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泛指在台湾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目前指的是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報紙、電視、 1987年解嚴及2000年後,新聞局的裁撤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體的情況不再。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評比,台灣於2007年在新聞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國日本,2015年排名是亞洲第一名[1]。惟據愛德曼公關公司的調查,台灣媒體受信賴程度卻僅1%,為亞太最低[2]

根據2015年的媒體報導彙整數據和評析,台灣本土電視節目製作經費不斷減少、製作成本低是節目品質愈趨不佳的原因之一。由於許多電視台選擇購入韓劇、日劇和中國大陸劇等節目,這樣的趨勢讓台灣電視產業發展每況愈下,進入製作經費不足導致節目品質不佳,而電視台不斷對外購買節目的惡性循環。觀察比較台、陸、韓、日戲劇節目製作費,台劇平均一集節目的製作成本約為台幣205萬元,最低40萬元,而壹電視在2011年推出的《拜金女王》單集製作費達600萬元已屬高規格製作;2011年的知名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一集製作費為台幣210萬元,台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則為300萬元[3]。大陸劇平均單集製作費達台幣736萬元,高規格古裝劇的一集節目成本超過千萬元,如2014年底開播的《武媚娘傳奇》達1562萬元。韓劇平均一集製作費達台幣1738萬元,是台劇的8倍以上,如2007年裴勇浚主演的《太王四神記》因製作特效,一集節目的投入成本上看5000萬元,創下韓國電視劇紀錄;2016年的《太陽的後裔》一集製作成本約為台幣2700萬元[3]。至於台灣綜藝節目製作費平均一集約為台幣96萬元,中視於2011年開播的《華人星光大道》一集達400萬元最高,1994年開播的知名經典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製作成本則為250萬元,遠高於台灣許多單集製作成本約台幣20至30萬元的談話性節目。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平均一集製作費達台幣3381萬元,是台灣的35倍,其中以《奔跑吧兄弟》於2015年的第二季節目單集製作成本達8333萬元最高;而其他知名節目如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起製播的《中國好聲音》以及《我是歌手》一集各有3600萬元、1800萬元的製作費。韓國綜藝節目一集製作成本約台幣20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日本則為一集台幣千萬元以上的水準。[4]

電視台因應成本考量,導致節目不斷重播是台灣電視產業發展的另一問題。台灣的33個綜合與戲劇頻道統計結果為平均一天重播時數達12小時,僅公視一天為3小時重播內容;無線四台一天重播7到8小時;大部分有線台平均每天重播超過10小時[4]

2016年,台灣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率前三名皆為「鄉土劇」。根據AC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報告,截至該年度9月11日,戲劇節目收視率排名前三者分別為:民視的黃金時段八點檔鄉土劇《春花望露》排名第一,收視率達4.66;排名第二的是於《春花望露》上一檔播出的鄉土劇《嫁妝》,平均收視為4.35;第三名的三立電視台八點檔鄉土劇《甘味人生》,收視達3.76。由於鄉土劇一集節目製作成本僅約台幣130萬元,內容吸引閩南客群,在黃金時段能獲得高收視率,進而帶動電視台的廣告收入提升,相關經營者因此傾向持續製播能夠挹注營收的鄉土劇[3]

行動裝置普及和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也為產業界帶來變化。根據中華民國文化部於2016年出版的《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產業》調查指出,台灣觀眾用「電視」收看電視劇的比例為19.99%,用「網路」觀看達41.35%。如2015、2016年引起話題的《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荼靡》等劇,在電視播出的收視率遠不如閩南語鄉土劇,透過網路影音平台發布卻獲得正面迴響和反應[3]。2018年,有媒體報導評論由於電視產業經營環境每況愈下,電視節目難以經營維繫,連帶影響台灣綜藝節目產量逐漸降低,加上觀眾的收視習慣逐漸移轉至網路節目,而電視台經營者亦傾向製播戲劇節目以增加海外收入,減少製作新的綜藝節目或提供機會培養新主持人,使得電視產業更難培養新一代的主持明星[5]

表達自由與媒體開放 编辑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2月25日生效)第十一條保障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自憲法生效以來由於當時的歷史、政治、經濟、科技等種種原因,在早期時間內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並沒有完整地履行。報禁在1988年1月1日才得到解除。

1990年,廣播政策才放寬允許私人有線電視頻道與衛星電視業者經營。而當開放電視AMFM廣播電台執照之後,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資訊流通時代。之後台灣媒體便迅速地放任其自由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會與競爭。

政治立場 编辑

在臺灣兩極化政治和媒體相對開放自由的環境下,媒體作為第四權,成為各方政治勢力爭奪的對象和利用的工具(例如過去戒嚴時期政府對媒體的不當影響還遺留至今),由於許多媒體表達的觀點、立場有其傾向性及極其不中立及不客觀,因此各被與其立場相左的人士、團體或其他媒體,貼上各種政治標籤。

2005年10月24日,《民眾日報》〈鹿鼎集〉專欄作家陌上桑,在該專欄撰寫〈媒體 「霉」體〉一文,批評:「今天台灣媒體(電子或平面),顯然已深沉染上黨派團體色彩,一藍一綠,涇渭分明。」並因此一口氣攻訐《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等四家報社。[6]

泛綠 编辑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因為創立資金來自於當時的黨外運動,而創辦人兼前任董事長為具有強烈獨派意識的已故民進黨立法委員蔡同榮,常被視為泛綠媒體或獨派媒體。視為親泛綠的媒體還有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三立電視自由時報、、Taipei Times讀報民報、BuzzOrange報橘、芋傳媒、放言、新頭殼、上報等。

泛蓝 编辑

一般被視為親泛藍的媒體有旺中集團TVBS聯合報經濟日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中國廣播公司飛碟聯播網News98等。

親中 编辑

被視為親中媒體者主要為旺旺集團接手後的中時集團,兩者合併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媒體包括中視中天電視中國時報時報周刊工商時報旺報等。

中立 编辑

相較以上媒體,公視常被稱為中立媒體,其他較少被歸類為泛藍或泛綠的媒體有台視華視年代電視壹電視ETtoday新聞雲蘋果日報等。

來源 编辑