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分配,按照流行的說法,是指:「分配的生活資料按人頭來分,不按照貢獻大小來分,不按照投資額來分,每個人想要什麼就分配什麼,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


一:按需分配的社會制度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编辑

按需分配社會制度的實現,不是一步登天,不是說需要什麼,就給什麼。說要天,就給天,說需要地,就把地分配給他。按需分配這種社會制度與其它一切社會制度 一樣,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逐步實現的過程,由基本的生活資料按需分配逐步到高級生活資料按需分配,再到更高級生活資料也按需分配。直到生產方式發生質的 變化,使得人類社會所可以生產的各種物質資料都能按需取用。

在現實世界中各國所實施的形式多樣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說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裡的物質生活資料按需分配的最 初萌芽。這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得到擴大和發展,最終這種保障將擴大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由生到死,無論他有無工作,都能無差別地給供 一定量的貨幣,讓其在市場上自由選擇所需。以期實現滿足社會中每個個人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醫療的需要。那時,中國就可以說自己初步進入了按需分配 社會,實現自己社會制度的一個大變革。實現無差別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無差別的對每一個人都同樣的保障制度與其它各種形式的社會保障將會有一個長期共存的過程,這個共存的過程也是各種社 會保障制度逐步統一的過程。其中的無差別保障制度將逐步由社會生活中凸顯出來,由社會生活中的次要因素轉化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現象。

無差別社會保障制度的實現,有個量到質的變化過程,從人的意義上說,是由社會人口中的少數逐步擴展到社會全體過程;從實現物質需求的能力的角度上說,則是由低級到高級,由少量到充足,由限制供給種類到逐步可以自由選取的過程。

這種無差別的生活保障與有無工作無關。相對失業救濟,這種無差別的提供保障,擴大了社會發展的收益面,無論老人還是兒童,婦女還是男子,有工作還是無工作 都可以有保障,將會極大緩和當今世界日益強烈的社會矛盾,對於緩解社會矛盾,家庭矛盾,減輕人們心理上的壓力、生存的壓力、家庭的壓力有極大好處。它擴大 了社會的物質需求,為人們放心消費提供了保障,增大社會需求拉動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動力,將更加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無差別的生活保障會對資本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會產生影響,使得人可以逐步擺脫資本的束縛,擺脫資本奴隸的角色,可以平等的站在資本的面前,有選擇不工作 的自由,並使財富的分配更加有利於生產者。資本的價值逐步降低,財富的分配將更加公平合理,直到有一天物質財富上的分配矛盾完全解決。

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這種無差別的利益分配將會不斷發展,直至最終與其它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統一,實現所有可以生產的物質資料都可以按照 每個人的需要提供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我相信中國可以在二十年內,在目前的正在不斷得到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基礎上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初步按需分配。

在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或者可以說是按需分配的初級階段,物質分配還不能真正無差別地提供給每一個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中仍然需要人,仍然存在著社會分 工,存在著商品交換,存在著因為物質生產中社會分工不同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分配上的差異。生產力水平還不能達到無差別地滿足每一個人的物質需求。生產方式 與分配方式要發生真正的革命性變革--消滅社會分工,消滅經濟、階級現象,以及國家機器,真正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只有通過電腦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 與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使得物質生產完全自動化,使得科學的進步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唯一要素,把人從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


未來社會的人將只有兩種工作--科學與藝術。屆時,興趣、愛好是工作的唯一原因,沒有人被迫為了生計而勞作,實現自身的價值滿足自我的興趣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對他人的最大幫助。那時,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將會得到真正的統一。

二:實現按需分配製度的生產力基礎 编辑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新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到社會生活生產中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電腦和機器人這類自動化技術,把人不斷地從物質生產勞動中解放出 來,使更少的人在更少的時間裡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滿足更多人的物質需要。它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體力勞動減少了,而腦力勞動增加了;並且在腦力勞動 中也表現為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的比重不斷增大的趨勢。使用什麼樣的生產工具對物質財富生產的影響日益擴大,將來會有一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實現農業工業 化,工業生產自動化;軟件技術、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會使得完全由機器人代替人從事生產勞動,由電腦控制物質的交流與運輸,信息網絡會把地球上一切生產活動都 聯繫成為一個整體。總而言之,一切可重複的非探索性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有機器人或電腦代勞。在物質的生產上,表現為產品生產與運輸中的每個環節都完 全實現自動化,由最初的原始資料加工到最後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完全不再需要人的參與,既不需要人生產,也不需要人來管理,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提出自己的需 要。

軟件控制硬件,知識決定生產,通過軟件技術控制生產機器,告訴生產系統如何進行生產、運輸,科學技術的進步會把未來的人們從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解放出來, 並且那些可重複的腦力勞動也將由電腦完成。人的工作只是進行探索性的科學研究並把已經證明了的科學研究成果交給生產系統去實現。生產系統中不再有人,沒有 人再從事物質生產,當然也就不需要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進行社會分工,不再有商品交換,不再有為了規範買與賣等經濟行為而產生的法規制度,因社會分工不同 而產生的物質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也必消失。人類社會將不再有階級的存在,不再有為商品交換及為解決經濟利益中的問題而存在的服務部門。

現代社會產生的所有制問題,如:生產資料公有制、私有制、國有制還是集體所有制都是因為在社會生產中存在分工而產生的現象,只有在物質具有可交換的意義, 所有制才具有意義,才存在所有制問題,物質才會具有價值的屬性。當生產力的發展消滅了社會分工,從而消滅了經濟這一社會現象時,物質的分配只與需求發生關 系,是一個是否需要的問題,與所有權無關,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物質所有制的問題當然也就不再存在了。

在按需分配社會裡,物質財富的所有權或者說所有制的問題不再具有意義。或者也可以說舊的概念不再適用於解釋新的物質與人之間的關係。分配方式與所有制無關,只與需求有聯繫。

一切社會現象都有產生發展直到消亡的過程。所有制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同樣也會有消亡的時候。

按需分配的社會制度與共產主義公有(國有)之間並不能必然地劃上等號。


在按需分配的社會裡,要按照不同的個性化的需要進行生產,滿足人們的需要。生產自動化只是為這種需要的滿足提供一個新的更好的實現的平台。在那時,社會生 活中的物質利益上的矛盾,將由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次要方面。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原始物質資料的限制(這點會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比如星際旅 行、地球鑽探能力的提高以及替代物質的發現而得到解決),另一個則是能否生產出來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科學技術水平是否達到的問題(而這點將隨著人類社會 的存在而永遠存在下去)。在此基礎上,進行物質資料的按需生產,按需取用。

在按需分配的社會裡,物質生產中的社會分工與勞動交換的消失,使得整個經濟這一社會現象消失,同時一切因經濟行為而產生的社會現象也將消失,因為社會物質 分配上的差異而產生的社會矛盾也將隨著分配上的差異的消失而消失。階級關係將不復存在,不再有階級差異。因追求物質利益而產生的社會犯罪以及其它一些社會 現象也必然會隨著消失,社會矛盾主要存在於精神生活領域。

那時物質產品只有使用價值,不再有交換價值屬性。或者也可以說物質產品將完全回歸它的自然屬性--既只具有使用價值,不包含再有社會勞動這一社會屬性。人 們對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就好像人們與所需要的空氣和陽光一樣,再不需要花錢去買了。一切都是免費的,物質的分配與所有權無關,它按照需要進行生產和分配。


科學技術的進步消滅了物質資料生產中的社會分工,但是精神生活中的分工,比如科學研究中的或者說知識的創新中的分工仍然會存在,電腦技術可以幫助人從事科學活動,用已知的方法去研究新事物,但是它不可能由事物中發現認識事物的新方法。未知領域的科學研究仍然需要人去完成。


知識交流以物質為媒介,當物質不再使用商品交換的方式時,精神生活資料的交流也將變得完全自由,人類社會將以另一種方式運行。人們的主要追求會轉向自由、 幸福、快樂、健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轉向知識的增長,生命時間的延長,情感上的滿足,榮譽的獲得。屆時,每個人都是學生,每個人都是知識的探索者、 普及者;同時每個人也都是藝術的實踐者。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加速度的,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觀察這些社會的發展變革,可以發現在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總是超越 了舊的制度。能準確知道社會變革的方向,適時制訂相關政策,即使在同一個社會制度下也會使得社會的發展加速。信息化技術(它最初產生主要是為了軍事服務) 帶動了美國在九十年代的一次飛速發展,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率先使用以及普及的國家很可能同樣是美國(軍事自動化技術將是一個突破口,在無人駕駛飛機,無 人坦克,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等尖端軍事武器裡自動化水平已經相當高了,但是所有這些武器裝備還沒有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將來會有一天,技術的進步會把所有這 些武器整合成為一個武器,成為人的無限延伸的手臂。同樣,我們也將把生產工具整合成一個整體,實現生產過程的全自動化。),它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速度。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危機和風險。在當今時代,我們的破壞能力是如此之大,同時,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 之間矛盾是又如此嚴重,以至於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就會有被矛盾所毀滅的風險。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它會帶來更大的挑戰和 機遇。


要不了多久,這一切就會實現,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都將要見證並且參與這一偉大並且也是充滿了挑戰的變革。

三:國家機器的消亡 编辑

馬恩論證了國家機器的消亡,他們認為國家政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施行無產階級專政,把一切生產資料收歸國 有,消滅私有制。最後在「國家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它就使自己成為多餘的了」;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係的干預」將會「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餘的事 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恩格斯《反杜林論》轉引自列寧《國家與革命》15-16頁)。


這種認識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認為實現共產主義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通過生產資料國有化,並最終實現「國家政權成為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恩格斯《反 杜林論》轉引自列寧《國家與革命》15頁)。就是說必須使得國家政權控制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切,在經濟上消滅私有制,政治上消滅私有權力,把社會上 一切權力統歸國家所有。這種擴大國家行政權力,全面擴大「國家政權對社會關係的干預」的做法,與實現共產主義消滅國家權力是完全背道而馳互不相容的。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調和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 益互相衝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鬥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衝突,把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以 內」,這種力量,就是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就意味著國家政治權力的擴大意味著這個社 會的內部矛盾衝突加大了,所以才需要擴大國家政權的控制領域,強化的國家機器,用以控制社會矛盾。國家的政治權力只能是表現在掌握國家機器的人的身上,從 政府機關來說,就是擁有了更大的社會權力,在政治上只能是更加專制,在經濟上則是國有化,由此實現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但是共產主義並非是要完成和鞏 固國家的權力,而是要消滅國家權力,如果目的是國家制度的消亡,手段卻是國家權力的加強;想的是要實現社會的大融合,手段卻是暴力;目標與方法是南轅北 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走向事物的反面。


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論》中曾說過「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國家是自行消亡的,但是這種消亡是與掌握國家政權的人的利益相矛盾的,它絕不可 能由掌握國家權力人的手中實現。一個無限的對社會的有著嚴密控制的政治權力決不會是自己「自行停止下來」「自行消亡」的。

馬恩在認為必須在經濟領域裡實行國有化的同時,也談到了民主制度,應當「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務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提任,而且規定選舉者可 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實際上真正的徹底的普選制從來沒有在社會主義國家實施過,正如經濟上權力的分化必然會產生政治權力上的分化一樣,在政治上具有獨立 權力的個人必然會在經濟上要求自主的權力,而這點是社會主義所不可能允許的。當個人的經濟要求與政府的經濟權力發生矛盾時,為了維護經濟權力上的統一,政 治上壓制民主實行專制就成為必然。


相對舊的社會,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它的國家社會管理職能是存在擴大的跡象,這種擴大是因為工業化的加快,新產業、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使得國家的社會職 能擴大到了新的領域。如果拋開這一因素,則政府的權力的控制面在不斷收縮而控制力度不斷減弱,向著「小政府,大社會」的趨勢發展。在經濟領域裡,政府的控 制由起初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不可買賣;到封建社會的土地可有限自由流通,存在著國家對工業商業行為的嚴密控制;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礦業、商業甚至 軍工業都有私人參與。同時,要求政府尊重尊重人權的呼聲在增加,社會的發展使得個人逐步在國家政權機關面前享有更大的自由,國家機關隨意處置個人的自由逐 步受到控制,法律上的量刑也在逐步減弱。可以看出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對經濟活動控制的範圍逐步減少,對個人的控制強度不斷減弱的過程,而其中,個人的自 由則在不斷發展,這是一個政治權力向個人手中不斷轉移的過程。或者說是由公眾手中異化出去的權力回歸的過程。


馬恩認為必須施行國有制的另一個理由是「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相矛盾」,其實這並不不矛盾,這點不僅不應當是產生資料國有化的理由,相反,它表明 社會化的活動、社會化的服務、社會化的職能可以也應當通過擁有私有財產的個人去完成。通過「小政府,大社會」,在經濟上擴大私有財產(在社會各個階層擴大 物質財富的擁有量),在政治上擴大個人的權力,實施民主制度,以此實現國家權力的逐步社會化,實現國家政權的逐步消亡,逐步由私有企業來完成以前由政府承 擔的社會服務。質變因量變的一步步積累而爆發,國家機器、國家機關的消亡權力轉移到人民大眾手中這一過程不可能違背普遍的物質運動規律。生產力的發展導致 社會分工的產生與消亡、按需分配的實現、國家機器的消亡都有一個量到質的變化過程,研究社會科學是不能拋開辯證法的。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這樣社會生活中的個人永遠不能直接參與所有社會活動管理所有的社會財富,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麼多精力,這就 需要某些人在不同領域代表公眾利益進行社會管理。就是說在社會生產中存在著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永遠不會產生人民對社會公共財產直接的權力,永遠實現不了那個 代表人民權力的國家機器的消亡。舊的社會形式或者說舊的國家形式的打破只可能建立在物質生產分工消亡的基礎之上。


通過私有化的方法市場化的方法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唯一方法,大私之後才有大公。出於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激烈的市場竟爭要求經營者必須改進生產方式,進行減員 增效提高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優化自然資源的配置,通過生產方式的改進,不斷減少生產、運輸環節中的人的參與,最終實現物質產品從最初的生產到最後產品送 到消費者手中完全無需人的參與。


而且這裡,關於國家政權的認識在理論上也存在著自相矛盾之處,國家是階級矛盾的產物,它怎麼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在國家政權有可能成為「整個社會 的代表」之前,階級和作為階級矛盾的產物「國家」都應該已經不復存在了,它怎麼有機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的?在社會主義國家裡,生產資料上的私有權曾 經被消滅過,但是國家機器仍然存在著。決定著社會制度上層社會建築變遷的是生產方式,而不是所有制關係。

共產黨人在認識自身時往往會忘記這一點,在討論資本主義國家性質時他們是生產力決定論者,但是談到如何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就只知道道德標準了。根子我認為在 馬克思那裡。在認識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社會制度時馬克思他顯然使用了兩個不同的尺度。考察階級社會時,馬克思主義者使用的是生產力標準,分析它的生 產工具,研究它的生產方式。但是一說到如何實現共產主義,道德觀之類的東西就佔了上風。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道德應當達到「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 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時候」,共產主義才有可能實現。列寧極大地讚揚義務勞動,稱之為「共產主義星期六」。似乎不是生產方式的改進,而是道 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肯定不會有恩格斯所說的「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因為在社會中存在著這一現象就意味著--人還必然從事直接的物質資料的生 產,在物質的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社會分工,存在著腦力與體力的差異,存在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存在著因為社會分工不同而產生的分配上的差異。


說到無產階級專政,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無產階級可以掌握國家政權,他們也就不再是無產階級了。奴隸制不是由奴隸消滅的,封建社會也不是農奴消滅的,同樣的道理資本主義制度的消滅也不可能由工人來完成。


在所謂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國家裡,如果存在著無產階級對政權的參與的話,也是通過代理的手,只能認為是一種對國家政治的間接參與,對政治的影響力是極其有限 的,工人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在意思形態領域裡被承認,從沒有被完全實踐過。這種參與甚至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那種民主水平都達不到。社會主義國家在其本質 上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在早期可能會有助社會的發展。但這種方法也存在著極大的侷限性,它只有在後發展國家,在其它國家為它的發展方向摸索出正確的方 法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方式之後才有可能是有益的。


要想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必須進一步私有化,實現每個個人的需要。就是說,國家的權力將進一步轉移給個人,人們把自己交出的權力逐步收回。政治改革上就 是通過政府各部門逐步企業化,政治家成了職業經理人,政府的社會職能通過逐步市場化,來達到人民自由選擇所需要的服務以及由誰來提供社會服務(政府由管理 走向服務,由壟斷性服務走向人民自由選擇服務的提供者)。人民也不再需要一個管理者,他們將有完全的權力決定由誰來為自己提供服務,直到有一天這種服務也 不再需要人來提供。


行政上權力的轉移是通過市場化的方法。經濟間接的權力轉化為直接的權力的表現就是國有制的消失。在國有制下,財產雖說是由大家共同擁有,但必有一個代理, 無論這個代理是誰,實際上普通公民是很少有對自己的財產的發言權的,甚至由誰來代表自己的權力都沒有,怎麼能談得上是擁有了呢?私有化以後,個人才真正直 接地掌握了擁有了自己的財產,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財產,才可以說真正擁有了。社會服務市場化後人民才有了選擇服務的自由。股份制就是一種擴大私有化的手 段,讓更多的人直接掌握自己的生產資料,擁有自己的財產。


一切間接的權力都將轉化為直接的權力,人民把權力收回,共同制訂公共規則,大家平等參與,自己決定自己的利益所在。不再需要由誰來代表自己。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權力回歸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在目標上是正確的(實現國家的消亡,把國家這種社會形式作為一個過程認識),但是在實現的方法上是完全錯誤的。認為可以通過工人來消亡資產階級 這與認為通過奴隸可以消滅奴隸主則是同樣滑稽的。消滅奴隸社會的是封建社會,消亡封建社會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社會總是用新的關係來替代舊的關係,而不 是由舊的關係中的一方來消滅另一方(而這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


所有這些錯誤的發生就在於沒有認識到要實現共產主義消滅國家機器,要實現人民在權力上的自主,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政治權力 和經濟權力上都應當是一個由少數人向多數人,由政府機關到社會個人,由統治階級向被統治階級逐步過度的過程。是一個各階級間界限逐步模糊逐步消失的過程, 是一個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逐步統一的過程,是一個從社會中異化出去的政治權力回歸社會的過程,是一個在政治、文化、經濟甚至家庭裡的特權逐步走消亡的過程。


社會的發展史也是矛盾的變革史,矛盾有其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也有逐步消亡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社會矛盾又會產生,只不過是要用新的方法去解決,人類社會將以另一種方式運行,新的現象和規律性將會顯現出來。

:政治上立法的權力通過民主的方式轉化為直接的權力,行政上的權力則應當通過市場化的方法以此實現制訂規則與行使規則的平等,並最終完成階級關係及因階級而產生的一切社會現象的消亡。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