编辑

关于第一首诗歌作于何时,目前学界仍有争论。按照《诗谱序》的说法,诗词的兴盛,不在于上皇之世,盖当时民风淳朴,不会有不平则鸣。

从诗经到楚辞

编辑

两汉诗歌的发展

编辑

建安风骨到宫体诗

编辑

及宫体诗的兴起,则必先言当时诗风之嬗变。而宫体诗的产生,应当是缘情一说为先鞭。从古至魏,诗的作用是以诗教为主,讲究教化之用,孔子既曾云,思无邪,也亦说“关雎,以色喻于礼”,更曾说“诗亡隐志”[ :两条皆出自孔子诗论]。到了魏时,曹丕才大力提高文学的重要,在《典论 论文》中写,“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将诗赋从政治伦理中解脱出来,创造性的提出了诗赋欲丽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一种纯文学上的追求。但当时的诗学观,并没有转变为缘情,而是从“文以气为主”脱胎而来的建安风骨。曹丕虽在论文中云“徐干时有齐气”,但其追求,当是逸气。正如其弟曹植在《白马篇》中所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考虑其时代背景,正是军阀交战,人民困苦,需要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需要英雄。曹操在短歌行中求贤若渴,和他想要立一番功业的抱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昂健的句子。[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而曹丕据《三国志》记载,善骑射,好击剑,这种爱好,导致他的诗学倾向是昂扬的。但是,就曹丕具体的诗来说,他的风格是“清丽和婉”,并不能完全划分入建安风骨。[ :此处平利斌《建安风骨不能完全涵盖曹丕诗风》有论及。]

永明体到沈宋律诗

编辑

盛唐气象

编辑

盛唐诗在中国诗史中一直被以为是诗中的顶峰,不仅产生了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包括但不限于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人,也都是唐诗的高峰。唐诗是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盛唐诗则是明珠中最璀璨的一颗了。

中晚唐诗风的流变

编辑

走向歧路的宋诗

编辑

复古倾向下的明诗

编辑

无路可走的清诗

编辑

清人诗云:"宋人生唐后,惆怅真难为。"宋诗在唐诗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艰难的走出了一条主理的路子。

如果说,宋人是不幸的,那么清人则是凄惨的。清代词学家可以自夸中兴,小说戏曲都有卓越的著作涌现。但诗方面,较于唐宋,却有明显的差距。而清初诗的最强音,吴伟业,钱谦益,也不能完全属于清。从神韵,肌理到性灵,虽各自粉墨登场,但却没有特别好的作品。王士祯被袁枚讥为才力薄,翁方纲被袁枚讥为填书塞典,但自己却过分追求性灵,以至于俗不可耐。

袁枚与蒋士铨,赵翼齐名。袁枚的诗观,继承了明末公安派的主张,从主张上看,无疑以袁枚最为精妙,但过犹不及。而当时的诗学大家,沈德潜,选编五朝别裁集,其旨承于王士祯,袁枚《与沈大宗伯书》曾就《明诗别裁集》中无晚明诗人王次回与其争论,认为“望溪集中,时时窃之”,而沈氏著书,不做选裁,实在无语。大抵王次回学冬郎,而为理学家不耻。

当其时,清朝尚有毗陵七子,毗陵七子以黄、洪为首,略为可观。黄景仁,中国诗学上,一般认为其学李白,但其风格,似接受李商隐更多,传世名作,都有学李商隐的倾向。但其早厄,当代学者徐晋如在《缀石轩诗话》中以为其是郁达夫之先,实在是了不起的创见。郁达夫之诗,实有黄诗之味,可目为后劲。

自三大家后,则同光体出。以陈三立,郑孝胥之流最为名重。钱钟书云,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即为此君。同光体好用典,多不知所云,钱钟书云,读得,懂得,方能传得,实乃至论。

尔后,西学东渐,黄遵宪始以旧体乃作新文,被尊为三百年诗史。略读人境庐诗草,非无佳句,然今别离诗之一流,浅薄而无味,实旧体诗之亡之标志也。

清三百年间,振蔚词学,彬彬于世。而诗人虽多,却不及唐宋。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清人难矣。

现当代旧体诗的发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